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師傅
深陷虧損泥潭的豬企,似乎看到了扭虧為盈的曙光。
2022年上半年,18家上市豬企中有17家虧損,其中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虧損金額均超過了40億元。
而6月以來,豬價持續回暖,部分地方已突破每斤13元,之后仍偏強運行。
那么,豬企的春天要來了?
越賣越虧,一度成為豬企的關鍵詞。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18家上市豬企合計虧損超過200億元,這個數字令外界瞠目結舌,其中虧得最多的是牧原股份,虧損金額高達66.84億元,而去年同期盈利95.26億元。
之所以如此,皆因豬價跌得慘不忍睹。
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3月中下旬,全國生豬價格一度跌至11.5元/公斤,6月中旬回升至16元/公斤。
這意味著,豬價跌破了成本價。
對此,正邦科技坦承:“公司第一季度育肥完全成本為20元/公斤左右,而公司在上半年的商品豬銷售均價最高僅15.77元/公斤,無法覆蓋高額的成本。”
于是乎,行業出現了越賣越虧的尷尬格局。
這么一來,豬價的“內卷”加劇,開啟了主動去產能之路。
新希望方面表示:“上半年,公司積極進行產能調整,對前期租賃的商品代場和種豬場等場地進行了退租,使上半年出現 1 億多元的補償虧損,但節約了未來兩到三年約 5億元的租金成本。此外,6 月中旬考慮到豬價有較快上漲,新希望額外淘汰了5萬頭低效母豬變現。”
主動去產能之后,行業有了微妙的變化:到了10月,豬價漲至32.81元/公斤,養殖利潤又出現了階段性高點。
關于此,從豬飼料也可見一斑。
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8月豬飼料產量8081萬噸,同比減少7.9%,印證了主動去產能效果明顯。
供給偏緊之下,豬價才重新走上了正軌。
涌益咨詢分析師鄭麗麗表示:“10月份預估往底價回落空間不大,但再往上沖高跡象應該也不會有,畢竟最近漲勢較猛,有可能過了節后的兩天會震蕩回落一些,但整體還是偏強運行。”
鄭麗麗進一步表示,養殖戶對后市預期更強,對于冬至或者春節前的行情普遍比較看好。部分養殖戶10月份的豬沒有著急賣,認為冬至賣的話利潤更豐厚,所以10月份的整體出欄量還是偏低的。
而中金研究認為:“十一節日效應后,消費轉入弱勢,疊加二次育肥逐步入場,10月中旬至11月底,生豬現貨價格或高位回落,但回落空間有限。進入到元旦春節效應后,生豬價格或再次進入季節性上行通道,但在供需局面呈現雙增下,受整體消費能力偏弱的掣肘,旺季價格不具備大幅上漲基礎,預計第四季度豬價或仍處季節性高位,但整體漲幅或低于市場預期。”
盡管如此,豬企基本面生變已肉眼可見,扭虧為盈或已不遠,此背景下各路資金紛紛有所動作,其中虧損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格外引人注目,畢竟周期谷底虧得多意味著周期谷峰也賺得多。
牧原股份是一家頗受爭議的豬企,外界對其財務狀況一直爭論不休,看多與看空的人各持己見因而股價波動劇烈。
拋開財務狀況不談,牧原股份的自育自繁自養打法還是很有特點的,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周期的影響,虧損依然不可避免,成為當下虧得最多的豬企。
據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8月生豬銷量為488.7萬頭,其中仔豬銷量為30.3萬頭,育肥豬銷量約455萬頭,商品豬銷售均價為20.94元/公斤,而由于公司仔豬成本已降至約350元/頭,育肥豬完全成本降至15.5元/公斤,這意味著公司已經處于盈利的狀況。
據華安證券推算,2022年9月牧原股份育肥豬均價有望達到22.7元/公斤,單月凈利潤或達到33億元,由此推算,Q3公司生豬業務凈利或達到90.5億元。

如此一來,牧原股份將扭虧為盈。
國金證券表示:“公司特有的輪回二元雜交體系和豐富的融資渠道可以助力公司快速擴產,公司出欄量增長確定性較強。同時公司積極向產業鏈下游延伸,有望在今年建成3300萬頭的屠宰產能,通過產業鏈延伸緩沖周期性波動的影響,提高公司營收水平。”
新希望不是一家純粹的豬企,還涉及飼料、白羽肉禽、食品等領域,其飼料銷量位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三,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豬價下跌帶來的影響。
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623.3 億元同比增長1.3%,凈利潤為-41.4億元,同比減少21.2%,比牧原股份虧得少。
東方證券表示:“截至上半年末,生豬養殖成本降至17.元/公斤, 公司持續降本增效成果顯著,預計未來將受益于周期反轉。”

溫氏股份為昔日創業板的“帶頭大哥”,一度風光無限,如今早已落寞,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15.35億元同比增長2.96%,凈利潤為-35.24億元同比下降41.07%,已經歷了一年多虧損。
不過,溫氏股份也有轉好的跡象。
2022年第二季度,凈利潤為2.40億元同比上漲107.88%,已經扭虧為盈了。
國信證券表示:“公司2022年目標出欄量約1800萬頭,規劃年底能繁母豬增加至140萬頭左右,未來2年出欄量有望繼續保持穩步增長。考慮到目前豬價已進入景氣上行期,公司在出欄高增長以及成本邊際改善的雙重效應加持下,有望實現較好的業績彈性。”
需要注意的是,豬肉儲備持續投放,再疊加牧原股份、新希望和溫氏股份早有中長線資金布局,警惕短線進入被先知先覺的資金坑殺。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跟本報無關。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作參考,實際盈虧自負。
聯美控股是清潔供熱龍頭企業之一,在沈陽建有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廠共8座,規劃供熱面積1.5億平方米。這段時間,聯美控股之所以頻頻被提起,就是跟供熱有莫大的關系,歐洲能源危機之下,對電熱毯、取暖器、熱泵等需求大增,于是乎有資金在炒供熱概念。短時間來看,聯美控股的熱泵業務會受益,但巨頭有多大的受益空間暫不得而知。從業績來看,近些年聯美控股增長平穩,并沒有爆炸式增長的跡象;從K線圖來看,雖然有資金關注,但并沒有突破前期新高。

從漲幅來看,差不多有八倍了,再加把勁說不定就可以成為十倍股,從基本面來看,雙良節能是具備這個條件的。雙良節能是一家光伏產業鏈上的股票,其之所以出圈就是因為在上下游頻頻簽下天價大單,2022年7月至9月,雙良節能為了保證多晶硅料的穩定供應,累計簽了超1800億元的大單,且每一單都在百億元以上,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又鎖定了900.26億元的銷售訂單。上述動作,可以說刺激著資本市場的敏感神經,如若雙良節能成功踏準了行業的節奏,那么業績在未來大爆發或是大概率事件,可一旦行業出現極端情況,雙良節能“豪賭”的舉動,將把自身置于危險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