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杰,胡國杰
(遼寧工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支柱性行業,在發揮穩定就業、為其他行業提供市場等作用的同時,對于能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據有關研究顯示,2018年我國總能耗中有46.5%用于建筑的全過程,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綠色低碳成為建筑業發展的責任。綠色建筑相較傳統的建造方式不僅可以在施工過程中有效利用資源,還可以在后續運營維護中降低能耗,并且能夠提供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但綠色建筑發展表現出地域分布不平衡的現象[1],評價標識項目分布的東西差距、南北差距,如在2021年,江蘇省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達到了98%,而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綠色建筑發展較好的城市綠色建筑面積占比也只有59.63%,差異明顯。
目前已有學者對綠色建筑發展進行研究,例如:徐寧等[2]基于投入產出角度,選取內外指標,對綠色建筑發展水平進行了省域層面的研究;姜中橋等[3]對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情況進行調研,總結出“地域發展不平衡”“市場推動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并提出促綠色建筑發展的建議。上述研究對本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然而,已有研究缺乏對不同區域綠色建筑發展水平的定量分析。因此,本文從區域協調視角出發,基于DPSIR模型設計綠色建筑區域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并且運用TOPSIS模型對綠色建筑區域化發展水平進行綜合研究,為促進綠色建筑區域化協調發展做出參考。
綠色建筑的發展受到經濟、人口、政策、環境和市場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DPSIR模型不僅包含上述要素,還可以體現人們社會活動與環境間的相互影響及反饋[4],分析各指標層的關系,并結合熵權—TOP-SIS模型對綠色建筑發展進行綜合測度,是進行綠色建筑區域化發展水平研究的較恰當選擇。因此本文運用DPSIR模型,糅合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與響應5部分和經濟、社會、環境與政策4要素來對綠色建筑區域化發展水平進行整體性的綜合研究。
在DPSIR模型中,D代表對綠色建筑發展起促進作用的經濟、環境等因素,P代表阻礙綠色建筑業發展的因素,S代表在驅動里力和阻礙的作用下綠色建筑表現出的狀態,I代表綠色建筑業發展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因素產生的影響,R代表為使綠色建筑區域發展水平得到提升所做采取的有效政策與措施,其相互作用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DPSIR模型框架
通過文獻調研,對已有相關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歸納整理。將DPSIR中各子系統作為準則層,分析已選指標間的因果關系,建立綠色建筑區域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綠色建筑區域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及權重
熵權法較其他方法而言更為客觀,具有準確性,具體步驟如下。
Step 1建立評價指標初始矩陣

式中:m表示地區;n表示指標。
Step 2原始數據標準化

式中:yij為指標j在i省的標準化值;xij為指標j在i省的數據。
Step 3計算指標熵值


式中:ej為信息熵;fij為指標的特征比重,當fij=0時,記ln fij=0。
Step 4計算指標權重

式中:Wj為指標權重。
TOPSIS是一種根據靠近理想化目標的程度來進行比較選擇的排序方法,其中理想化目標分為正、負理想目標,比較方案靠近(遠離)正(負)理想目標的程度來對評價對象進行排序,參考已有將TOPSIS用于建筑發展的研究[5-6],具體步驟如下。
Step 1建立加權矩陣

式中:zij為指標j在i省的加權值。
Step 2確定正、負理想值向量

Step 3計算正、負理想距離

Step 4計算相對接近度

式中:Pj表示接近度,Pj∈ [0,1]。
本文查閱《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建筑業統計年鑒》等獲取31省市相關數據。測算得到我國31省份綠色建筑發展水平的測度值,并根據國家傳統區域劃分,得到我國綠色建筑不同區域發展水平測度值,結果見表2。

表2 綠色建筑區域化發展水平測度值
根據表2可知各區域的綠色建筑在驅動(PD)、壓力(PP)、狀態(PS)、影響(PI)和響應(PR)各方面,以及綜合(PC)的發展水平。其中華東地區綜合得分遠超其他地區,除安徽省外,其他5省(市)的綜合指標得分均在前10,尤其是江蘇省,已建成綠色建筑面積超過8.6億m2,占全國總量的1/4左右,可見綠色建筑取得了良好的發展。華中地區綠色建筑發展較好的是湖北省,各子系統及綜合測度值排名都在前5,湖北省展現出了各因素相互協調共促綠色建筑高質量發的示范,僅“十三五”期間就增加了558項綠色建筑標識項目。廣東省綠色建筑的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2,且受壓力系統影響最小,在華南地區發展最好。華北地區整體發展較為均衡,北京市身為綠色建筑的重點示范城市,有效利用自身資源、營造良好環境,努力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下,華北地區的綠色建筑也得到了較均衡發展。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綠色建筑發展較為落后,可能是受到經濟、人口與技術等因素的影響[7]。結合表2和具體情況,各子系統分析如下。
(1)驅動力系統。總體上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地區驅動力逐漸減弱,華東地區領先于其他地區。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我國綠色建筑萌芽時期,多數綠色建筑位于上海、浙江和江蘇,隨著綠色建筑的推廣,華東地區對于適合當地環境的綠色建筑技術掌握的越來越熟練,并且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密度、城鎮化率及建筑勞動生產率等內在驅動因素作用較強,而這些因素在其他地區不明顯,表現最突出的東北地區,人口流失嚴重,人口密度、建筑勞動生產率等驅動因素不足。
(2)壓力系統。各地區的壓力系統測度值均高于其他4個子系統,說明綠色建筑在推廣上依舊存在著能源消耗、建筑企業負債等方面的較大壓力。華東、華南與華中3個地區較其他區域得分較低,說明這些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的協同發展,經濟發展驅動綠色建筑的發展,同時對于生態的重視又減輕了建筑能源消耗、建筑負債等因素對綠色建筑發展的阻礙。華北地區的京津2地綠色建筑發展的阻力較小,其余省份可能受經濟發展結構及其他因素的干擾,綠色建筑發展受阻礙較大。西南地區大部分省(自治區)受阻礙較大,其原因可能是受到自然環境、人口因素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導致綠色建筑發展阻力較大,四川省在西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好,人口密度高,發展驅動優勢明顯,發展受阻礙較小。
(3)狀態系統。通過表2數據顯示,綠色建筑的狀態子系統(Ps)測度值總體來說較低,說明各地區的壓力系統對綠色建筑產生的影響高于驅動力系統和響應系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受建筑業大環境的影響。但是建筑的綠色發展是我國綠色發展的重要部分,所以各地區對于發展綠色建筑制定了激勵政策,促使綠色建筑在我國深入推廣,綠色建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華東地區的江蘇省、山東省和福建省,華中地區的湖北省,華南地區的廣東省,這5省在狀態子系統中排名靠前,研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這些省份為綠色建筑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環境(激勵政策、理念引導和綠色生態區等)。對于一些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應考慮適當改變綠色建筑的市場環境等營商環境,為發展綠色建筑不斷創新。
(4)影響系統。總體而言,大部分地區影響子系統的貼進度較高,說明綠色建筑對增加建筑業全社會投資總額、降低廢物污染排放和拉動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產生了積極正面影響。與其他子系統相比,影響系統的各區域測度值更為接近,說明綠色建筑的發展不僅對我國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也兼顧到了區域的協調發展。
(5)響應系統。國家層面,自2010年起陸續出臺政策,從“十三五”期間開始將綠色建筑相關技術等作為國家科研項目投入經費支持,并制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技術文件以規范綠色建筑的發展,設立綠色建筑創新等獎項來激勵綠色建筑更健康的發展,并且也為不同區域提供了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的發展平臺(綠色建筑聯盟、綠色建筑基地等)[8]。省域層面,各省份緊跟國家步伐,相繼提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激勵政策,為綠色建筑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除此外,建筑業勞動者平均薪酬的增加,建筑企業研發費用的投入等響應措施為綠色建筑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本文通過對綠色建筑區域發展水平進行研究發現,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各區域綠色建筑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由高到低呈現出華東高于華中高于華南高于華北高于西北高于西南高于東北的發展格局;各區域不僅在整體發展水平表現出不協調的問題,在各子系統也表現出發展的不協調。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政策引領市場發展。推進綠色建筑產業發展,應加強金融、財政等政策支持,提升政策與市場間的互優作用。在房地產整體融資量不變的情況下,調整融資在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中的分配結構,打破房產行業政策的一刀切,為綠色建筑提供更多貸款融資的優惠條件,推動市場資金向綠色建筑傾斜。在綠色建筑項目的各階段采取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在設計階段對技術創新提供財政支持,在運營階段對綠色建筑宣傳提供財政補貼等),調動綠色建筑相關產業鏈單位及各級業主的積極性,促進綠色建筑的進一步發展。
(2)科技推動技術創新。綠色建筑在國內發展歷時較短,對國外綠色環保技術、環保材料等科技有較高的依賴,這使得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較高,不利于綠色建筑的推廣。能源消耗、固廢處置率一直來都是建筑業發展的壓力,所以,需要整合創新資源,加大綠色環保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綠色建筑相關技術的提升。根據本文對不同區域綠色建筑發展研究可知,各地區應結合自身特色,研發真正解決當地綠色建筑發展困境的技術,提高環境的適應性,促進綠色建筑發展水平的提高。
(3)聯動促進區域協調。建筑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其平衡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一項,在新發展理念下,綠色建筑的協調發展顯得更為重要。區域發展差距主要受環境、要素稟賦、區域發展政策及戰略的影響,所以應從人口、經濟等多方面向發展動力不足地區傾斜。另外,各區域間應加強聯動,提倡跨區域學習交流、經驗共享和資源互助,西部及北部一些綠色建筑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更應積極學習東部發展的經驗與技術,結合自身所處自然環境的氣候特征,制定有特色的、環境友好的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積極拉進區域間綠色建筑發展的距離,以互助形式促進共同進步,促進綠色建筑高質量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