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震
(中國社會科學院 郭沫若紀念館,北京 100009)
抗戰期間,郭沫若先是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后主持文化工作委員會,周圍總是有許多一起工作的年輕人。在三廳和文工會,大家心心相系,共赴國難,就像在一個大家庭一樣,所以連重慶鄉下那處夏天用來辦公的地方都被稱為全家院子。郭沫若仿佛一個大家長,他曾為不少年輕人或題詩證婚,或賦詩以為紀念,留下一些這樣的詩作。
男是一剪梅,
女是一支華。
心香馥郁,
姿態裊娜。
插在一個瓶中,
艷麗又兼幽雅。
從此一德一心,
無牽無掛,
用不著害單相思,
使喉嚨發痧;
用不著怕人笑,
使臉上陡暈紅霞。
今已如鼓琴瑟,
瞬將宜爾室家。
待到明年的春或夏,
替國家添一個胖娃娃。
這是郭沫若在三廳兩位職員邢逸梅與支似華訂婚典禮上即席作的一首自由體詩。支似華是陽翰笙的姨侄女,她與邢逸梅的訂婚典禮在重慶生生花園舉行,鄧穎超、應云衛、李華等百余人參加了典禮。郭沫若介紹了兩人的情況,并即席賦詩為證。
梅是花,“華”同“花”,詩將二人比作兩支花,插入一個瓶中,艷麗幽雅,一心一德。“待到明年的春或夏,/替國家添一個胖娃娃”。慣常要說的祝新人早日添丁的祝福話,在抗戰期間,也多了一層家國情懷。詩句詼諧,幽默,情真意切,又充溢著樂觀精神。
詩作于1939 年4 月23 日,載4 月24 日《新民報》。不過,郭沫若這樣內容的詩作,更多的還是運用五七言舊體詩的形式。
人生能得幾中秋?
況擬荷蕖慶并頭!
璧合珠聯花上錦,
金千刻一月當樓。
風塵海內琴箏在,
歲月窗前松柏遒。
從此綿綿瓜瓞好,
金剛村里祝豐收。
先君錫嘉樂山縣人,余之胞同鄉也。抗戰以還,共事數載,人至純潔而富于責任心。今歲中秋與李女士藍漪結婚于陪都郊外之金剛村。李女士酆都縣人也,亦余中蘇文化協會之同事。二友志同道合,相愛多年,今成室家,由余證合,慶何為之。
先錫嘉原系上海一公司職員,1938 年進入三廳,投身抗戰工作,與葉籟士、樂嘉煊等一起從事世界語的國際宣傳工作,參與編輯《中國導報》。后隨郭沫若在中蘇文化協會工作,任助理秘書,亦與李藍漪同事。詩中“金剛村”,是三廳、文工會工作人員自建的宿舍。郭沫若在1940 年3 月召開的中蘇文化協會第三屆年會上被選為第四屆理事會理事(會長為孫科,副會長邵力子、陳立夫,名譽會長有宋慶齡、于右任、馮玉祥)。后文化工作委員會被國民黨當局“裁撤”,郭沫若開始主持中蘇文化協會研究委員會工作,任主任委員。這首詩作于1943 年9 月14 日,詩文據手跡圖片錄入,原無題,詩題取自詩句。詩為證合先錫嘉與李藍漪二人結婚而作。
新約期成日,
法西掃蕩年。
青廬寄三八,
紅紫競萬千。
雁弋文林秀,
雞鳴巾幗賢。
相知復相愛,
永結同心圓。
這首詩寫于1943 年3 月8 日,原無題,是郭沫若以群益出版社名義,祝賀群益出版社會計朱芙英與文林出版社經理方學武新婚之喜所作。詩文據手跡錄入,手跡載1984 年2 月23 日《解放日報》。群益出版社是為出版郭沫若的著譯作品,由中共地下黨組織支持,于1942 年8 月成立的一家出版社。文林出版社也是由國統區進步人士利用一些社會關系創辦的小型出版社。它們都是為打破國民黨當局在國統區對進步文化的鉗制而創辦的。
還有一首詩,頗有些叱咤風云的氣概,其實是郭沫若為一對年輕人潘孑農與郭美英訂婚而作。郭沫若把與新郎曾并肩戰斗的經歷,抗戰的時代氣息,和不服老的心氣,都寫在詩中了。
三十三年二月二,
二美璧合大歡喜。
美英仿佛吾女兒,
孑農當然是老弟。
三年相愛志不移,
金石之堅差可擬。
春催萬物入新生,
桃花李花將綻蕊。
會看仙樂動天街,
角徵由來善調理。
創造當年曾共社,
人說異軍蒼頭起;
摧枯拉朽叱風云,
封建孽余咸披靡。
今日文工雖局促,
新人對對如堡壘。
相期合力斬軸心,
風雨雞鳴殊未已。
自來甘受后群鞭,
誰謂鼎堂衰老矣!
孑農美英訂婚賦此以為紀念
詩寫于1944 年2 月2 日,原無題,發表于2月6 日重慶《新民報晚刊》。這里據手跡圖片錄入詩文。孑農,潘孑農,浙江湖州人,1920 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活動。當年創造社成立出版部,在社會上募股,作為文學青年,潘孑農曾以省吃儉用的15塊銀元做了創造社出版部的股東。所以郭沫若在詩中有“創造當年曾共社,人說異軍蒼頭起”句。創造社在新文壇被稱作蒼頭異軍突起。潘孑農后從事話劇編劇導演工作。抗戰期間進入藝華影業公司。七七事變后在上海與劉雪庵創作了抗日名曲《長城謠》。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排演時擔任顧問,向郭沫若推薦了在國立音樂院任教的劉雪庵為該劇配樂,并在演出時擔任樂隊指揮。
美英,郭美英,在文化工作委員會任職,其家世也自稱是山西“汾陽”郭家后裔。郭沫若家鄉沙灣的老屋懸掛有“汾陽世第”的匾額,那么若以“英”字排行,郭美英與郭沫若的兒女同排行,故詩中稱“美英仿佛吾女兒”。
“今日文工雖局促,新人對對如堡壘。相期合力斬軸心,風雨雞鳴殊未已”。“軸心”即軸心國,指日本侵略者。詩寫得真是豪情滿懷,鏗鏘作響。雖是一首訂婚的賀詩,抗戰的時代氣息非常濃烈。對于郭沫若而言,有后來年輕人的鞭策,誰能說鼎堂已經衰老了呢!
以上幾首題詩均系為一般青年朋友而作,郭沫若也有為文化名人喜結良緣的題詩,譬如,為徐悲鴻與廖靜文婚禮賦詩,作詩賀范長江婚禮,為吳祖光與呂恩證婚題詩,等等。
他為吳祖光與呂恩“證合”婚姻的題詩(據手跡錄入)是這樣寫的:
才子佳人信有之,
何須紅葉再題詩。
遠傳春訊梅龍鎮,
遙獻江南酒一巵。
“才子佳人”、紅葉題詩、“梅龍鎮”,若不知詩的來龍去脈,這幾處文詞初看貌似出自舊話本小說中的一首詩。不過詩是有落款的:
祖光詞兄與呂恩女士以二月廿一日結婚于滬上梅龍鎮,來書囑為證合因獻俚句奉賀
丙戌三月十二日 郭沫若
祖光,即吳祖光,劇作家,與郭沫若多有過從,且為“二流堂”文友。呂恩是話劇演員。吳祖光與呂恩稱得上是“才子佳人”,他們交往多年,自然無需紅葉題詩。“梅龍鎮”非地名,乃滬上有名的酒樓。丙戌年是1946 年,抗戰剛剛勝利不久,郭沫若尚在重慶(他攜家人于5 月飛往上海),故“遙獻江南酒一巵”,以為奉賀。
宇宙猶難甘寂寞,
橫教風雨打山林。
欲飛無翼雞鳴死,
獨坐跫然有足音。
這是郭沫若一首不曾公開披露過的詩,只書贈過他人。閱讀此詩,對于詩句中表達的詩人的心境頗有些困惑。“欲飛無翼雞鳴死”,應該典出《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這其實是郭沫若已經多次(特別是抗戰期間)在詩文中用到的典故。譬如:《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目前雖然是‘風雨如晦’之時,然而也正是我們‘雞鳴不已’的時候”(1929 年);詩《登爾雅臺懷人》有句“龍戰玄黃彌野血,雞鳴風雨際天聞”(1939 年);詩《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一周年》吟詠道“風雨雞鳴意,相期永不磨”(1941 年);一首無題詩中的詩句“相期合力斬軸心,風雨雞鳴殊未已”(1943 年),等等。
僅就詩文本身,讓人難以理出頭緒。不過詩的落款時間的書寫,似有所提示。“甲申四月”是以夏歷紀年作題寫該詩的落款,這在文人題詩作畫時本是很尋常的方式。但“甲申”的紀年,立刻會讓人聯想到郭沫若在1944 年,即甲申年作《甲申三百年祭》一事。《甲申三百年祭》的撰寫發表可以說激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以一篇文章而至于此,在郭沫若的文字生涯中也是不多見的。
《甲申三百年祭》撰寫的緣由人們已經了解了,文章發表之后的有些情況似乎尚未被充分認知。
基于有這樣一些史實的歷史背景,我想,我們應該就可以體味、理解“欲飛無翼雞鳴死”所表達的郭沫若是時的心境了。當然,詩人并未沉寂在這樣的心境中,他有自己的堅信和堅持,所以詩的結句道:“獨坐跫然有足音。”果不其然,來自延安的“足音”很快傳來:
1955 年12 月,郭沫若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時曾得以重回岡山,重回六高,欣喜之間寫下一首七絕:
久別重游似故鄉,
操山云樹郁蒼蒼。
卌年往事渾如昨,
信見火中出鳳凰。
又二十年后1975 年,逢岡山第六高等學校建校75 周年,岡山六高同學會聯系了郭沫若。他特為六高75 周年校慶作了一首七絕。詩詠道:
陟彼操山松徑斜,
思鄉曾自望天涯。
如今四海為家日,
轉憶操山勝似家。
6 月14 日,郭沫若復信六高同學會藤井駿、長野士郎,寄上手書的該詩。信中寫道:
信中問候的神崎三益、上代皓三,都是郭沫若在六高就讀三部時的同班同學。詩的手跡附于信中。
詩的手跡后收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紀念冊《六棱回想》,又由岡山六高同學會鐫刻詩碑立于學校舊址內。詩碑另一面刻有碑記,由時任岡山縣知事、六高同學會委員長長野士郎撰寫。
六高背倚操山,東山在六高的對面。郭沫若信中憶及登操山的情景,《自然底追懷》中也寫到了:
在六高的校后是可以走往操山的,這操山比東山是比較的難走。山是相當的高,所以在漫步的時候自己應當常常留意自己。
……
當我走入半山蕩進松林的時候,天已經從薄暗里展開了夜景,在夜色朦朧中,睨著山頂的大石,躲在樹林之間,這種種姿勢,竟使我好像走進了猛獸的王國一樣。那時遙遠的西方山頂上正有睡眠著一個太陽,但是已經僅剩半規了。這濃紅的夕陽彌漫天空,像飛灑著的血流。我置身在這偉大的時空間,招致了我洶涌澎湃的靈感,我一胸舒暢,我于是口吐出了如下的詩:
怪石疑群虎,深松競奇古。
我來立其間,日落山含斧。
血霞泛太空,浩氣蕩肝腑。
放聲歌我歌,振衣而亂舞。
舞罷迫下山,新月云中吐。
1955 年訪問岡山期間,郭沫若也到了后樂園游園,感慨萬千,賦詩一首抒發感懷:
后樂園仍在,
烏城不可尋。
愿將丹頂鶴,
作對立梅林。
“烏城”,即位于后樂園旁的岡山城堡,后樂園中一直有丹頂鶴嬉戲園內,為園中一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岡山城毀于戰火,丹頂鶴也死絕了。郭沫若聞此頗感惋惜,回國后贈送了一對丹頂鶴給岡山市。岡山市于1961 年將郭沫若所作詩鐫刻了一方詩碑,置放于后樂園內。詩文刻在青銅版上,嵌于一方石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