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卷 夏宏偉
摘要:古詩詞具有豐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既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建構、思維與審美能力培養的語用材料,也是對學生滲透價值觀,進行思想引領、文化熏陶的重要載體。古詩詞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所占比例較大,因此探究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路徑具有積極意義。文章以《歸園田居》(其一)的教學設計為例,重點探究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路徑,以期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有所裨益,真正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教學要求;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6-0117-04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著極大的審美價值與人文價值,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與語言訓練的重要載體。學生學習古詩詞,不僅是掌握知識、內化語言的需要,還是進行審美創造、文化理解、人格培養的需要。然而,古詩詞一直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短板,詩詞具有的形式獨特、思維跳躍、情感豐富等特征,給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目前,高中語文涉及的古詩詞篇目較多,從單篇教學到單元教學的變化,更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1.教學內容碎片化
目前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內容呈現碎片化的特點,缺乏文化統整。部分教師僅從知識積累方面設計教學內容,并基于“應試思維”將多維度、立體化、系統性的古詩詞鑒賞活動簡化為簡單的語文閱讀訓練,缺乏對作者情志的教學引導。由于教學內容碎片化,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淺顯而機械,不能根植鮮活的生活經驗形成個性化的解讀,也不會將所學到的詩詞鑒賞方法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形成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教材“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元組合的編排特點,意味著傳統古詩詞教學的“一課一得”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要求。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從單篇詩詞賞析走向單元主題學習,將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發展的趨勢。
2.教學方式陳舊化
高中語文古詩詞的課時安排有限,為讓學生積累古詩詞知識并掌握鑒賞方法,有的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方式,為學生精心準備“營養餐”,將有關古詩詞鑒賞的知識與方法統統“打包”塞給學生。還有的教師通過“唱獨角戲”的方式,將個人對文本的解讀以及閱讀體驗強加給學生,而不考慮學生的古詩詞基礎與情感體驗。這會使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產生反感情緒,對詩詞閱讀產生抵觸心理。另外,這種陳舊化的教學方式還會使學生成為古詩詞知識儲存的“硬盤”,并對教師的知識灌輸產生依懶性,而不進行自主思考。基于以上的教學模式,學生比拼著量的積累而不是質的提高,從而喪失了進行自主閱讀、深度探究、個性解讀的活力。由于學生對古詩詞知識缺乏融會貫通的理解,對教材的解讀缺乏個性化,在面對理解難度較大的古詩詞時就不知從何下手,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古詩詞課堂的活力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3.教學成果低效化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成果低效化的情況。部分師生對話以及生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分享互動、交流探究等活動圍繞“預設”的主題開展,其“生成”結果也是在既定范圍內。由于古詩詞課堂缺乏活力,其教學效率自然是低下的。為體現古詩詞教學的“高效性”,有的教師還要求學生圍繞古詩詞主題、考試要點、方法技巧等進行學習,在講解詩詞時,也指向“標準答案”。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其喪失古詩詞學習的主動性。
4.教學觀念功利化
重實用輕審美,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一大問題,也是語文教學觀念功利化的直觀體現。有的教師只注重考試分數,而忽視學生的審美體驗與審美情感。這樣,學生就無法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與韻味。還有的教師以高考為導向,甚至直接將教學與考試對接起來,如果是命題范圍內的重點內容就詳細講,如果不在命題范圍內就一帶而過。這就導致古詩詞教學更強調詩詞知識而弱化意境體會,重視古詩詞碎片化分析而弱化教學的整體聯系。
1.緊扣課標,體現古詩詞特征
“詩言志,歌永言”,抒情言志是古詩詞的主要特征。《毛詩序·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情感是古詩詞的主要內容,韻律則是詩詞的顯著標志。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要圍繞“情感”與“韻律”,從內容、形式方面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賞析,讓學生抓住詩詞中的重要意象分析情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韻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誦讀、注釋、單元導引、閱讀提示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鑒賞,使學生感知古詩詞的韻律美、音樂美、意蘊美。
2.注重整合,突出單元主題
要改變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碎片化”現象,教師就要立足教材編排特點,從實際學情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大單元主題整合,突出單元主題的整體性設計。對此,教師可讓學生自主總結常見的意象及內涵,對常用的古詩詞表現手法、情景表達特點等進行歸類,還可將同一題材或主題的古詩詞集中起來,讓學生在對照與比較中進行鑒賞。
3.素養導向,融入生活元素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結合語文新課改要求,探尋古詩詞教學與生活的契合點,將生活化元素融入詩詞解讀中,讓學生體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并以詩詞的美感豐盈內心世界,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高中語文教材選擇的古詩詞篇目多是名家名篇,評論家的見解與點評較多,而古詩詞的情感體悟及內涵解讀具有較強的主觀性,為讓學生積極參與古詩詞鑒賞教學,真正發揮學生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可引導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分享,讓學生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獲得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方面的素養發展。教師還可通過學習任務群的方式進行古詩詞教學,將不同的古詩詞理解視角及觀點呈現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理解、甄別、評判,然后根植生活感受古詩詞的意象,融入生活體驗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從而形成對古詩詞的深度解讀與思考。
1.文本解讀,明確教學目標
文本解讀與分析是古詩詞教學的基礎。古詩詞富有極強的主觀色彩,教師解讀古詩詞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語文功底及專業素養。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最忌照本宣科。而有的教師不考慮學情及文本特點,直接將教參中的觀點或自己的看法搬到課堂上,甚至以教參的目標為課堂目標,讓學生從詞語、意象、情感、主題等角度解讀詩詞。因此,教師豐富自身的閱讀量,增加古詩詞方面的知識儲備,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有利于古詩詞教學的“增效提質”。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是一首語淺意深、情趣盎然的敘事詩,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經典篇目,入選部編版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屬于自讀課。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過陶淵明的古詩《飲酒》及散文《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作并不陌生。因此,本課將“理解陶淵明以詩明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時逐步掌握古詩詞鑒賞的方法并形成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將“通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作為教學難點。為體現新課改理念,在教學中,教師可聯系作品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注重對意境特征的把握,以朗讀讓學生實現知、情、意的統一。
2.巧設疑問,激發古詩詞學習興趣
古詩詞的形式獨特,意味蘊藉,包含獨特的審美元素,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古詩詞有其時代性,學生學起來難免有距離感。另外,古詩詞的語言凝練,思維跳躍,意象的表達及意境的營造含蓄蘊藉,理解難度較大,部分學生也因此對古詩詞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針對以上問題,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巧設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本,從而對文本產生閱讀興趣。
例如,在《歸園田居》(其一)的教學中,教師可出示陶淵明的圖文資料,并提出問題:假如你要在朋友圈推介陶淵明,會從哪些方面給他立“人設”?根據教師的問題,學生聯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詩句,可對陶淵明其人及其作品形成初步認知。然后,教師出示鐘嶸在《詩品》中對陶淵明的評價———“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以啟發學生:隱則不仕,逸則閑適,可見,陶淵明的詩文是閑適的。但有人給出“千秋以陶詩為閑適,乃不知其用意深處”的評價,并由此得出陶淵明的詩作是“志幽故言遠”。那么,陶淵明的詩是“閑適”的,還是“志幽言遠”的?以疑激趣可讓學生在探究陶淵明詩歌風格的知與未知之間形成閱讀興趣,并逐步加深對陶淵明其人其作的認知與理解。
3.立足誦讀,體會古詩詞韻律
高中語文課堂內容多、知識體量大而課時安排較為緊湊,為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得更精,掌握更多的內容,有的教師通過自主預習環節將學習任務前置,或借助課后遷移環節讓學生進行閱讀鞏固與拓展。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將學生的默讀、朗讀、誦讀等環節簡化或省略。多種形式的古詩詞朗讀,尤其是在了解詩詞大意基礎上的誦讀,需要學生調動情感體驗,融入審美理解。這能夠幫助學生把握詩詞格律,感知古詩詞所特有的音樂美、韻律美、節奏美,進而獲得積極而深刻的審美建構。對此,教師可結合教學需要示范誦讀,或提供誦讀方法的指導,或根據古詩詞意境表達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古詩詞的平仄,明晰節奏,體悟韻律,從而實現主體感受與古詩詞表達的融和、統一。
例如,在《歸園田居》(其一)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古詩詞的誦讀要領,從字音、節奏、韻味、情感等方面明確誦讀標準,然后結合學情及詩詞特點對標準進行“微調”,將“讀出詩詞的情味美”作為最終的誦讀標準。通過預習檢測及聽讀感知環節,學生已明確了“羈、曖、墟、樊”等的寫法及讀音,掃清了字詞障礙,所以讀對字音的標準很容易達到。另外,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古詩詞閱讀基礎,能進行節奏的劃分,教師對“少無適俗韻”等個別容易出錯的地方加以強調即可。古詩詞的韻律美是通過平仄與押韻體現出來的,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出押韻的字及韻腳,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音節之美。對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句,教師可指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想象其辭官后的狀態。這樣,學生就可將韻律與情感結合起來,在音樂情境中誦讀,在自讀自悟中逐句品讀,在教師的點撥中傾情美讀,既實現對“詩詞的情味美”的領悟與把握,又為深入品析詩詞奠定基礎。
4.深入探究語言,理解詩詞內涵
新課改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科特點創新課堂表現形式,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與探究發現。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語言、思維與審美方面的培養,涉及意象、意境、情感、文化等多個層面,可抓住“語言品析”環節,引導學生回歸語文本質,深度把握詩詞的文體特征。對此,教師可結合文體特點組織言語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言語活動感知詩詞,體悟詩詞。這樣,學生就會或煉字品析,或感悟情志,或變換譯法,或對比聯讀,將詩詞表達與自身體驗融合在一起,形成對詩詞內涵的深度理解與體悟。
例如,在《歸園田居》(其一)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標題,抓住“歸”字展開探究: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并讓學生思考“塵網、樊籠、羈鳥、池魚”的真正含義。學生通過探討,明確“塵網、樊籠”指代官場,而“羈鳥、池魚”則是詩人的自喻。不言官場之污濁,不寫田園之清凈,作者卻以“思”“戀”二字表明對官場與田園的取舍,其情之所鐘、心之所向也就不言自明。當學生認識到官場與田園是一組對立的詩歌意象時,其對詩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對于“為何而歸”,有的學生以“性本愛丘山”作為解釋。對此,教師可聯系陶淵明多次出仕、多次辭官的背景追問:既然熱愛田園生活,索性就不出仕,一直隱居田園深處,縱情泉林之間,這或許更符合作者的追求。而詩中的“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又做何解釋呢?學生思考并給出理解:“性本愛丘山”表明陶淵明熱愛田園,熱愛自然,但并非是歸隱田園的真正原因。而“少無適俗韻”表明作者不適應官場的迎來送往、圓滑機巧、爾虞我詐,這才是其決心回歸田園的根本原因。在探究“歸去如何”的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標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雞鳴”等意象,品讀相應的詩句。對此,有的學生在讀中生疑:意象太普通,詩句太平淡,似乎與詩詞名篇不相稱,與陶淵明的“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之祖”身份不相稱。教師可再次引導學生品讀詩句“誤落塵網中”,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融入想象:陶淵明在多年仕途生涯中,身處黑暗污濁的官場,疲于應酬,這種塵網生活讓他深深厭惡。一個“誤”字從側面道出宦海之浮沉,用曲筆寫出官場之黑暗,表達出作者對污濁官場的厭惡。由此,學生可體味到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切。
5.體悟情志,推動自主建構
對于詩詞中隱而不露的“情”或“志”,學生受認知所限,并不能通過個人的“讀”或“悟”完全領會。對此,教師可以問題、對話、提示、范例等方式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建構。學生可由詩詞之意象進入詩詞之意,抓住“情”來體悟并內化,以此探究詩詞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詩人的“情”是富于變化的,“志”是蘊藏在細節中的,這就要求學生在感知詩詞并自主建構時,既要關注整體,又要探究細微之處。在教學中,教師可補充相應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思考:“一去三十年”中的“三十年”是實寫還是虛寫?學生可聯系陶淵明的生平明確:“三十年”是虛寫,這是因為陶淵明實際并沒有那么長的官場生涯。接下來,教師可繼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對時間的感悟會有所不同,當你因疾病、衰老、饑寒、離別、思念而陷入痛苦時,你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如“漫漫長夜”,當你因建功立業、親人團聚、朋友祝福而快樂時,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如“春宵一刻”。那么,陶淵明虛寫“一去三十年”用意何在?學生通過探討明確:作者故意夸大數字,極言官場時間之長,意在說明官場生活對自己身心的折磨之深。教師可順勢設疑:作為一個飽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陶淵明經歷了長久的思想斗爭,最終決定與官場決裂,回歸田園。那么,陶淵明回歸田園的目的是什么呢?學生交流并明確:從“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可見,作者是希望通過回歸田園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與獨立。另外,教師還可以橫向拓展古詩詞知識,如以顏回的簞瓢陋巷、南陽諸葛的茅廬、成都的杜甫草堂、劉禹錫的陋室之志,讓學生了解簡約環境中的高遠情志。
總之,基于新課改理念,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關鍵在于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豐富生動的情境中形成主觀感悟,高效建構古詩詞知識體系。在《歸園田居》(其一)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以問導思,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誦讀,并引導學生聯系詩詞背景品析語言、體悟情志、理解內涵,能讓學生由淺入深完成對古詩詞的深度解讀,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沈雁萍.提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成才之路, 2020(33).
[2]黃芳.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0(22).
[3]游桂萍.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有效進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課外語文,2020(28).
[4]張海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J].高考,2020(33).
[5]李藝芬.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方法[J].吉林教育,2018(26).
[6]劉朝暉.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路徑探析———以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14).
[7]林文莉.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 2019.
[8]王瑩.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0(10).
[9]黃海波.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知人論世”教學觀念的應用[J].廣西教育,2020(02).
[10]陳胡濤.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芻議[J].語文教學通訊,2019(11).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Path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Zhang Xiaojuan, Xia Hongwei
(Tunzi Middle School, Zhenyuan Coun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2, China)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have rich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is not only a pragmatic material for students’ language construction,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abili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students’ infiltration of values,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cultural edification. Ancient poetry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o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path of ancient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ak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come back to nature (Part o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teaching path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and tru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of Chinese discipline.
Key words: senior middleschoolChinese;ancientpoetryteaching;teaching requirements;teaching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