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婭

延安時期,世界性經濟危機在全球蔓延,由此引發(fā)國際形勢動蕩不安,戰(zhàn)爭頻發(fā),國內局勢不穩(wěn),中國共產黨對外需要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對內要處理與國民黨的復雜多變的關系,防范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行動。
1929 年自美國爆發(fā)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迅速席卷全球,日本也爆發(fā)了“昭和危機”,便將侵略目光投向我國資源豐富的東三省地區(qū),最終于1931 年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 年7 月,日本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39 年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
與國際動蕩不安的態(tài)勢相比,國內局勢也不容樂觀。自1930 年10 月開始至1933 年的下半年,國民黨反動派共發(fā)起了五次大規(guī)模“圍剿”行動,其中,前四次均為紅軍勝利,受到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行動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開始長征。長征結束后,紅軍兵力由1930 年的近10 萬人減至3 萬多人。
1935 年,《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的發(fā)表在廣大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一二·九運動進一步激發(fā)了青年人的愛國情。西安事變后,國共開啟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由此掀起大批思想進步的青年奔赴延安的高潮。廣大青年的到來無疑壯大了黨的力量,在熱烈歡迎他們的同時,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也認識到,這些青年來自五湖四海,其家庭成分與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為了黨的發(fā)展、邊區(qū)的建設,出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現(xiàn)實需要,必須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青年人的頭腦,使其在抗戰(zhàn)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有序展開。
黨在延安時期創(chuàng)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等多所“窯洞大學”,黨以學校為媒介,對青年進行系統(tǒng)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課建設是這些學校的共有特性之一。延安時期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形勢政策以及歷史教育。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延安時期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必須使學生掌握馬列主義的實質”。毛澤東要求“抗大”在政治課課程內容上,必須教授馬列主義,這是政治上武裝青年人頭腦的基本方法。黨的歷史經驗證明,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青年人的頭腦,幫助其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才可以使其真正實現(xiàn)從思想上、政治上入黨。毛澤東還經常到學校里給青年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他講課風格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備受青年學生的喜歡。此外,毛澤東強調,在對青年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條化,要把其當作實踐活動的行動指南。
出于抗戰(zhàn)形勢的變化,形勢政策教育是延安時期黨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延安時期,黨的領導干部經常去學校或軍隊作時事報告,讓青年了解國際形勢以及國內戰(zhàn)爭形勢,使其認清局勢,培養(yǎng)其戰(zhàn)略思維,從而正確認識中國革命問題,對中國革命有信心。周恩來在“抗大”作過題為“第三期抗戰(zhàn)的形式與前途”的報告,報告伊始,他向學生介紹了當時國共兩黨的談判情形,緊接著講述了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人民對八路軍、新四軍以及陜甘寧邊區(qū)的殷切期望,最后,他鼓勵學生要努力學習,積極鍛煉,把自己鍛煉成為可以堅持抗戰(zhàn)的骨干,力爭取得抗戰(zhàn)的最終勝利。
出于現(xiàn)實發(fā)展的需要,生產勞動教育成為延安時期黨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踐活動形式。延安時期,面對物資匱乏、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的現(xiàn)實狀況,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鼓勵廣大青年積極參與生產勞動,提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1937 年,“抗大”的校舍不足,師生們就一起在鳳凰山麓挖出了175 孔窯洞,1939 年,師生們拿起鋤頭,走向地頭,開墾荒地兩萬畝。在大生產運動的影響下,青年人走出校園,走向田園、工廠和戰(zhàn)場,也正是在這種生產勞動的實踐中,他們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了艱苦奮斗的精神。
黨在對青年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將歷史作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重要材料。中共中央在《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中強調,在教育內容中,必須增加中國歷史與中國情況及黨的歷史與黨的政策的教育。以《中國青年》為代表的雜志增設“歷史常識”欄目,延安各個院校開設“中國革命運動史”“社會發(fā)展史”與“黨史黨建”等課程,延安馬列學院的歷史研究室陸續(xù)編輯出版《中國現(xiàn)代革命運動史》《中國通史簡編》《近代世界革命史》等書籍。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信息傳播形式多樣化、傳播媒介多元化,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守牢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保證。延安時期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卓著,其歷史經驗對新時代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啟示。
延安時期,毛澤東在全黨倡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鼓勵黨的干部和青年學生閱讀馬列原著。《實踐論》《矛盾論》在廣大青年和黨員干部中傳播,隨之成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內容。整風運動期間,關于整風運動的22 份文件成為黨員干部和青年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1945 年4 月,中共七大召開后,毛澤東思想成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是延安時期黨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動指南,“是領導無產階級革命走向勝利的科學”。新時代,在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是新時代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方向不偏航的重要保證,是提高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首要前提。
延安時期,在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方面,其主要通過開辦高級研修班或組織研究室兩種形式來培養(yǎng)年輕的教員,專職教員和兼職教員皆發(fā)揮著思想引領與價值引領的作用。在當時的延安各個學校的教員隊伍中,不乏出現(xiàn)多重身份的教員,有全國人民的領袖——毛澤東、李富春等;新啟蒙運動的健將——楊松、艾思奇等;長征英雄——周純全、陳昌浩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黨開展青年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思政課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之一,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因素。

高素質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反之則會降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要做到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思政課教師應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用情懷打動學生,用理論啟發(fā)學生,用實踐帶動學生,幫助學生真學真懂,從而實現(xiàn)真信真用。
延安時期,挖窯洞、開荒地是廣大青年學生學習馬列主義的第一步,也被稱為“活的馬列主義”。空學理論易造成“客里空”的現(xiàn)象,脫離了實際的理論十分空洞。毛澤東強調,勿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像教條一樣強行裝進青年的大腦,要善于運用通俗易懂且易被其接受的方式向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幫助青年學會運用理論知識“認識世界”,還要引導其學會在實踐中“檢驗真理”“改造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也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育人功能的基本方式。新時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變單一的理論灌輸方式,要貼近青年現(xiàn)實生活,鼓勵青年聯(lián)系實際,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最佳效果。
鑒古知今,以史明鑒。歷史是延安時期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歷史教育,他們倡導并鼓勵青年人學習歷史。毛澤東指出,我們“不但要懂得外國革命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延安時期,黨在各高校開設與歷史相關的課程,在雜志上推出學習歷史的專欄,在黨內要求干部學習黨的歷史經驗。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新時代要持續(xù)推進“四史”學習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四史”學習與思政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加強和改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豐富思政課內容,深化思政課改革,推動思政課創(chuàng)新,進一步提高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