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軍,生于貴州福泉,兒時起聽著紅軍英雄故事長大,報國從軍夢就這樣扎根在他幼小的心里。2011 年,他投身軍營,從一名地方青年,經過部隊的錘煉,成長為一名偵察尖兵。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在部隊,他努力學習,刻苦訓練,各方面都表現出色,在新兵連時就被旅機關評為“先進個人”在列兵階段就擔任連隊通訊員兼副班長,服役期間勤奮刻苦,任勞任怨,盡職盡責,得到了首長和戰友們的一致好評,后多次被連隊派遣深造學習,屢次榮獲軍隊院校及機關的嘉獎、好評,并多次參與部隊重大演訓任務。2016 年,因需要照顧年邁體弱的老母親,離開了他熱愛的軍營。臨行前的歡送會上,他對戰友們說到,感謝部隊培養了我,今天我在此卸下了這神圣光榮的軍銜,但卻不會卸下一名青年人的責任,請戰友們放心,我將繼續保持我們偵察兵的優良傳統,將我們偵察兵的勇敢,堅強,無畏,忠誠,敢于打硬仗的精神,在地方發揚光大,也會時刻的關注偵察連這個我終生難忘的家,若有戰,召必回,就這樣帶著對部隊和戰友的無限思念,他的軍旅生涯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甘于奉獻,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軍魂也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上。
從軍營回到地方,一切都變得陌生起來,沒有了熟悉的綠軍裝,沒有了嘹亮的軍號聲,沒有了火熱的訓練場,面對著突然的環境變化,他有些緊張,有些迷茫,有些彷徨,但他同時也心如止水,志氣如鋼,就這樣慢慢開始對新環境的適應和調整,逐漸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守護大山扎根基層。
他先后擔任退役軍人聯絡員,脫貧攻堅解說員,征兵工作宣傳員,疫情防控守門員,他每天穿梭在各個村寨,走訪退役軍人,了解退役軍人的家庭情況,生活情況,了解他們的現實困難并認真記錄向上級匯報解決,為退役軍人服務成了他工作的日常。每年的征兵工作,也是他最忙碌的時刻,譬如協調征兵對象,包組村民,民兵武裝等諸多工作,經常忙得團團轉,時常加班整理大學生信息,對轄區大學生底數做到心中有數,摸清他們的真實意愿,對持猶豫態度的,進行動員宣傳,出色完成征兵任務,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陸坪鎮武裝部被軍分區表彰為“征兵先進單位”。
脫貧攻堅工作是一項光榮的艱苦的工作,他來自農村深知這份工作的意義重大,當然難度也巨大,因此他不斷學習相關政策,學習新時代的技能,結合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及相關優勢,帶領村民進行脫貧攻堅戰斗,他既是指揮員也是戰斗員,不分晝夜,不懼風雨,他總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組織村民開會,協商,完成一件件前人累積下的工作。大山氣溫總是相對較低,尤其是在雨后,有一次深夜總算完成工作,熱心的村民勸他留宿,他卻堅持要回到辦公室完成其他工作,黑暗寒冷的雨夜,他騎著摩托車,艱難地前行,因為一路坑坑洼洼,綿綿不斷的雨拍打著他的臉,雨水導致視線模糊,一個不小心,一個坑就讓他重重地摔了一跤。手上的腳上的擦傷在雨水的浸潤下冰冷的疼,他一聲不吭繼續前行。大雪紛飛的深夜里,為了疫情防控工作無數次在野外站崗執勤,兢兢業業守好每一個關卡,在那個防疫物資匱乏,人心惶惶的時候,守在一線,給村民帶來了莫大的鼓舞。
他常說:若有戰,召必回。穿上軍裝,手持鋼槍,我的生命就屬于國家和人民,隨時準備犧牲。脫下軍裝,我還是那個兵,國家和人民需要我,我就義不容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次偶然的新聞推送,他看到了有關糧食安全的相關報道,尤其是看到總書記對于糧食安全的關心,他開始思考作為一個新時代農民,應該不斷的學習探索,為國家的糧食安全盡一份力,于是他又開始了新的挑戰。
如何利用好家鄉良好的生態環境,如何尋找健康的老種子,如何建立一套綠色生態農業耕作模式,等等所有問題一股腦的呈現在他的眼前,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面對一個未知的夢,他又一次忙碌了起來,只是這一次,他有了強有力的助手。遠在江西的妻子籌謀規劃,為他的農業之路提供了巨大幫助。2020 年4 月,全國解封后,妻子放棄舒適生活孤身前往大山,陪他在家鄉為原生態農業,為老品種保留,為一份純粹的夢想共同努力。同時,妻子還帶來了優秀的中醫藥專業的朋友一起在山地考察,專業分析,形成最初的發展規劃。另外,他們一邊查閱資料進行學習……
種子是農業芯片,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核心,我國是一個物種大國,然而遺憾的是在多種原因之下,大山深處的老品種卻變得少之又少,瀕臨消失。他們夫妻倆很是著急,保留老種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他們開始了新的奮斗征程。
一方面不斷向農科院專家咨詢,一方面利用休息時間奔往一座座大山,尋找老品種。山路崎嶇路難尋,心念良種不覺疲,烈日炎炎何所懼,不見良種永奔襲,成了他們的真實寫照,兩人總是這么積極向上樂此不疲。然而現實總是很殘酷,一次好不容易打聽到一位老農還在種老品種,于是他們安排好時間馬不停蹄前往調研,歷時數日,終于找到老農,說明來意,老農卻很遺憾地說,兩年前錯聽了他人的話,改種了新品種,老的種子沒有保留,霎時間,兩人倍感失落,來時有多欣喜,當時就有多失望。然而在尋找老種的路上,常常是這樣的情況。終于上天不負苦心人,在無數次無效奔波后,他們找到了水稻及雜糧的老品種,并開始了相關實踐,效果甚好。
踐行原生態生產,讓農業生產回歸自然,回歸質樸,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是他做生態農業的核心與宗旨。自然生長的老品種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延續我農業大國的利器。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生態農業,并源源不斷的為地方提供安全健康的糧食,也為保護傳統種子盡到了一份力量。
今年他們開始以“奔向大山的軍嫂”公眾號為媒介,記錄尋找老種的過程,傳播老品種文化,分享原生態生產過程,喚起人們對于糧食安全的重視,喚起人們對于傳統種子的保護。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個人力量總是很渺小,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他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但他愿意把有限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將偉大的軍魂永駐在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