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彥宏,馬 江
(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文環境地質調查院,寧夏銀川 750021)
空氣潛孔錘是利用重錘的高速沖擊作用破碎巖層,適用于破碎比較堅硬的地表巖層。而地熱資源的開發中,鉆進深度往往達到1 km 以上,因此空氣潛孔錘鉆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實際作業中,可以先利用空氣潛孔錘完成地表堅硬巖層的破碎,然后再替換為氣舉反循環工藝,繼續完成地層深部的鉆井任務。由于氣舉反循環技術是利用鉆具內外液面的壓力差實現巖屑返出,可以為鉆具的鉆進創造良好條件,保證鉆進更加高效。同時,氣舉反循環技術還能避免鉆具夜泄露,也符合當前提倡的“綠色施工”理念。因此,在地熱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熟練掌握“空氣潛孔錘+氣舉反循環”組合鉆井技術,對兼顧施工質量、效率與環保有積極幫助。
現階段國內地熱資源開發中鉆進深度最大可達4 000 m。隨著鉆進深度的增加,遇到破碎巖層、漏失地層的概率也會顯著上升。除了增加鉆進難度、降低作業效率外,還有可能會出現埋鉆、卡鉆等問題,給施工單位造成經濟損失[1]。氣舉反循環作業是一種適用于地層深度開采的成熟工藝,其原理是利用空壓機將空氣壓縮后,再利用氣水龍頭和連接管路,將壓縮空氣與鉆具內的鉆井液混合。利用內外液面壓力差的作用,讓混合液攜帶鉆孔內的固相顆粒,沿著鉆井內的環向間隙從下往上返出。氣舉反循環的工藝原理見圖1。

圖1 氣舉反循環鉆進示意圖
結合圖1 可知,氣舉反循環系統的核心設備包括空壓機、雙壁鉆具、水氣盒子、三牙輪鉆頭等。與常規的鉆進工藝相比,氣舉反循環工藝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能夠避免鉆進過程中鉆井液泄露而引起地層水污染的問題,兼顧了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2) 在地質條件較好的情況下,現場鉆進作業可直接抽取地下水作為鉆井液,使得施工成本進一步降低;(3) 用于沖洗鉆孔的介質上返速度快,能夠保證深部鉆進時產生的巖屑被及時排出孔外,有利于減輕鉆頭的磨損,提高作業的效率。同時,現場施工人員還可以通過收集上返的沖洗介質,判斷當前的地層狀況;(4) 可適用于以下較深的鉆孔。從工程實踐來看,使用氣舉反循環工藝可以在鉆進深度達到3 000 m 仍然保持良好的作業狀態。
1.2.1 沉沒系數
鉆井液面以下雙壁鉆具長度(H)與雙壁鉆具總長度的比值,即為沉沒系數(η),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h 為液面以上雙壁鉆具的長度,單位為m。在氣舉反循環鉆進作業中,使空壓機保持在額定壓力下運行,然后盡量增大沉沒系數,可以提高鉆進效率。正常情況下,沉沒系數最小不得低于0.5[2]。沉沒比與效率系數的對應關系見表1。

表1 氣舉反循環沉沒比與效率系數的對應關系
1.2.2 雙壁鉆桿與鉆井直徑的關系
本次工程項目中主要使用了3 種規格的雙壁鉆桿。SHB114 型鉆桿的內管直徑為81 mm,外管直徑為115 mm,使用該鉆桿形成的鉆孔直徑在120~250 mm;SHB127 型鉆桿的內管直徑為88 mm,外管直徑為130 mm,使用該鉆桿形成的鉆孔直徑在250~500 mm;SHB140 型鉆桿的內管直徑為100 mm,外管資金為150 mm,使用該鉆桿形成的鉆孔資金在500~800 mm。
1.2.3 鉆具液上返流速
在實際作業中,要求鉆井液的上返流速≥固相顆粒下沉速度,才能使固相顆粒維持在懸浮狀態或上返狀態。在氣舉反循環工藝中,對于上返空氣的流速要求控制在15~25 m/s 之間;如果是氣液固的混合物,則要求上返速度在3.5~5.0 m/s 之間。其中,鉆具內鉆井液的上升速度(Vmin)可通過下式求出:

式中,df為巖屑顆粒直徑,單位為m;rf為巖屑密度,r1為鉆井液密度,單位均為g/cm3。
項目位于一處壓扭性深大斷裂帶上,裂隙發育成熟,為地熱水的儲存和運移提供了有利環境。初步地質勘測表明,多數巖石節理裂隙發育密度在15~20條/m3,個別可以達到36 條/m3。裂隙水主要來自于地表水,各區域的富水性有明顯差異,總體流向為由南向北徑流[3]。地表出露泉眼共有3 處,最大溫水流量10.3 t/h,溫度在40~60 ℃。隨著旅游開發程度的不斷加深,溫泉的溫水流量已經不滿足需要。為更好地利用地熱資源,擬采取“空氣潛孔錘+氣舉反循環”組合鉆進技術進行開發。
本次工程中使用到的核心設備有TSJ-4400 型鉆機、RHP-825F 型螺桿式空壓機、3NB-600 型泥漿泵等。這里以鉆機為例,其參數見表2。

表2 TSJ-4400 鉆機的基本參數
于鉆進施工前3 天安排施工機械進場,對照設備清單進行核查,保證設備數量、型號等符合要求,起動試運行保證設備工況良好,以備使用。
結合地質勘測結果,本地巖石堅硬,并且破碎帶廣泛分布,為此設計了“空氣潛孔錘+氣舉反循環”組合的鉆進方案。首先使用空氣潛孔錘在基巖地層上鑿孔,隨著鉆機鉆進深度的增加,當水壓升高、阻力增大,導致鉆機鉆進困難后,再替換成氣舉反循環工藝。氣舉反循環鉆進分為3 個階段:第一階段(238 m~300 m):使用350 mm 牙輪鉆頭,90 mm 鉆桿,配合使用雙壁立軸與氣水混合器完成鉆孔。該階段轉速維持在0.60 m/h,地層礦物成分以角閃石、黑云母等;第二階段(300 m~686 m):使用215 mm 牙輪鉆頭,90 mm鉆桿,配合使用雙壁立軸與氣水混合器完成鉆孔。該階段轉速維持在0.75 m/h,地層礦物成分以斜長石、凝灰巖為主;第三階段(686~1 200 m):使用160 mm 牙輪鉆頭,90 mm鉆桿,配合使用雙壁立軸與氣水混合器完成鉆孔。該階段轉速維持在0.55 m/h,地層礦物成分以英安巖、石英為主。
空氣潛孔鉆使用φ350 mm 合金鉆頭,風壓2.0 MPa,最大轉速35 rpm,避免轉速太快、扭矩過大而出現鉆桿折斷的情況[4]。選擇空氣潛孔錘的優勢在于:適用范圍廣泛,在無水或者有地下水的情況下都可鉆進,對提高作業效率有積極幫助。同時,作業期間可以實時觀測地層情況,如果發現出水為止,或者是出水量突然增多的情況,可以立即停止鉆井進行處理,提升作業質量。除此之外還可以做到鉆進與洗井的同步進行,不容易對含水層的污染。在使用空氣潛孔錘鉆進時,為保證鉆孔內的巖屑、石粉等能夠順利排出,需要空氣上返速度必須達到15 m/s。空壓機的供風量(Q)可通過下式計算得出:
Q≥47K1K2(D2-d2)V
式中,K1和K2分別表示孔深修正系數、孔內涌水量影響系數。當孔深不超過200 m 時,K1的取值為1.1;當孔深超過200 m 時,K1的取值為1.25。在涌水量較小的情況下,K2的取值為1.5。D 和d 分別表示鉆孔直徑、鉆桿外徑,V 表示上返速度,通常在15~25 m/s 之間。根據設備說明書,可知RHP-825F 型螺桿式空壓機的額定分量為24.4 m3/min,將各項參數帶入上述公式后,求得實際上返速度,見表3。

表3 試驗鉆孔實際上返速度評價
將空氣潛孔錘的鉆進作業分為2 段,其中0~100 m 段內使鉆速穩定在1.5~3.5 m/h 范圍內;在100~238 m 段內使鉆速恒定在1.6 m/h。統計從0~238 m內空氣潛孔錘鉆進深度與鉆速對應關系,并繪制曲線圖,見圖2。

圖2 空氣潛孔錘鉆井深度與轉速的變化曲線
結合圖2 可知,隨著鉆進深度的增加,由于巖石密度不斷加大,以及受到排水背壓等因素的影響,鉆速也逐漸變緩。在最終達到238 m 時,平均鉆速接近1 m/h,此時鉆進效率明顯下降。故不宜再使用空氣潛孔錘鉆進,需要替換為氣舉反循環鉆進。
如上文所述,本次工程中氣舉反循環鉆進共分為3 個階段,各階段的參數設計與鉆效如下:
第一階段:鉆壓4.8 t,轉速75 rpm,供氣量24.4 m3/h。最低鉆速0.33 m/h,最高轉速0.91 m/h,該階段平均鉆速0.60 m/h。由于該階段的進尺深度只有62 m,地質類型比較單一,因此鉆速變化不明顯;
第二階段:總進尺達到了386 m,完成全段鉆進共使用了4 個合金鉆頭,平均每鉆進96.5 m 需要消耗一個鉆頭。根據現場作業情況,新鉆頭安裝后鉆速較低,在鉆進作業35 h 后鉆速達到最高,維持該轉速約25~30 h 后,鉆速開始下降,直到鉆頭報廢。鉆速與使用時間的變化曲線見圖3。

圖3 鉆頭使用時間與鉆速的關系曲線
該階段施工總用時為25 d,平均每天進尺15.44 m。最低鉆速0.45 m/h,最高鉆速1.86 m/h,該階段平均鉆速為0.85 m/h。平均機械鉆效為0.60~0.85 m/h,相比于空氣潛孔錘作業,其效率可提升2.2~2.5 倍。
第三階段:總進尺為514 m,共計消耗鉆頭9 個,平均每進尺57.1 m,需要替換一個新的鉆頭,該階段平均鉆速0.55 m/h。耗時42 d,平均每日鉆進深度12.24 m[5]。
在復雜地層下進行深層地熱資源開發時,需要使用“空氣潛孔錘+氣舉反循環”組合工藝。對于表層比較堅硬的巖層,可使用空氣潛孔錘進行高速鉆進,提高作業效率;對于地下200 m 以下的巖層,為避免鉆桿折斷、保證鉆進效果,需要替換成氣舉反循環工藝,確保順利達到指定的鉆進深度。在本次工程中,使用氣舉反循環技術可以保證平均鉆效達到0.60~0.85 m/h,相比于常規的鉆進工藝提升了2 倍多,兼顧了質量與效率,為地熱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