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世華
(1.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2.遼寧省作家協會,遼寧 沈陽 110041)
郭沫若是一個球形天才,其在文學創作和翻譯、歷史學、文字學、教育學等方面的成就和見識有目共睹,長期以來在相關學科的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環節和成果,研究生學位論文反映著一個研究生的知識結構、綜合素養、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故此,如果對近些年來以郭沫若為題的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觀照的話,則會對檢視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郭沫若教學和研究狀況、成果有一定效能。
如果以“郭沫若”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搜索,則顯示2000 年以來截至2021 年底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有關郭沫若研究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有500 多篇,其中博士論文100 多篇,碩士論文400多篇。但在對所有相關論文進行認真辨析后,會發現有一些學位論文與郭沫若的關系不是很大或者論述郭沫若的篇幅也不夠多。經篩選,專門研究郭沫若或者辟專門章節大篇幅論說郭沫若在有關領域成就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總計162 篇,其中博士論文16 篇,碩士論文146 篇。不消說,筆者對學位論文之于郭沫若研究的關聯度的評判會有一定偏差,知網與相關院校簽約時間有早有晚,收錄學位論文范圍亦不可能做到全面覆蓋,有的畢業論文因保密等原因未能上網或者上網后又被撤下,故此本文所選取的論文考察樣本應該是眾多以郭沫若為題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的一部分而已。盡管如此,這162 篇學位論文還是很能夠透露出一些值得尋味的信息的。
本文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8 年4 月更新)》的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共計13 個學科門類來對相關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分類的。可以看到,文學、歷史學、哲學、教育學和藝術學5 個學科有以郭沫若為題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其中,文學學科139 篇,歷史學學科13 篇,哲學學科7 篇,教育學學科2 篇,藝術學學科1 篇。
文學學科139 篇論文分布情況如下: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有103 篇,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36 篇。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下屬的幾個二級學科里,中國現當代文學73 篇,文藝學6 篇,中國古代文學5 篇,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15 篇,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1 篇,漢語言文字學1 篇,中國古典文獻學2 篇。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的73 篇論文來說,研究郭沫若歷史劇的有19 篇,詩歌研究13 篇,散文研究7 篇,小說研究5 篇,綜論其文學創作的7 篇,其他研究22 篇。在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下屬的幾個二級學科中,英語語言文學17 篇,日語語言文學3篇,德語語言文學2 篇,俄語語言文學1 篇,亞非語言文學1 篇,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12 篇,在外國語言文學這總計36 篇論文中,有33 篇都是關于郭沫若翻譯研究的。郭沫若文學創作和翻譯的巨大體量及無可否認的成就與貢獻,決定了文學學科的研究論文在眾學科中居于首位。歷史學學科的13篇論文分布情況如下:中國史一級學科12 篇(二級學科歷史文獻學1 篇,專門史2 篇,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5 篇,中國現代史4 篇),考古學一級學科1 篇(二級學科古代文字與銘刻1 篇)。這些論文大都研究郭沫若史學思想和論著、金文著作、歷史人物評價、郭沫若對抗日民族統一文化戰線的貢獻、郭沫若與中國共產黨關系以及郭沫若的蘇聯觀等。顯見,郭沫若在歷史學方面的著述和影響、郭沫若在中國現代革命史和文化史上的活動與貢獻同樣舉足輕重。哲學學科共7 篇論文,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一級學科的5 篇論文,多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考察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透視郭沫若的歷史人物研究或探討郭沫若的史學研究,又或者是研究郭沫若版《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編譯,中國哲學一級學科的兩篇論文是《郭沫若墨學批判之商榷》和《郭沫若的諸子研究及其史學價值》;顯然,這7 篇論文均和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翻譯及歷史人物研究關系甚大。教育學學科有2 篇論文均分布在二級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其一是《〈天上的街市〉文學解讀和教學價值建議》,其二是《中學語文郭沫若教學拓展研究》。這兩篇類似應用研究的論文帶有跨學科性質,實際上都和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唯一一篇藝術學學科論文是研究郭沫若書法藝術創作的,屬于美術學專業。一言以概之,162 篇學位論文中的161 篇實際上都與郭沫若在文學和歷史學方面的貢獻休戚相關。如果單獨拿出來162 篇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16 篇博士論文考察,此種情形亦很明晰:文學學科13 篇,其中中國現當代文學9 篇,文藝學2 篇,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1 篇,英語語言文學1 篇;歷史學學科3 篇,其中歷史文獻學1 篇,古代文字與銘刻1 篇,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1 篇。
二十年來以郭沫若為題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篇數居多的院校依次為:山東師范大學(15 篇),西南大學(11 篇),西南交通大學(10 篇),河北大學(7篇),吉林大學(6 篇),華中師范大學(6 篇),湖南師范大學(6 篇),山東大學(5 篇),華東師范大學(4篇),四川外國語大學(4 篇),陜西師范大學(4 篇),寧夏大學(4 篇)。
直接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在2 篇以上的指導教師分別為:山東師范大學魏建(10 篇),西南交通大學唐躍勤(5 篇),西南大學廖久明(3 篇),西南大學肖偉勝(3 篇),華中師范大學王澤龍(3 篇),西南大學王本朝(2 篇),陜西師范大學傅正乾(2 篇),西南交通大學徐行言(2 篇),山東師范大學徐彬(2篇),寧夏大學李生濱(2 篇),重慶師范大學靳明全(2 篇),河北大學田建民(2 篇),成都理工大學張春和與郭士禮(2 篇)。
從本次學位論文調查來看,如下因素會對研究生論文題目的確立起著重要影響作用。
其三是項目引導。教師(主要是指導教師)在科研方面獲得各級郭沫若研究項目的科研立項,也常常會吸納本專業研究生從事自己的課題研究工作,這會直接影響到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在山東師范大學15 篇學位論文中,就有10 篇論文系該校資深郭沫若研究學者魏建老師所指導,魏建老師2008 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郭沫若文學佚作的收集、整理和研究”,2014 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郭沫若作品修改及因由研究”,其先后指導或予以資料幫助支持的多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就都是其課題的子課題或者階段性研究成果,如《奔突于文藝和政治之間——1948 年香港時期的郭沫若》《郭沫若晚年復雜性新論——以郭沫若晚年文學作品為例》《論郭沫若十七年詩歌的“改”與“刪”》《郭沫若前期文藝論著校勘與發現》等等。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2008 年到2010 年期間以郭沫若翻譯研究為題的碩士研究生論文有6 篇之多,諸如《詩歌翻譯中的平行和變異——郭沫若詩歌翻譯中的前景化特征》《郭沫若英語詩歌漢譯中的創造性叛逆》《從郭沫若英詩翻譯看譯者的移情》《從解構主義視角看詩歌翻譯——以郭沫若翻譯的詩歌為例》等,這與當時該學院研究生論文指導教師及任課教師主持和參與了學校及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郭沫若翻譯思想研究”等項目有很大關系。四川外國語大學莫光華老師從事歌德《浮士德》研究,還擔任2014 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歌德及其作品漢譯研究”的子課題負責人,其指導的研究生就有以郭沫若翻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為例從接受美學視角來探討譯者角色的。華中師范大學王澤龍教授先后主持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現代詩歌節奏形式比較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新詩傳播接受文獻集成、研究及數據庫建設(1917—1949)”,其先后指導的三篇碩士研究生論文《郭沫若“女神體”研究》《論郭沫若戲劇的詩性特征》《近四十年〈女神〉接受研究》就都是其研究項目的直接成果。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郭士禮老師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現代史家對文學作品史料價值的解讀及運用研究”和博士后面上項目“馬克思主義史家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范式轉換”,2019 年畢業的兩個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視野下郭沫若歷史人物研究——以蔡琰為例》和《唯物史觀視域下郭沫若的史學研究——以〈李白和杜甫〉為例》。李生濱老師在寧夏大學工作期間曾主持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郭沫若散文研究”,指導的兩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就分別以郭沫若自傳散文和郭沫若序跋散文作為研究對象。前面提到的鄒佳良同學在海南師范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參加了廖久明老師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回憶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與研究”的研究工作,自己還獨立主持完成了一項省級研究項目“北伐時期郭沫若政治選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寫作就與其參加和主持科研項目的學術訓練和積累很有關系。
二十年來郭沫若研究方面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究竟產生了怎樣的效應和影響?我們可以從論文被征引次數、發表出版、成果評價及獲獎、論文作者學術成長等方面來獲得一些信息,盡管筆者對相關信息的搜集和考察并不全面,但亦可從中窺見一斑。
其一,被征引次數。截至2021 年底,162 篇學位論文中有122 篇論文被征引,占比75.78%。其中,被引1 次的33 篇,被引2 次的28 篇,被引3 次的27 篇,被引4 次的6 篇,被引5 次的8 篇,被引6 次的2 篇,被引7 次的5 篇,被引8 次的4 篇,被引9 次的1 篇,被引10 次的3 篇,被引11 次的2篇,被引16 次的1 篇,被引22 次的1 篇,被引31次的1 篇。我們注意到,學位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大比例來自后來的研究生學位論文。例如,被引用次數最高的是蘇州大學2005 年章池博士論文《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的生成流變》,總計31 次,其中碩士學位論文引用占25 次;其次是四川大學2003 年鄧偉碩士論文《現代四川作家與巴蜀地域文化論》,總計被引用22 次,均為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引用;第三是復旦大學2007 年陳占彪博士論文《“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觀研究——以魯迅、胡適、郭沫若為中心》,總計被引用16 次,其中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引用占14 次。再如四川大學2003 年魏紅珊博士論文《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和西南交通大學2010 年符丹碩士學位論文《郭沫若古文字整理方法研究》,均被引用11 次,其中被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引用均為8 次。山東師范大學2004 年徐敬碩士論文《論〈洪水〉》,吉林大學2009 年馬寧博士論文《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日本形象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6 年謝子元博士論文《中國現代作家自傳研究》,均被引用10 次,其中被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引用均為9 次。安徽大學2014 年夏蕾碩士論文《郭沫若文藝美學思想研究——浪漫主義與表現主義的融合》被引9次,其中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引用占7 次。可以肯定,在對已有郭沫若研究文獻進行梳理時,不同地域、學校、專業、年級的研究生之間必然發生著必要的、有意味的對話關系,對同類問題探討在先的“學長”往往會給后來的研究生學子以學術思考和學位論文寫作方面的重要啟迪,后來的研究生在定奪具體的學位論文題目或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時亦不可能忽視研究生“學長”對同類問題的探討。譬如前面有研究郭沫若戲劇的詩性特征的,后面就有研究郭沫若歷史劇的戲劇性的,還會有研究郭沫若具體某一歷史劇文本變遷的;前面有研究郭沫若的屈原研究的,后面則有研究郭沫若的屈原接受的;前面有研究郭沫若的美學思想的,后面就會聚焦郭沫若的文藝美學思想;前面有研究郭沫若的蘇聯游記的,后面則有研究其蘇聯觀的;前面有從譯者移情角度看翻譯對郭沫若創作的影響的,后面就有從郭沫若英詩翻譯看譯者的移情的;前面有以解構主義理論來解釋郭沫若的創造性翻譯的,后面就有使用勒菲弗爾的操控理論來觀察意識形態對郭沫若翻譯影響的,還有以郭沫若翻譯理論為指導進行翻譯實踐研究的。總之,學科、專業、興趣、理論支撐不同,觀察角度、運用方法、研究導向、獲得結論就會有異。另外,有的學位論文被征引次數雖不多,但引證文獻所在的學術期刊屬于權威核心期刊,如山東師范大學2014 年孟文博博士論文《郭沫若前期文藝論著校勘與發現》的被引用次數為3 次,其中2 次的引證文獻分別來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和《文藝研究》。又如首都師范大學2008 年顏煉軍碩士論文《1925,馬克思與孔子對話——以郭沫若小說〈馬克思進文廟〉為中心》的被引次數雖為零,但其在2013 年第1 期《現代中文學刊》所發表的同題論文被引次數為4 次,其中2 篇引證文獻來自《文學評論》和《郭沫若學刊》。上述情形也都反映了這樣兩個事實:一是中國知網已經成為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中進行文獻檢索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二是郭沫若的戲劇、散文、文藝美學思想、文字學成就、翻譯理論及實踐等一直屬于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熱點”,而像文獻整理、文本校勘、相對不起眼的單篇作品的研究屬于“冷門”。
其二,發表或出版。學術發表園地本身有限,研究生學術志趣、畢業去向、從事工作等又有很大差別,研究生(尤其是碩士研究生)如果不是處身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未必會選擇將其學位論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內容公開發表;而且,中國知網在對有關學位論文作者所發表的研究文章的收錄上,也并不全面,會有偏差和疏漏。從有限的搜索調查來看,162 位研究生學位論文作者中,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或者日后工作期間發表有與其學位論文內容有關的研究文章的有63 位,占比38.89%。前面提到的鄒佳良同學在海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即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新文學史料》等核心期刊獨立發表《論“恢復黨權運動”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的寫作》《北伐時期郭沫若給孫伏園的一封信》,文章都與其碩士學位論文緊密相關,其碩士畢業后在西南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在核心期刊《現代中文學刊》2020 年1期上發表《論〈脫離蔣介石以后〉的寫作背景、動機與批評策略》,這同樣是其碩士學位論文的一部分內容。截至2021 年底,在總計16 位博士論文作者中,有15 人均在獲得博士學位前后將其博士學位論文相關的科研成果公開發表,且其中7 人已將博士學位論文正式修訂出版為學術著作,即伍世昭《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魏紅珊《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田旭東《二十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陳占彪《五四知識分子的淑世意識》、謝子元《中國現代作家自傳研究》、劉奎《詩人革命家:抗戰時期的郭沫若》、孟文博《掘開歷史的地表——郭沫若前期文藝論著版本校勘之發現與研究》。
其四,論文作者的學術成長。研究生階段以郭沫若為學位論文,畢業后在郭沫若研究方面獲得進一步學術成長的學者比比皆是,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魏紅珊、西北師范大學李生濱、重慶工商大學鄧偉、上海社會科學院陳占彪、山東大學孟文博、廈門大學劉奎、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逯艷等多位老師,他們都在郭沫若研究領域繼續深耕細作,成為郭沫若研究中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獲批各類級別的郭沫若研究科研項目,發表相關郭沫若研究成果并獲得不同種類和級別的獎勵等。魏紅珊《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被列入“四川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規劃重點科研項目”,該書出版后獲四川省政府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她還主持完成了“日本對郭沫若美學話語形成之影響研究”“日本視閾下的郭沫若藝術話語轉型研究”等省部級項目,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A 級重大課題《郭沫若年譜長編》,擔任四川郭沫若學會副會長,參與編選《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郭沫若卷》,出版著作《二十世紀文學泰斗·郭沫若》《四川抗戰文化地理學研究》,后者獲得四川省政府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西北師范大學李生濱論文《詩人郭沫若社會理想和政治情懷的人性闡釋》獲得寧夏自治區優秀社科成果獎。陳占彪以博士論文《“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觀研究》的部分內容為基礎的“郭沫若的知識分子觀研究”課題設計通過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郭沫若研究)項目的立項并獲得相關研究資助,著作《五四知識分子的淑世意識》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并列為該社“向海外推薦的五十部優秀著作之一”在北美、日本、臺灣等地區進行精品圖書聯展,該書于2012 年獲得上海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劉奎先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做博士后,后擔任該院文學所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上陸續發表有分量的郭沫若研究的論文,其《危機與救贖:一個新文化人的南渡》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 年1 期刊發后獲得該刊年度優秀論文獎,論文《有經有權:郭沫若與毛澤東文藝體系的傳播與建立》(《東岳論叢》2018 年1 期)在2019 年獲第八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他還獲批一項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現代文人的家國情感結構研究”。孟文博先后獲得了2018 年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版本校勘與史料考釋”和2019 年度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郭沫若前期文藝論著輯佚、校勘與研究”,出版著作《〈文藝論集續集〉匯校本》和《掘開歷史的地表——郭沫若前期文藝論著版本校勘之發現與研究》,后一本著作2021 年底獲得威海市第二十四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其多篇論文《郭沫若否定文學革命動因考》《郭沫若〈《文藝論集》匯校本〉補正》《在被遮蔽的歷史地表之下——郭沫若“民間文藝”觀歷史演變考論》分別獲得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威海市第十六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威海市第二十二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