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剛,侯潔梅,李 丁,張福霞
(1巨野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 山東巨野 274900; 2菏澤市定陶區黃店鎮政府 山東菏澤 274000;3巨野縣核桃園鎮政府 山東巨野 274900; 4巨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山東巨野 274900)
當前,我國梨產業出現品種老化、果品質差、技術復雜、投入大效益低、小園盈利規模化種植虧損的現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梨產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
品種結構仍不盡合理;苗木生產混亂且質量差;傳統栽培管理技術繁瑣費工;土肥水管理粗放;病蟲害防控預警和測報手段不健全;農機與農藝不配套,影響梨園機械化管理;采后商品化和精深加工環節薄弱。
自2018 年11 月開始應用梨提質增效技術,試驗田3.5 畝,對照園2 畝。試驗田與對照田都為晚秋黃梨,樹齡7 年,生長健壯,為盛果期,但此品種為晚熟品種,11 月底成熟,因其掛果時間長、管理時間及難度都大,投入高,市場價格多為2~4 元/千克,畝產3000 千克左右,但商品果只占70%,畝效益不足7000 元,扣除套袋、農資、人工等投入,純利4000 元左右。果農表示,不如砍樹種糧食作物,然后去打工,管理一畝梨園,不如打工1 個月的工錢。筆者租用3.5 畝梨園,采用提質增效的方法,通過3 年多的試驗,達到畝產4000 千克,商品果占90%,采取原味富硒生態栽培,價格平均6 元/千克,畝效益達到15 000 元。具體措施為:
2018 年11 月23 日,用果園開溝機在行間開深40 厘米、寬40 厘米的溝,每株施腐熟好的商品羊糞10 千克+生物菌肥2.5 千克+過磷酸鈣(因該果園為堿土地)1.5 千克,與表土混合均勻施入溝中。目的是改良板結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使根系生長良好。因栽植小苗時未使用有機肥,故采取補償性挖坑措施,每棵樹的四個方向用地鉆鉆深40 厘米、直徑30 厘米的坑各1 個,進行施肥。接下來的2 年,不再采取開溝施肥,采用果樹栽植一生只用一次開溝深施有機肥技術(據了解當前美國多為此種施肥技術),省工省時不傷果樹,值得大力推廣。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每株用腐熟秸稈有機肥10 千克+生物菌肥2.5 千克撒施到地表,用果園鐃地機械進行15 厘米深的旋耕,同時把地表的雜草翻入土中,耕后澆水。對照園為春季鉆坑施肥,以復合肥為主(試驗園和對照園見圖1、圖2)。

圖1 對照園采用清耕除草、主施復合肥方式,土壤有機質逐年降低

圖2 試驗園采用自然生草、樹盤覆防草布、增施有機肥、菌肥方式,土壤有機質逐年增加
12 月中旬,遵循“因地制宜、因地因樹整形”的原則,真正做到有形不死,無形不亂。因試驗梨園正是盛果期,故不宜強整形,采取落冠開心、回縮技術。從樹高度2.5 米處落頭,以便于管理,同時對交叉、重疊、內藏、過長枝進行去除或回縮,使枝位合理、葉葉見光。接著把修剪下來的枝條收集粉碎加入EM 菌進行堆肥,以備來年使用,做到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使梨園產出的物質不出園(日本果園多為這種方法)提高果園有機質含量,利用廢物減少污染。修剪完成,全園噴施5 波美度的石硫合劑,進行藥物清園,目的是封殺園中病蟲害。對照園輕剪,干高3.5 米左右,剪下來的梨枝清出果園,燒火用。不進行冬季清園和澆封凍水。
試驗園全為晚秋黃梨,未配置授粉品種。種植密度為2 米×3 米,樹形為小冠疏層形,經過7 年的生長,樹高為3.5 米,枝展2 米,已封行,通風透光差,這是產量低、病蟲害多、品質差的主要原因。梨園共有10 行,隔3 行改接1 行為授粉樹,品種為秋月,該品種是一個優良的中晚熟品種。做晚秋黃梨的授粉品種十分合適,增加結果率的同時提高果實品質。2019年3 月,采用保留6~8 個主枝改接,高接換冠2 行,雖然改接樹當年未掛果,但增加了晚秋黃梨的坐果率,改善了果實品質,產量穩定在4000 千克左右。對照園,未改接換頭坐果率不高,畸形果多。
試驗園采取株下鋪地布、行間生草的方法。使用0.8 米寬的黑色防草布,順行在樹兩側覆蓋樹壟,因園中梨樹為起壟栽植,覆蓋寬度達1.5 米左右,用長度20 厘米的地釘固定,起到很好的防草作用。行間實施自然生草制,待草生長到30 厘米時進行割草處理,割下的草直接還田。據測算,每次每畝割青草1000 千克,約合干草300 千克,一年能割6 次,相當于每畝每年施有機肥1.5 噸左右,增加有機質2.5%左右。據2021 年6 月檢測,試驗園有機質含量由2018 年的15.42 克/千克增加到18.36 克/千克左右。同時發現園中蚯蚓增加、青蛙多,溫濕度平穩,生態平衡,加上采用有機農藥、物理防治、套袋等措施,減少了病蟲防治次數,樹勢旺盛,葉片大而厚、油綠,果實品質大幅提升。對照園為清耕,人工拔草,土壤板結。葉片黃,樹勢逐年衰弱(圖3、圖4)。

圖3 對照園3年后樹勢衰弱

圖4 試驗園3年后樹勢健壯
試驗園采用微肥噴施葉面,結合病蟲防治加入葉面肥,有增效的作用,因微肥易被土壤固定,采用此方法事半功倍。合理施用NPK 肥,具體為春季花前施氨基酸500 克/株,結合花前水沖施;花后施硫酸鉀復合肥500 克/株,撒后澆大水,水到肥到,滿足花后梨樹對營養的需求。膨果肥施用高鉀水溶肥500 克/株),在8 月上旬一次施用,可以逢雨撒施,以后果期不再地面施肥。對照園為花后鉆孔施肥(有機肥5 千克+復合肥1.5 千克/株),施后澆大水;膨果期挖坑施復合肥1.5 千克/株。通過3 年來的對比,其樹勢逐年衰退、病害嚴重,果品質量差。投入大,效果差。
試驗園只有3.5 畝,屬于小戶種植,筆者采用六不用原則:一不用化學農藥、二不用含抗生素糞類、三不用激素、四不用污染水、五不用單一N 肥、六堅決不用除草劑。同時嚴格按照山東省富硒梨操作規程,采用山東省富硒產品指定硒肥,生產出原味富硒梨,經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16.8%,硒含量達到0.023 毫克/千克,酥脆爽口,有哈密瓜的香味(圖5);對照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8%,不含硒,口感綿軟,不清爽。試驗園采取梨樹認領、休閑采摘、超市直供、電商等方式,在品質提升的前提下,走差異化的路子,效果很好,好產品不愁銷路,平均價格6 元/千克。對照園因口感不好,只能擺攤售賣,平均價格3 元/千克。

圖5 試驗園采用富硒栽培,果實品質大幅提升
通過3 年的試驗,結果表明,梨樹提質增效技術簡單易學,省力省時,真正做到了提質增效,果農增收,值得廣大果農借鑒和應用。同時我國梨產業應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制定梨產業發展規劃,做到資源與生產相協調、生產與市場相銜接、資金與人才相匹配,建設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優勢區域。形成綠色發展模式,注重協調發展(生產與資源相協調)、節約發展(病蟲統防、肥料統施、加快機械化生產進程)、清潔發展(梨園生態治理、采后清潔化處理)、循環發展(種養結合,多施有機肥少用化肥、修剪枝條粉碎還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