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孟姍 解思 羅茜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術室,遼寧 沈陽 110000)
直腸癌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較高,是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1〕,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發展,臨床醫生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患者。且由于該疾病前期癥狀不明顯,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放療、化療等方式,其中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在老年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目前已逐步成為國內外治療的標準術式〔2〕。而為了更好提高手術安全性及患者的預后效果,采取合理的護理干預非常必要。有資料顯示〔3〕,腹腔鏡手術中實施術中保溫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圍術期體溫,有利于手術安全、順利地進行。本文擬分析術中保溫措施對老年行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1~12月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行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患者,對照組(60例)行常規處理,研究組(60例)行術中保溫措施。其中對照組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8.24±2.80)歲,平均體重指數(BMI,25.21±0.97)kg/m2,TNM分期:Ⅱ期48例,Ⅲ期12例;研究組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齡(68.29±3.43)歲,平均BMI(25.38±0.86)kg/m2,TNM分期:Ⅱ期50例,Ⅲ期10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入選標準:符合直腸癌的診斷標準〔4〕;年齡≥60周歲;TNM分期在Ⅱ~Ⅲ期;均行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符合手術指征;患者意識清醒,有正常的溝通交流能力;臨床資料齊全、完整;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5〕:術中行預防性造瘺或中轉開腹;存在酒精、藥物濫用史;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心、肝、肺、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血液、免疫、內分泌系統疾??;腹腔轉移、遠處器官轉移者;既往有腹部手術史。
1.2方法 患者入室后,予以常規心電監護,監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然后采用電子耳溫計由鼓膜獲取患者的體溫,并予以氧氣吸入4 L/min。麻醉后,經鼻咽腔將監護儀溫度探頭插入,獲取患者的核心體溫。對照組采取常規處理:維持室內溫度為22~24℃,不采用其他措施。研究組實施術中保溫措施:在手術期間,應密切關注患者的體溫變化,若體溫下降,需及時采取升溫措施。術前應盡快完成消毒工作,減少機體大面積暴露時間;術中應加強保暖,必要時可采用空氣加熱器、變溫毯等。冬天,可維持室溫28~30℃,手術開始后,維持室溫25℃;還可對輸入機體的靜脈液加溫處理。
1.3觀察指標 分別在術后5、30、60 min及術畢對比體溫;檢測術前、術畢4 h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對比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記錄圍術期并發癥,包括寒戰、惡心嘔吐、感染等;統計護理滿意度〔6,7〕: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79分;不滿意:0~59分。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體溫比較 術后5、30、60及術畢,研究組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體溫比較
2.2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術前,兩組血清PT、TT、APT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畢4 h,兩組較術前均明顯升高,且對照組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2.3兩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比較 研究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13.88±1.71)、(19.93±3.35)min〕均明顯低于對照組〔(15.38±2.21)、(22.10±4.42)min;t=4.16、3.03,均P=0.00〕。
2.4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圍術期,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4例(6.67%);寒戰1例、惡心嘔吐2例、切口感染1例〕明顯低于對照組〔12例(20.00%);寒戰4例、惡心嘔吐6例;切口感染2例;χ2=4.62,P=0.03〕。
2.5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59例(98.33%);非常滿意46例、滿意13例、不滿意1例〕明顯高于對照組〔53例(88.33%);非常滿意29例、滿意24例、不滿意7例;χ2=4.82,P=0.03〕。
結直腸癌在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居第3位,死亡率居第5位,其中60%以上為直腸癌〔8〕。目前,臨床醫師對于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以根治性手術為核心。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是直腸癌常用的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等優點,但患者術后常出現惡心、嘔吐、疼痛、感染等并發癥,會給患者造成一定心理壓力,因此,圍術期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患者療效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9〕。
人體溫度調節系統可將體溫控制在合理水平(約37℃),而當機體受到手術、麻醉影響時,可導致機體產熱能力下降,血管擴張,且手術室溫度較低,患者體溫會隨手術的時間而逐漸降低,導致術中低體溫出現〔10〕。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患者在麻醉狀態下,較長時間的低體溫可導致機體中樞調節異常,導致患者出現應激反應,發生寒戰,會對手術的順利開展造成影響〔11〕。雖然術中低體溫可減少機體代謝,增加組織器官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但若患者體溫持續低于正常水平,還可增加術后出血量增多、凝血功能異常、呼吸抑制、麻醉蘇醒延遲、切口感染及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2~15〕。而Ismail等〔16〕研究表明,體溫低于36℃會增加術后惡心的發生率,但不會增加嘔吐的發生率。姜曉敏〔17〕研究也證實,低體溫可改變機體血流動力學,抑制膠原合成,增加蛋白質消耗,從而增加手術部位感染的風險。Cui等〔18〕研究也表明,與常溫組相比,胃腸道手術中低體溫患者更容易發生急性腎損傷,而急性腎損傷可導致患者死亡率增加。而低體溫本質上是機體手術順應性的應激調節行為,可有效降低組織器官代謝率,但也會累及肝臟功能,導致機體凝血功能障礙,引起凝血因子分泌異常,增加術中出血風險〔19〕。石曉玲等〔20〕研究表明,術中合理控溫有利于患者止血速率加快,并改善凝血功能,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因此,術中保溫措施可有效改善老年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患者的凝血功能。
綜上,術中保溫措施可有效保持老年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患者的體溫,改善凝血功能指標,減少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