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廣州市建工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8000)
通過房屋建筑結構優化設計,可以全面提高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以及經濟效益。在當前建筑市場競爭日漸激烈的今天,建筑企業應該加大先進設計理念、設計技術的應用,通過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優化,提高設計方案的科學性、準確性,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投入,幫助建筑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同時,通過優化房屋建筑結構設計,還可以提高居民居住質量,能夠為居民提供更為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
某工程項目位于高烈度地帶,其中5-A 為一幢38層商業辦公樓。地面以上首層高4.8m,2-4 層高4.2m,5層為4.8m,6 層以上層高為3.25m,總高為129.45m,高寬比為 4.8(X 向)、5.2(Y 向)。
房屋建筑結構設計復雜,要點很多,在實際設計中要結合建筑設計需求,深入實地進行考察,綜合各方面要素,做好結構布置和選型、基礎選型的設計,才能夠更好的奠定建筑結構根基。下文將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方案設計過程,結構師希望能一結構內筒方式呈現,主要將樓梯間與電梯間進行整合,以框架方式設計,形成核心簡結構。通過這樣設計實現了辦公區域的靈活性,利于有效的布置辦公區,同時在設計過程,其高度可以設計成B 高度建筑,這樣造價也會減少。但從實際分析,靖哥哥建筑師的反復調整與研究,根據市場定位情況,對該方式進行了否定,最后以電梯間與樓梯間的平行方式為主,內簡y 向的長度僅為9m,因此借助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立完整的結構體系;在樓梯電梯之間布置剪力墻,分別在y 方向兩側,框架柱要布置在X方向上下兩邊。根據結構的實際比例,結合具體布置位置,需要增強結構y 向剛度,同時在標準層中,要圍繞周邊一圈梁進行加高,一高度到1.2m(反起0.55m)為準,這樣不僅提高了抗扭性,也符合建設標準,利于提高結構設計水平[1]。
根據《勘察報告》,地下室底板底下為③1,圓礫層,以下約有20m 厚的圓礫層(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為310kN),其局部有夾層,夾層中有鈣質膠結塊;在圓礫層下主要以壓縮性土為主,從建筑設計方面分析,不利于作為樁基礎持力層,在往下分析,主要為圓礫及粉質黏土層,在70m 深度范圍內,未發現基巖,土層具體描述見表1。

表1 土層分布及其力學參數
2.2.1 靜壓預應力管樁
結合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實際,根據報告分析,③2為圓礫層,極限樁端阻力達到了7500kN。其阻力相對較高,可以作為持力層。φ500 管樁的單樁承載力特征值取2000kN,樁長約14m,管樁綜合單價190 元/m 估算,單樁造價為2660 元/根;折合基礎每噸承載力造價約 2660/200=13.3 元/t。
從具體實際分析,其優缺點分析如下。
優點:造價低,施工效率高,能夠提高施工速度。
缺點:不一定能達到實際設計深度要求,在施工過程,要進行引孔施工,引孔施工會產生經濟投入,增加成本;施工階段要在墻柱下面設置多樁承臺,因承臺的密度大,其造價相對高,在使用過程同時需要利用基礎底圓礫層,因此,整體造價會高于其他方式[2]。
2.2.2 旋挖鉆孔灌注樁
以圓礫層為持力層,按φ☆200,樁長46.7m 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9400kN,墻柱下仍需布置多樁承臺,按綜合單價1200 元/m 估算,單樁造價為1200×46.7=56040 形根;折合基礎每噸承載力造價約56040/940=59.62 元/t。
改方式的優點是穿透性好,缺點是工期長,工程造價也相對高些,在施工階段容易形成泥皮,影響樁側摩阻力。
2.2.3 地基處理(剛性樁復合地基)
通過運用長螺旋鉆孔壓灌素混凝土樁方式對地基進行處理,用西500 間距2.0m,樁長約14m,通過處理保證地基承載力,通過分析承載力能夠達到610kPa。
該方式的優點是從基底圓礫層入手,相比來說樁數少,這樣一來施工速度很快,并且造價很低。缺點是施工需要一定技術投入,施工難度提高。
2.2.4 基礎形式的比較分析
通過溝通與比較分析,工程采取的地基處理方式為剛性樁復合的方式,根據具體施工實際,通過比較,節省了1/3 的成本投入,工期也相對較快,比旋挖鉆孔灌注樁方式快41d,此方式具備良好效益。
適量加強剪力墻的配筋,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水平、豎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均為0.6%,
在上部樓層中依次遞減;在剪力墻設計上,要保證地震等級,應具備延性,要確保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墻的完好無損狀態;框架抗震等級設計過程,應按一級要求設計。
3.2.1 整體結構模型
整體模型參考設計圖紙,同時借助彈性分析ETABS 模型,其中包括剪力墻框架柱等構件,結合具體的受力情況,并運用不同方式對彈塑性性質進行了定義;構件配筋過程一報告為參考,并進行加強,結合PKPM 常規分析,科學對配筋進行計算。
3.2.2 目標性能水準
將結構或構件性能水準分為4 個檔次:正常使用Operationa(lOP);即可居住 lediate Occupancy(IO);生命安全LifeSafety(Ls);防止倒塌Collap 神Prevention(CP)。結合不同構件實際狀態,并根據國內相關標準規定,以FEMA356 為參考,明確中震情況下的性能水準,具體如表2 所示。

表2 結構抗震性能目標
本案例房屋結構設計中,針對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方法的應用進行分析,從模型構建方面,變量的設計相對來講比較重要,會直接影響后期的參數計算,以及建筑的結構質量,所以,需要結合各類參數做好選擇,有效減少計算的工作量,使得計算結果十分可靠。擬建結構設計最優化模型過程中,應該針對建筑結構中的所有變量進行準確認識,做好數據參數的提取,并以此為基礎,擬建函數模型,這樣才能獲取數據的最優解。在擬建最優化模型時,為了保證模型的構建質量,應該合理選擇設計變量,從函數角度出發,找到滿足基礎條件的最優解,進而確定函數解。另外,還要做好約束條件的控制,保證模型的尺寸、強度等數據的準確性。針對房屋建筑工程項目的情況,擬建最優化模型,結合約束條件,來確定函數的解,使設計滿足建筑結構標準[3]。
在本案例房屋結構設計中,平面布置結構優化設計時,需要做好以下3 點。
(1)針對建筑結構的所有數據進行收集、分析,進而構建建筑基礎模型,在構建的模型中,將構件、結構的設計方案進行導入,然后做電算處理,獲取質心、剛重比等數據。結合這些數據對房屋結構的情況做出判斷,在判斷檢查時,主要檢查結構的布置,如豎向布置是否合格、結構、材料的類型和質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出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優化方案。
(2)充分運用目前掌握的數據,對建筑結構進行綜合分析,分析時主要是從三方面入手,分別是結構自身特性指標、設計缺陷和荷載效應指標,通過分析之后,可以知道初步設計方案中的問題。比如,針對某個房屋建筑項目結構進行平面設計分析之后,可以知道房屋建筑的平面結構中,內部的一字形剪力墻和L 形剪力墻都存在缺點,那就是剪力剛度比較低,并且其抗震性能和抗扭能力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同時,每個相鄰剪力墻體之間的距離相對比較遠,所以,房屋建筑的平面結構存在協同性能不夠的問題。在進行結構優化設計時,需要針對剪力墻的形狀、距離等做出調整,可以把L形剪力墻方向進行調整,然后做好剪力墻之間的連接,保證房屋結構的抗扭剛度大大提升。
(3)結合模擬做預演試驗,根據房屋結構的優化設計,進行模擬施工,然后對房屋建筑的結構情況進行評估,了解偏心率、剪重比等數據指標,確定優化后的設計方案是否滿足房屋建筑的結構標準,如果還是沒有達到預期要求,需要對設計方案進行二次優化[4]。
對房屋結構內的構件進行優化設計。房屋建筑內如果有地下室,其外墻的設置要遵守《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標準,墻體的保護層厚度大于50mm,那么需要在墻內設置一個墻筋,一般都是使用的是鋼筋網,避免墻體上出現裂縫;而如果墻體保護層厚度是在30mm左右,也要設置一定標準的拉筋,并且墻體上盡量不能出現裂縫,如果有裂縫,裂縫的寬度和深度要小于0.2mm。房屋建筑內的梁構件,需要在梁體兩側設置鋼筋,同時調整梁高的寬度,另外,梁下設置箍筋,配筋率要保證在1.5%。不同的樓板構件,要做好厚度值和配筋條件的計算。比如:房屋結構中,如果需要建立實體剪力墻,首先要保證這類墻體的剛度,剪力墻一方面可以接受地震的能量,會因為吸收過量的能量而被破壞[5]。
在房屋結構設計中要關注前期投入,做好前期工作,才能夠更好的開展后續工作。設計要關注成本、功能、質量等多個方面,強化工作人員的合作交流,確保設計信息共享和流通。
設計時要結合客戶需求、設計目標的差異性,充分引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等,以此為依托提升設計質量和整體效果。新技術的應用,還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另外,先進的技術可以優化建筑結構建模,使各部分的工程數據更加明確、清晰,幫助相關工作人員快速且熟練地掌握各項工程項目參數。
將內部建筑結構設計有效融入設計各環節,不僅能保證工程施工符合相應的規范標準,而且能進一步展現房屋建筑工程價值及使用性能。以現澆板設計為例,設計人員必須對現澆板的受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后續施工中出現的拐角裂縫的現象。
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技術的應用,是保障建筑設計有效性、合理性的關鍵,建筑結構設計涉及眾多內容,設計人員需要從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分析各項環境因素、地質條件等,通過不斷優化建筑結構設計方案,保障設計效果,從整體上促進建筑項目綜合效益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