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王
(華亭市博物館,甘肅 華亭 744100)
石拱寺石窟(圖1)地處陜西省隴縣新集川鄉和甘肅省華亭市上關鎮半川村的交界地帶,開鑿在村莊以北山梁處的崖面之上,坐北朝南,下離山底的村社距離100米左右。陜西省隴縣至華亭的公路(華隴公路)從石拱寺石窟前的村社由東向西經過,交通條件十分優越,東離隴縣縣城50千米左右,北離華亭市城區23千米左右。石拱寺石窟始鑿于北魏晚期,下限在北周至隋代之間,是隴東地區的北朝石窟,后代再無續鑿。2013年3月,石拱寺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明代嘉靖年“敕旨火化”和清代同治年間回族起事的破壞,現存洞窟14個,造像249身,除1號窟和3號窟被破壞殆盡之外,其他諸窟造像均有保存,殘存程度不一,11號窟和12號窟是石拱寺石窟佛教石刻造像藝術的精華。

圖1 石拱寺石窟正面照
石拱寺石窟前的上關河發源于上關水眼子,經半川入隴縣秀水,匯入汧河。據《漢書》與《水經注》的記載,千河的源頭在漢代汧縣(今隴縣)境內,其中一支源頭在汧縣西北的蒲谷鄉弦中谷,實際上就是今天的上關河,再西北有芮水,就是今天的神峪河,即黑河。由此可見,華亭南部的上關、神峪一帶在漢代屬汧縣,以北屬漢代官方養馬機構呼池苑,后來改為安民縣。自此以后,華亭南部一直屬隴縣管轄,直至近現代重新調整行政區劃時,始將華亭南部諸鄉鎮劃歸華亭正式管轄。按照嚴格的行政區劃分,石拱寺石窟在整個北朝時期一直屬隴東郡管轄,隴東郡的駐地在汧城(今隴縣縣城附近),而石拱寺石窟以北的安口等地屬平涼郡管轄,平涼郡與隴東郡均屬涇州,事實上,古代華亭與隴縣是以隴山余脈三鄉山為界限的,運用了“山川形便”的原則。
石拱寺石窟的開鑿與北魏晚期的政治局勢有著密切關系。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分別于永平二年(59)和永平三年開鑿了北石窟寺石窟和南石窟寺。永平三年(60)五月,老家在涇州臨涇縣(今涇川縣)的胡太后生下北魏孝明帝元詡,“母以子貴”,延昌四年(515),北魏宣武帝去世后,因孝明帝年幼,由胡太后臨朝聽政,胡太后掌握朝中大權,垂簾聽政。胡太后本人非常佞佛,修建了規模宏大的永寧寺。“上既崇之,下彌企尚”。地方官員為討好胡太后,也紛紛興建佛寺,為胡太后和孝明帝二圣祈福。作為胡太后老家的涇州也概莫能外,涇河、渭河流域的石窟群以及大量的單體佛教石刻造像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地處隴山東麓腹地的石拱寺石窟就是在北魏晚期這一大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石窟群最大洞窟是2號窟(圖2)和6號窟,窟內三壁均雕一佛二菩薩,前壁兩側雕天王,其中6號窟高8米,造像高6米。兩窟造像在清代同治年間因民族糾紛遭到人為破壞,所有造像皆殘損嚴重,無一完整。唯窟壁門洞兩側現存浮雕供養人56身,兩側的浮雕造像各分四層雕刻,造像均為著袍(北魏改胡服)供養人的形象。

圖2 2號窟正面照
8號窟高2.5米,寬2.5米,進深2.5米,前壁鑿一明窗,北壁龕內雕一佛二菩薩,東壁無造像,兩壁雕釋迦多寶佛,前壁明窗上部雕一佛二菩薩及供養比丘,右側雕一佛像,左側雕一佛二菩薩。窟頂鑿一圓洞和9號窟相通。
9號窟高1.9米,寬2.3米,進深1.9米,北壁雕釋迦多寶佛及二菩薩二弟子,東西兩壁各雕一佛二菩薩二弟子,西壁龕下部浮雕聽法弟子3身,高0.36米,前壁明窗兩側各浮雕一菩薩。
11號窟(圖3)是石拱寺石窟現存窟龕里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洞窟,高2.4米,寬2.25米,進深2.4米。平面為方形平頂窟,其北壁的正中間雕刻尖楣圓拱形龕,龕的輪廓幾乎為方形,龕通高1.4米,龕楣的兩個尾端向外延伸出忍冬紋飾,刀工犀利,線條十分流暢。龕的里面雕刻一佛二肋侍菩薩的三尊造像,主尊通高1.23米,磨光高內髻,發無紋,面呈長方形,眉眼細長入髻,高鼻,嘴殘,兩耳下垂,頸部細長。主尊身穿圓領形僧祗支,其上又穿一層內衣,衣帶下垂至胸前并打結帶,最外面身披雙領下垂式大衣,大衣在腹部處又雕刻出一根衣帶,大衣的衣紋呈現出階梯狀或者陰刻細線,衣紋簡潔流暢,主尊右手向上外舉,施與愿印,左手一指指地作觸地印,兩腿平展結跏趺坐,右足斜向下,左腳壓于右股之上,足心刻出縱紋線。衣擺下垂覆于座前呈四瓣狀,中間的兩瓣為圓弧狀向下垂,左右兩邊為尖角狀,呈“八”字形向外伸展飄動,衣擺厚重有力,線條飄逸流暢。

圖3 11號窟正壁
主尊兩邊各雕刻一身脅侍菩薩。左邊菩薩通高0.89米,頭部略殘,頸部細長,身軀略扭為“S”形,頸部雕刻桃形項圈,身著雙領下垂式僧衣,雙手攏于腹部,遮于衣中,有角從腹部外翻斜向體左側垂,下穿裙,裙呈喇叭形。右側菩薩高1米,衣飾同左側,頭部殘缺。
造像龕外左右兩邊又高浮雕兩立佛,左邊立佛高0.91米,右邊高0.88米,身高幾乎相等,相向而立。有圓形頭光,穿雙領下垂袈裟。右手前伸,指并攏上舉作導引狀,左側左手略向下,曲置于腹部,衣裙下擺呈喇叭形外撇,雙足趾立。右邊立佛站立于出莖仰蓮座上。龕楣上方雕刻一排10身供養比丘像,其中左右兩端兩身比丘高0.3米,雙手相疊結禪定印,結跏趺坐。其余供養比丘只雕刻出頭部,后面有圓形頭光,身著雙領下垂式僧衣,造像龕底部雕刻兩身立佛,左右各浮雕3身供養人,左邊為男性供養人,高0.43米,頭戴籠冠,身穿寬袖長袍。右邊為女性供養人,高0.43米,頭束雙髻,上身穿寬袖襦襖,下身長裙曳地。
左壁(圖4)正中間雕鑿尖楣圓拱方形淺龕。龕底離地平面高0.86米,龕高1.24米,寬1.43米,進深0.28米,尖楣高0.31米,寬1.64米,龕楣尾雕忍冬葉,龕內浮雕一佛二菩薩,佛高1.2米,磨光高肉龕,素發無紋,面呈方形,眉目細長入髻,高鼻深目,穿通肩式大衣,陰刻線衣紋呈階梯狀,雙手施禪定印,衣擺呈三瓣式下垂,中間一瓣為圓弧狀,兩側的呈“八”字形向外飄出。左側脅侍菩薩高0.89米,頸戴冠形寬項圈,披帛露肩,右臂曲于腹前,左手上舉,持物不清,左臂曲向下,左手握皮帛,下穿裙,著腰較高,在胸前系緊下垂,裙擺呈喇叭形外侈,右肋菩薩高0.9米,頭頂發殘,頸殘,尖形寬項圈,身體向內扭,雙足立,著衣與正龕二脅侍相同。龕外兩側各浮雕一立佛,左側殘缺,殘高0.43米,其余與正龕外側左側佛同,右側高0.88米,頭殘,有圓形頭冠及蓮瓣形背光,內著僧祗衣,外穿雙領下垂袈裟,雙手攏于腹部袖中,下穿裙,裙擺呈喇叭形外侈,兩足外撇,立于蓮花上,蓮花從一側圓形水中伸出,莖有花葉。

圖4 11號窟左壁
尖楣外浮雕8身兩面相對的供養飛天,飛天披帛從身體兩側向上飄揚。
右壁(圖5)雕鑿尖楣圓拱半月形龕,龕高1.23米,寬1.05米,進深0.31米。龕楣尾部雕忍冬葉,龕底距地平面高0.85米,龕內雕刻一佛二菩薩,佛著衣,手勢與正壁龕內的相同,兩側脅侍菩薩頭部缺失。龕外兩側各浮雕側身面向中間龕的立佛一尊,左側立佛高0.89米,右側立佛高0.87米,衣飾同正壁龕外二立佛,左側佛右手曲指前伸,左手五指并攏于腹部下伸,右側佛左臂前伸,五指并攏上舉,右手曲向前,左手五指并攏上舉于胸前,二佛均跣足立于從龕內伸出的仰蓮之上。

圖5 11號窟右壁
前壁(圖6)窟門右側全部坍塌,上方正中間雕刻圓拱尖楣形龕,龕楣尾部雕刻忍冬紋,龕楣高0.22米,寬0.94米,內高浮雕一佛二菩薩或弟子,頭部缺失。佛高0.47米,弟子高0.33米,佛身穿圓領僧祗支,外披雙領下垂式大衣,右手上舉于胸前施與愿印,左手下垂施觸地印,結跏趺坐,左腳壓于左腿上,衣裙從中并向面側外撇開。弟子著雙領下垂式僧衣,雙手籠于衣袖中拱手而立,龕外兩側又分別雕刻帷幕形小龕,左側龕內雕一菩薩,頭戴三葉寶冠,憑幾而坐。帳外雕刻2身弟子,側身向菩薩而立,左邊弟子高0.32米,右邊弟子高0.28米,均穿雙領下垂僧衣。正中間龕外右側帷幕龕下部內容殘缺,殘高0.53米,寬0.51米,進深3.5米,龕下部雕山岳,龕內寶冠側身向中穿著寬袖衣,右臂倚于長方形幾上斜身而坐,右手前伸,手執座尾,帳外雕刻一排弟子,側身向內拱手站立,高0.27米,門口上方正中間開龕雕刻一佛,龕外左右兩側分布雕刻文殊、維摩詰對坐。中間龕楣上部及兩側對稱各浮雕5身供養比丘,其中最外兩側各2身,均為側身胡跪狀,其余均有圓形頭光,穿雙領下垂僧衣,雙手合十跪坐。

圖6 11號窟前壁
前壁窟門左側浮雕側身向門而立的上下兩層供養人,上排為男性供養人,身高0.45米,頭戴籠冠,身著交領寬袖長袍,下排為女性供養人,身高0.42米,頭束雙髻,上著寬袖襦襖,下穿長裙。
洞窟頂部中間高浮雕出圓盤形蓮花,圓蓮直徑0.64米,蓮心直徑0.28米,圓蓮向窟頂四角各伸出寬帶將窟頂分隔為四部分,形成四面披頂形。四披浮雕內容大同小異,均由兩身相向的飛天托舉蓮花,蓮花化生4身童子,蓮花從下方圓形水渦中生出,與左、右及下方水渦相同,前方的水渦被另一蓮花化生童子所代替。窟門處坍塌,右側現存金剛力士1身,高0.69米,雙目鼓凸圓瞪呈憤怒狀,雙腿交叉側身而立,右臂前伸,左臂叉腰際,窟內現存大小圓雕造像共94身。
12號、13號、14號窟布局和造像風格與11號窟相同,只因年久置于露天,風雨侵蝕,風化嚴重,巖面多次坍塌,三窟僅存造像三分之一,其余造像已蕩然無存。
12號窟,現存北壁一龕,龕內雕一佛二菩薩,西面一佛一菩薩。
13號窟(圖7),北壁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龕外左側浮雕一弟子,后有背光。

圖7 13號窟
14號窟(圖8),現存北壁一龕,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龕外左右兩側各浮雕一菩薩,西壁僅存二菩薩,東壁存二菩薩。

圖8 14號窟
1號、3號、4號、7號、10號窟龕均因風化嚴重,巖體崩塌,僅存殘跡。4號龕東部崖壁刻金代“天德三年(1151)六月十六日”銘文。
石拱寺石窟自北魏創鑿以來,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雖然歷經風雨雪霜之侵和多次人為破壞,但從現存的造像中仍可看到明顯的時代特征。就開鑿規模來說,北魏時期石窟主要以中、小、型窟為主,窟形一般高度為2.5米,寬度和深度在1.9~2.5米,佛像高度在1.4米左右,多為坐佛,其余如菩薩、飛天、供養人等,高0.2~0.85米,雕刻手法主要以圓雕和浮雕相結合,龕內造像以圓雕為主。龕外造像多以高浮雕和淺浮雕居多,如11號窟從四壁到頂部共雕刻佛像、菩薩、弟子、飛天、供養人等90余身,造像的頭、面、衣紋和各種裝飾部位以及布局、雕刻手法和層次都充分體現出了北魏中、晚期石窟雕刻的藝術風格,尤其11號窟是石拱寺石窟的精華所在,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隋代石窟和造像在繼承前代雕刻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如2號窟,雖然殘損嚴重,但規模宏大,窟高9.2米,寬11.2米,進深9米,從殘留佛像的背光火焰紋和精美的瓔珞裝飾紋看,其具有隋唐時期的藝術風格,不僅造像比例成倍增大,而且雕鑿手法純熟,能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佛、菩薩、力士的氣度,可見當時石窟造像的宏偉氣勢。
石拱寺石窟從藝術風格上看,窟、龕內所有浮雕造像茂密繁多,圖紋精美,圓雕造像大小比例如同真人,形象逼真,姿態優美動人,寫實中兼有夸張,造型布局合理,打磨光滑,面部表情慈祥溫和,清俊秀美,尤其是眉目極為傳神,似佛陀又像菩薩,超凡脫俗,面帶微笑。更為奇特的是與2號窟相連的6號窟、8號窟和小巧玲瓏的9號“柜窟”,是一組葡萄串式的石窟群落,這種窟連窟、窟套窟的型制在我國石窟中是很少見的,因此,這種雕鑿窟型的形式結構與組合以及造像的精美圖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石拱寺石窟所在的上關鎮從文獻記載可知在明代就早已有之,同時還存在下關。從字面意思理解,這里本身就是比較重要的交通關隘,明代曾在上關設置巡檢司也非常能說明上述問題。北朝時期雕鑿的石窟寺大都位于交通要道上,這也是學界共識,由此,也可說石拱寺石窟處在隴山地區極為重要的交通路線上。從陜西隴縣北上進入隴山東麓各地,華亭的上關是第一站,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這條線路也是一條干道。眾所周知,秦漢時期的“回中道”是關中進入隴山東麓的一條交通要道,前人的研究成果頗豐,但至今眾說紛紜、仍無定讞之論。從石拱寺石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路線分析,這里也應當作為“回中道”所經之地必須納入考慮范圍的地段。由此可見,石拱寺石窟對研究古代隴山交通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石拱寺石窟由于自然風化和人為損壞等原因,故而至今并無留下北朝時期的碑記或題記等文字材料,對研究石拱寺石窟而言,實為一大遺憾。石拱寺石窟中2號窟、8號窟規模較大,與北石窟寺165號窟、南石窟寺1號窟的規模相類似,加上窟內現存身穿長袍的眾多供養人,綜合判斷,這些洞窟的等級并不低,可能是官方主導開鑿的洞窟。但是有些洞窟內的菩薩、弟子及供養人均呈現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值得注意,在距石拱寺石窟以北不遠處的安口鎮謝家廟村,20世紀90年代前后曾發現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北朝佛教石刻造像窖藏,共出土30多件造像,其中有8件刻有題記。據研究,這些造像供養人是活動在隴山地區的屠各人,屠各人作為匈奴人的一支,早在西漢武帝時期就遷徙到了隴山東西方向的天水、安定等地。盤踞在華亭南部地區的屠各人在有關北朝的文獻中就有記載,史籍稱之為“南山屠各”“隴東屠各”,當地屠各人數量眾多、勢力強大,故而可以斷定,石拱寺石窟的開鑿當與活動在當地的屠各人有關,這也就不難理解洞窟中出現胡人形象了,石拱寺石窟為研究北朝時期隴東地區民族史提供了難得的一手材料。
綜上所言,石拱寺石窟對研究北朝時期隴東佛教信仰、佛教藝術、歷史地理及民族問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