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剛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河南總隊,河南 信陽 464000)
我國核電事業不斷發展,需要將地質處置庫建立起來并保證其安全可靠性,對于高放射性核廢料有效處理。在開展這項工作中要將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充分利用起來,對處置庫深部地質構造問題進行預測[1]。所以,對該技術進行研究,對我國高放廢物處置庫選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區域分布大范圍的花崗巖,長度為數公里。本區域的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在區域范圍內的斷裂構造,無論是空間展布,還是組合配套,都有一定的規律性,主要體現為壓性斷裂和壓扭性斷裂,展布的方向為東西向或者近東西向,為扭性斷層以及與其配套的伴生斷層,同時還有大型的曲折構造、倒轉構造、薄皮構造等,這些構造面都向南傾斜,但是延伸的深度和方向都不是很明確[2]。
重力勘探作為一種物探技術,主要是將地殼內部的各種巖(礦)石充分利用起來,由于不同巖(礦)石的密度有所不同,導致重力場發生變化,可將地殼內各種巖(礦)石之間的不同磁性對地質構造查明,將有價值的礦產查找出來。
從資料采集的情況來看,無論是采集精度還是記錄格式,都有明顯發展,當CGS型重力儀精度已經達到10-5M/S2,與20世紀50、60年代相比較,提高百倍之多。G856磁力儀的精度為0.005 NT,相比較于早期磁力儀幾個NT乃至幾十個NT,提高了千倍之多,而且保持記錄的連續性。
在應用物探技術之前,需要對研究區域的磁場資料、區域航空重進行研究,還要與區域地球物理場的分布情況相結合,對預選場址區域地質構造所具備的特征進行分析,對評價處置場址非常有利,以此為依據將電磁測深技術方案制定出來。通過對重磁層析成像法合理應用,考慮到不同深度場源所造成的影響,要對其有所區分,就要采用不同深度切片以及不同垂直面切片,使得解釋分辨率有所提高,從而對區域構造背景有更加充分地了解[3]。針對巖體局部地段,可以將地面重磁法充分利用,結合使用其他的物探技術,對不同密度巖性的接觸邊界進行探測,即便是局部小構造探索,也可以保證精確。
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中需要考慮到巖石彈性所存在的差異,對地質介質中人工激發的地震波傳播規律進行研究,將地下地質構造的特點查明。該技術的應用中所采用的是地震采集裝備,所獲得的地震數據質量高,其中震源激發以及信號接收的效果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2.2.1 震 源
對于豁土巖預選區域,所采用的震源的方式是炸藥,其有很強的能力,頻譜比較寬,且有很高的分辨率;對于花崗巖預選區域,由于其堅硬的表層,使用炸藥震源是不合適的,所以需要采用可以控制的震源或者聚能彈等。當前可以控制的震源已經有所發展,從原有的小噸位震源發展為當前的大噸位震源,已經達到28T級,使得激發能量有所提高,探測深度符合要求,信號的信噪比有所提高[4]。
2.2.2 地震記錄儀
機械制造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計算機技術快速升級,20世紀50年代,地震儀所采用的是光點記錄方式、磁帶模擬記錄方式。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所采用的是數字記錄方式,此時所使用的是24道地震記錄儀。20世紀90年代,所使用的是千道地震記錄儀。現在,萬道地震記錄儀普及,地震儀器的控制系統向超多道轉換,可以采用遙測的范式,達到高位模數,信息記錄有較高的精度,且效率有所提高。
在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的過程中,應用地震勘探技術對構造斷裂空間特征予以解決,同時對向深部延伸情況予以解決,將預選區巖體附近地區的推覆構造查清楚,明確伴生構造所具備的特征,還要掌握推覆構造面向深部延伸的情況,掌握產狀變化規律[5]。要實現精細查明,可以采用三維地震技術,確定小斷裂構造所在平面位置,了解埋深的空間位置,具體的走向、傾角,并明確其與巖體空間位置之間的關系,對于探測巖體局部不良地質結構精細探測。比如,裂隙密集帶的探測、破碎帶的探測等,但是,采用該種地震勘探技術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通常僅僅采用二維長剖面的地震測量方法,很少采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
2.2.3 電磁法
在應用電磁法勘探的過程中,將音頻電磁測深長剖面充分利用起來,將預選區域的巖體分布范圍圈定,分析空間形態以及控制巖體分布情況,掌握大斷裂特征,基于此選擇部分重點區段,應用CSAMT法進行面積性測量,對于深部地質構造的情況精細研究,探討不良地質現象,控制好預選區巖體構造的規格、走向以及延伸情況。該區域有一條長度為75 km的音頻電磁測深長剖面,北部有斷裂,南端有大斷裂,對該區域進行勘察,明確斷裂構造以及巖體的完整情況,有構造巖體的發育不是很好,可以在上面布置CSAMT測線,對其構造進行精細探測,獲得不良地質體的資料,以此為基本資料進行高放廢物選址[6]。
根據測量明確斷裂構造確實存在,而且經過推斷,地面位置與EH4電磁測深資料保持一致,在這個斷裂處有破碎帶,降低了巖體的穩定性,所以選取后續預選場地的時候,對這個斷裂破碎帶要遠離,避免對預選場地造成不良影響。
采用地面γ能譜測量技術,主要使用的設備是γ能譜儀,對巖石以及地層進行測量,主要發揮作用的是放射性元素在某一特定能量的Y射線,對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進行測量。通過測量地面γ能譜,可以對不同的巖類進行測量,能夠有效識別斷裂構造,還與圍巖存在的不同γ能譜特征測量出來。在巖漿巖區,放射性氣體要流通,就會利用斷裂構造這個通道實現,如果在巖石或者土壤中的放射性強度有所不同,就會呈現出鋸齒狀,其不僅頻率高,而且振幅也非常高[7]。通常而言,花崗巖有非常強的放射性,砂巖、砂礫巖等則有很低的放射性。從構造帶上來看,當構造有很強活動性的時候,構造裂隙依然存在,其中沒有填充被造破碎巖和斷層角礫巖,也沒有出現膠結或者堵塞的現象,那么,就會有很高的放射性強度。所以,在能譜測量的時候,可以對花崗巖體的邊界進行劃分,同時對斷裂構造帶進行輔助圈定,評價構造活動性。
將剖面比較長的地面γ能譜測量出來,測線位置與音頻大地電磁剖面之間保持重合狀態,約75 km的長度。在16~20.5 km的位置是第四系地層和白奎系地層,都有一定的厚度,其巖性主要包括砂礫巖和砂巖,所以,放射性強度不是很強。在20.5~22 km的位置已經斷裂,沒有很強的放射性強度,這就可以說明斷層缺乏活動性。在22~29 km的位置是花崗巖巖體,有很強的放射性強度[8]。處于大約30 km的位置達到一個高值,其處于花崗巖巖體的上面,在表層有大量的變質巖,主要包括三種巖體,即石英巖、石榴二云片巖和黑云母片巖等,通過分析相關的地質資料,可以明確這個位置的發育已經出現斷層,有很高的放射性強度,說明斷層有很強的活動性。預選區巖體測量剖面圖見圖1。
圖1 預選區巖體測量剖面圖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明確,花崗巖體處置庫選址中應用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如果為花崗巖地區,可以采用該技術進行勘探,可以對預選區巖體深層地質結構進行測量,而且對地形環境沒有較高的要求,測量的速度非常快,有很高的分辨率。通過對現場進行調查,對比地質資料,根據所獲得的結果,確定該探測技術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以此為高放做出初步評價,可以保證廢物處置庫的安全穩定性。對于物探技術,從當前的研究進展情況來看,由于新場預選區場址沒有很大的物探工作量,而且僅僅是在重點單元巖體上對地球物理勘查測線加以布置,所以,只能以此為參考確定地區巖體的安全穩定性,對于預選場址整體的安全穩定性,還需要進行后續的勘探工作,滿足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庫選址的相關要求。
[ID:01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