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龍
(浙江宏正項目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貴陽分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工程管理的基本目標如下:①保障水利設施安全穩定運行。建設的水利工程,為了發揮防洪排澇和澆灌等作用,需配置相應的設施設備,形成完善的基礎設施。實施工程管理需要對水利基礎設施做好針對性的維護保養與維修,使其達到安全穩定運行的效果,切實保障水利工程的價值得以實現。②促進水利工程的效益目標實現。近年來,各個地區不斷加大水利工程建設投資力度,力求提高水利服務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積極推進現代化水利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水利工程的服務能力。從水利工程管理的角度分析,通過采取各類措施,保障各類水利設施的價值實現,發揮保水、防洪等作用,創造更多的效益。現代化水利的發展,在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等方面,還需要積極做好相關工作的改革,例如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適應當前的管理形勢。
水利工程現代化建設需著力解決當前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包括產權不明確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從當前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分析,存在著管理單位機制不靈活的問題。負責管理的單位缺少科學定性,非事業單位也非企業。很多水利工程屬于綜合利用工程,兼具公益性和經營開發功能,使得公益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混合,出現了界限不清晰和權責不明確的問題。除此之外,內部運行機制不靈活,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勵和長期約束,使得很多管理部門虧損經營。推進水利現代化建設,必須要構建職責清晰、權責明確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并且有效地發揮管理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水利工程長效化發展。從管理工作的開展和落實角度來說,受到資金、資源等的投入不足影響,使得很多管理工作未能有效的推進和落實,影響著水利工程運行效益目標的實現。
從當前我國水利工程管理實際分析,智慧化水平不高問題突出,依靠人力資源管理面臨很大的挑戰。主要問題如下。
(1)信息采集體系不完善。首先,信息采集缺少系統化。目前,很多省份都基本構建了全面的信息采集制,但這是基于各個業務部門,實際運行時各個部門相互獨立,使得采集的信息存在空白或重復采集的問題。其次,信息采集末端不通。普遍來說,重要河流湖泊和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庫大壩監測工作獲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小型水庫大壩和水利工程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統,存在著安全監測設施以及數據自動采集水平不高的問題,尚未實現監測對象的全面覆蓋,存在信息壁壘。最后,信息采集系統和決策系統依靠人工對接,雖然替代工作人員測量采集,但是采集系統的自動化水平不高影響到數據信息的傳遞效果,甚至會影響到數據的真實性。除此之外,信息傳輸效率低下。采用4G 網絡已經無法滿足海量數據回傳任務要求,需積極探索新技術手段,提高數據信息的傳輸率。
(2)數據資源共享水平不高。跨部門的數據共享度不高,難以滿足相關管理主體的數據信息需求。水文信息是防汛的重要數據,在汛期防洪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數據信息量的不斷增加,繼續采取傳統的管理方法,進行水文信息的利用,不與其他單位和部門共享,或者無法統一其他有測繪、監測職能的部門發布數據口徑一致,則會造成信息偏差,影響到重復性水文信息的采集,造成成本增加,甚至引起公眾對數據真實性的質疑,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增強。除此之外,數據信息在行業內的互通度不高。各個業務系統積累的數據信息,在業務活動與要素覆蓋方面有差異,造成數據不全或者不同數據間沖突等,也會造成數據缺少信服力,不利于水文信息的利用,難以發揮信息的價值。除此之外,數據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力不足,未能結合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提供所需數據,影響到管理工作的開展。
(3)智慧應用有限。從智慧水利的應用角度分析,部分地區水利信息網基本形成省市縣三級覆蓋以及重點鄉鎮互聯互通,不過其他鄉鎮的網絡尚未接入。由于基礎設施水平不高,例如尚未構建網絡備份體系以及網絡帶寬不足等,當遇到突發情況時難以快速構建備用通道。除此之外,數據挖掘和分析力不強。
目前,水利工程現代化建設任務的實施,需圍繞工程管理模式做好創新和優化,解決傳統管理模式的問題,適應管理新形勢。實踐中需要結合水利工程管理實際,積極推進改革和實踐,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方法。以某地區為例,為強化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積極推進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實踐中組建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推進管理改革。從三化改革的內容分析如下。
3.1.1 產權化
一直以來,我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著產權不明晰的問題,影響到管理的效益。改革堅持“誰投資、誰收益、誰所有”的基本原則,清晰水利工程界線,明確水利工程產權歸屬,確定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的職責,明晰各類水利工程產權。在試點區域推行“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并且基于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為小型水庫和堤防頒發所有權證,實現了權、責、利相互統一。按照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工作目標,到2022 年,規模以上水利工程產權歸屬清晰,符合不動產登記條件的100%登記的要求。實現水利工程產權化,可以明確管理主體和職責,使得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開展。從理清產權的角度分析,面臨很多挑戰,需加強各部門的溝通,打通矛盾點。
3.1.2 物業化
目前,很多地區都在積極探索物業化管理模式,并且積極組織開展試點和推廣活動。此城市改革工作中,以鄉鎮為業主,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物業化管理機構,實施分片集中化管理方法,由物業化公司負責維修養護服務,積極探索縣級統管。在實踐中為了高效化推進物業化管理模式,實現縣級統管,積極學習其他地區的經驗。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探索采取“管養分離、專業養護”模式,通過組建物業化管理公司,組建專門的物業化管理隊伍,配置充足的管理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經費等,為水利工程管護提供支持,著力解決各類管理問題[1]。
3.1.3 數字化
未來,我國水利工程管理實踐中,數字化為主要方法,能夠提高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在改革探索中提出數字化管理的目標,積極推進水利數字化試點工作,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助力管理數字化管理。從改革的情況分析,已經初步實現了小型水庫智慧化管理。利用配置的視頻監控和水雨情監測等各類基礎設施,實時化采集數據信息,包括水庫和河道水雨情等,能夠及時提供預警預報信息,助力管理工作的開展。根據采集的數據信息,發現隱患和風險,采取處理措施。在改革工作推進方面,結合我國水利工程管理實際情況,2020 年計劃全市范圍內推進138 座小型水庫自動化監測項目的建設,積極推進大壩安全監測信息管理的一體化和過程自動化以及應用智能化,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2.1 明確智慧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智慧水利系統的建設需要做到科學研判形勢,明確總體要求,結合實際需求做好資源力量的整合,通過全面分析明確本地區水利工程智慧化管理的需求,分多個階段推進各項建設工作。在近期利用1~3 年的時間,完成水利智慧化基本框架的建設,搭建涵蓋水文、河道以及水利工程等的動態感知監測平臺,滿足數據信息采集的需求。利用省級水利大數據中心,實現對省域內數據信息資源和目錄的統一化管理,形成水利一張圖和移動服務支持系統以及IT 基礎設施運維系統。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初步形成智慧水利應用體系。積極完善基礎設施,使得構建的系統初步具有安全態勢,感知和基礎安全防護以及安全云服務功能等。通過實現各類功能,輔助工程管理工作的開展。在建設的中期,利用5 年左右的時間,形成完善的智慧水利管理體制機制,實現管理機構和區域水利、環保以及氣象等各個部門的網絡互聯互通,實現數據信息的共享,并且能夠做到業務流程高效化對接。在核心業務方面,積極推廣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發完善各個水利業務應用模塊和現有平臺的互聯互通。從未來的發展階段分析,用大約十年的時間,全面實現省域水利現代化智慧管理[2]。
3.2.2 做好智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根據水利工程管理智慧化的需求,需要搭建完善的智慧云平臺,滿足各方管理工作的需求。建設水利大數據中心,通過對各類數據信息進行處理與管理,深度挖掘水利大數據的價值,為各管理部門助力。利用大數據中心實現對海量數據高效化存儲、整理以及分析,根據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數據,切實保障水利工程管理決策的科學合理性[3]。在實際應用方面,利用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手段,實現數據和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業務的緊密結合。通過整合各類數據信息,并且實現數據的有效共享,助力個水利業務模塊的高效化開展。其次,要積極建設綜合監督管理平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各個部門相互配合,共同落實管理工作。在推行市場化和物業化管理的同時,也必須要加大監督管理力度。搭建綜合監督管理平臺,集成運用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等,實現對數據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利用,為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在業務工作中,以河長制、湖長制推行為抓手,做好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對于占用水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做好嚴格的治理。對于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采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遠程監督管理,實時掌握數據信息,做好各項管理業務開展情況的檢查。基于信息化手段實現行政事務的全面監管,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水利部作出的決策安排。通過積極發揮監督管理的作用,促使水利工程安全穩定運行。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利用打造的移動APP 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實時采集相關數據,包括險情信息和災情信息,為現場監督管理提供有力支持[4]。最后,需要建設統一運維管理平臺。從未來的水利工程管理分析,需要積極轉變以事后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采取主動管理方式,落實水利工程運維管理工作。通過配置完善的監測設施和水利工程管理系統各類軟硬件設施,形成高效的運維管理平臺,開發相應的業務模塊,例如網絡和業務資源以及業務應用等,使得工作人員能夠有效地提取相關信息,高質量落實運維管理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利用水利工程配置的各類傳感器和監測器,工作人員能夠實時地掌握工程運行的狀態,及時發現不安全情況,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保障水利工程穩定運行[5]。
3.2.3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為了能夠有效發揮智慧水利的應用價值,實現水利工程管理的目標,需要構建完善的保障體系。實踐中,圍繞標準規范和安全保障以及運維體系等多個方面,做好相應的分析和梳理,明確當前存在的不足,提出針對性的構建方案,高效化推進水利工程智慧化發展。根據國家標準,構建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制度規范,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開展以及智慧化,水利建設提供制度引導和規范。通過規范化、標準化推進水利智慧化建設工作,實現水利信息系統建設,整合基礎數據信息,助力水利工程運行。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雖然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但是也面臨著很多安全風險。為了保障水利管理系統高策劃運行,需要結合安全特點做好相應的保障工作。基于云環境構建集成安全監控和用戶隔離以及行為審計等的安全管理系統,增強運行的安全性。除此之外,積極利用各類安全技術手段,比如身份認證和訪問控制以及入侵檢測等,增強安全防護能力。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則需要做好規范使用控制,切實保障水利工程的運行信息得到有效掌握,為管理工作提供數據信息支持。
綜上所述,我國水利工程管理任務量不斷增加且管理要求高,傳統的管理模式無法適應新形勢,需進行管理方法的創新。從管理實際分析,積極引入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探索多元化管理機制,構建智慧化管理平臺,積極整合各方的資源力量,高效化推進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保障水利設施的價值得到發揮,促進區域經濟穩定發展,創造更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