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紅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從1980 年至今,共有四本論著關注到《筆的三階段》的存在。
下午,應邀至江漢路普海春,參加中國青年記者學會舉行的記者節紀念會,作題為《筆的三個階段》的講話。說:“以前用刀刻木為書,所以硬,后來用毛筆寫了,所以顯得軟弱,現在,已用鋼筆了,新聞記者應發揮他們的鋼性”,“做政治工作的人,容易腐化,你們應該用鋼筆來刺一刺這些人員的背,以便使其前進! ”
那么,《長編》為何會在這兩處的表述上出現問題?上文已提到,《華美》上《筆的三階段》的文末多了“(青年記者)”這個標注。那么,這個標注有什么含義呢?《華美》在轉載其他期刊報紙上的文章時通常會在末尾注明來源,如第1 卷第25 期第7頁的《義勇軍與趙老太太對同胞們說的幾句話》末尾就標有“(國新社)”;第1 卷第26 期第26 頁《鐵騎》的末尾有“(轉載新華日報)”的標記;第1 卷第28 期第66 頁《怎樣統一起來》的最后也有“(國民公論)”的說明。故該刊中《筆的三階段》文末標注“(青年記者)”的本意也應是想在轉載時說明出處,卻又把“青記”的會刊《新聞記者》誤記成了“青年記者”,因而導致該標注存在被誤讀為由“青年記者”記錄的可能?!堕L編》撰寫者或許正是受以往研究者都把此文出處記為“《華美》”的影響,只留意到了《華美》中的《筆的三階段》,從而把“(青年記者)”這個標注當成了記錄者的說明,由此在表述時出現了細微的偏差。至于標題多了一個“個”字,應是筆誤所致。相對于詳細呈現《筆的三階段》的生成情形、演講內容來說,這兩處確屬瑕不掩瑜的細微偏差,這是筆者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
《郭沫若年譜長編》第二卷的撰寫者,從《筆的三階段》中摘錄的“新聞記者應發揮他們的鋼性”和“做政治工作的人,容易腐化,你們應該用鋼筆來刺一刺這些人員的背”,準確地抓住了此文一大重點:記者的應有之性——“鋼性”。循此路徑,筆者嘗試著對《筆的三階段》的內容進行更為詳實的解讀。
《筆的三階段》共18 個自然段,是一篇會后追記的“演講底稿”。與直接記錄演講內容不同,郭沫若對自己在會場上所做演講不甚滿意,覺得“有好些意思沒有表達出”,因而,當他得到“把它補足的機會”,就補充了好些演講時沒表達出來的話語,還圍繞著演講的過程添加了好些說明文字,從而使得該文成了一篇演講內容與補充內容混合而成的雜文。其中,為了盡可能地還原演講的現場情景,作者還三次穿插現場聽眾反應,如“我又獲得了大家的怡然的拍掌”之類。
前已述及,《筆的三階段》是演講內容與補充內容摻合在一起的雜文。郭沫若作為“黨的喇叭”,在抗戰時期演講了上百次,現存演講作品普遍以正式演講稿的形式呈現,類乎雜文的演講稿極少,目前僅發現了《筆的三階段》這一篇。無論是從文章結構,還是從為文風格來看,《筆的三階段》都與郭沫若同期演講稿不盡相同。筆者將該文的特色總結為以下三點:
上述三點特性,讓《筆的三階段》在郭沫若眾多演講類作品中顯得頗為獨特。研究者若要準確評判郭沫若的演講類作品,那么,關注到《筆的三階段》的獨特性,或會避免結論上可能出現的偏差。
少有研究者關注的《筆的三階段》,雖然還有一些基本信息尚需完善,但郭沫若以古喻今對記者帶“鋼性”的期盼令人動容。從形式上來看,它是夾雜演講內容和補充內容的特殊雜文;從語言上來看,那少見的平和委婉是研究郭沫若演講類作品語言不可或缺的案例;從內容上來看,它是珍貴的史料,也是探究郭沫若抗戰時期思想的重要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