周勇 周爭光 施龍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yī)院心內科,安徽 宿州 234000)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進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從而誘發(fā)頻繁的胸痛,多發(fā)于老年人群〔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其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再通率高;但PCI 需引入支架,可損傷血管內膜,誘發(fā)血小板黏附〔2〕,且容易出現心源性死亡、心絞痛、支架內血栓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術后采取合理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低分子肝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改善心肌循環(huán)灌注流量,穩(wěn)定冠狀動脈血液循環(huán),改善患者心絞痛癥狀〔3〕。替格瑞洛起效快,可強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動脈粥樣形成,降低血脂,改善患者心功能〔4〕。本文擬分析替格瑞洛聯合低分子肝素對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PCI術后的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宿州市市立醫(yī)院收治的90例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PCI術后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采用阿司匹林與替格瑞洛治療,觀察組(45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低分子肝素。其中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齡(66.45±3.69)歲,平均病程(1.51±0.23)年,平均體重指數(BMI)(26.33±1.34)kg/m2;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13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癥1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66.18±3.20)歲,平均病程(1.46±0.31)年,平均BMI(26.41±1.32)kg/m2;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12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癥16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簽訂臨床入組知情同意書,且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5〕:年齡60~80歲;符合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標準〔6〕;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為Ⅰ~Ⅲ級。排除標準〔7〕:試驗所用藥物過敏者;患凝血障礙等血液系統疾病者;患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嚴重肝、肺、腎功能不全者;正接受抗凝藥物治療;使用CYP3A強效誘導劑或抑制劑;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動過緩、心源性休克、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者;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易出現腦血管意外;合并嚴重感染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者。
1.2治療方法 住院期間所以患者予以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穩(wěn)定心室率、調脂、穩(wěn)定斑塊等治療。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1次/d;替格瑞洛90 mg,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依諾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2次/d,連續(xù)使用3~5 d。兩組均擇期行冠脈造影及PCI。術后兩組均繼續(xù)口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及其他藥物1年。
1.3觀察指標 (1)PCI術后即刻評估兩組冠脈血流TIMI分級〔8〕:采用冠狀動脈造影檢測。無復流指介入治療時,血管再通后即刻血流TIMI分級≤2級。0級:造影劑未通過冠脈閉塞部位;1級:少量造影劑通過冠脈閉塞部位;2級:造影劑可通過冠脈閉塞部位,但流速慢;3級:造影劑可通過閉塞部位,流速、排空正常。(2)分別于術前、術后1 d、術后3 d檢測兩組血小板聚集率: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光比濁法檢測血小板聚集率。(3)分別在術前、術后1個月檢測兩組心功能:采用心超測量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4)觀察住院期間兩組出血發(fā)生率,并分析出血的類型及部位。(5)觀察術后1年內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包括心血管原因死亡、缺血性腦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6.0 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冠脈血流TIMI分級變化情況 PCI術后即刻觀察組無復流發(fā)生率〔6例(13.33%);0~1級3例、2級3例、3級39例〕稍低于對照組〔7例(15.56%);0~1級2例、2級5例、3級38例)〕,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9,P=0.76)。
2.2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對比 術前,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 d,兩組較術前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對比
2.3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LVEF、LVED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兩組較術前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LVEDD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2.4兩組住院期間出血發(fā)生率對比 隨訪期間,兩組出血部位和出血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出血發(fā)生率對比〔n(%),n=45〕
2.5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隨訪期間,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3例(6.67%)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明顯低于對照組〔12例(26.67%);其中心血管原因死亡1例、缺血性腦卒中1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8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χ2=6.48,P=0.01〕。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是心內科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高,起病急,且病情變化快,病程長,好發(fā)于老年人群〔9〕。PCI是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PCI術后出血后缺血與出血之間的失衡可影響患者治療效果〔10〕。因此,尋找一種能夠減少PCI術后出血、且藥物相互作用較少的療法對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11〕。有資料顯示,抗血小板藥物可作為其主要治療方案〔12〕。而隨著PCI的發(fā)展和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的常規(guī)使用,PCI術后的缺血事件已明顯減少〔13〕。
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長,出血風險較低,還可保護心肌;且對凝血功能影響較小,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可改善患者預后〔14〕。替格瑞洛可強效、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且不需經肝臟代謝,可有效預防多種心肌梗死病史、急性冠脈硬化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15〕。此外,替格瑞洛還能抑制血管內壁增生,改善血脂,促進冠脈血流速度循環(huán),促使患者心功能恢復。替格瑞洛聯合低分子肝素還可有效改善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PCI術后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馬威等〔16〕研究結果一致。還有資料顯示〔17〕,低分子肝素可抑制機體血栓形成,且不會對血小板聚集,在發(fā)揮良好抗栓作用的同時,不會增加出血風險,且安全性較高。替格瑞洛可通過阻斷ADP信號傳導,抑制血小板 P2Y12受體,發(fā)揮明顯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18,19〕;還可明顯抑制血小板激活后對一系列血管活性因子的釋放,增加冠狀動脈血流灌注。本研究結果表明替格瑞洛聯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PCI術后血小板凝集率,減少術中慢血流的發(fā)生,并不增加患者出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