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興艷,趙銀玲
(1芮城縣果業發展中心 山西芮城 044600; 2運城市氣象局 山西運城 044000)
運城市地處山西最南部,光熱資源豐富,是我國多數北方水果的適栽區和優生區,是山西省水果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水果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產業。近年來,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等氣候問題日益突出,對林果生產造成嚴重影響。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和參考相關資料,對運城地區影響林果生產的氣象災害進行分析,提出科學有效的防災減災對策。
低溫冷害和凍害構成了冷凍災害的主要類型。運城市林果生產中常見的凍害有花期霜凍和休眠期極端低溫2 種,低溫冷害則發生較少。自2014 年以來,花期霜凍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休眠期凍害在局部地區的特定果樹品種中時有發生(圖1)。

圖1 桃樹休眠期枝干凍害
多發生在6—8 月,一般情況下與局部區域地形、氣候有關,雖然每年都有發生,但有明顯的多發地帶。隨著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近年在4—5 月(圖2)、9—10 月,也會出現雹災天氣。

圖2 4月份蘋果遭受雹災
運城市林果生產遭遇干旱,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早春4—5 月,另一個是6—8 月,這段時間的干旱常伴隨高溫同時發生。
當地連陰雨多集中在9—10 月,一般持續10~20 天,降雨多以小雨為主,伴有短時中雨,長時間低溫寡照。
受氣候變暖影響,目前當地果樹萌芽開花期較2014 年之前,提前了10~15 天。如2014 年當地杏的始花期在3 月12 日左右,近幾年普遍提前至2 月28 日左右。花期的提前導致花期和幼果期霜凍發生頻率顯著提高,嚴重影響坐果和果實品質。休眠期的極端低溫常伴隨大風同時發生,造成樹體皮層發褐、抽條、樹干皮層開裂等傷害,如2021 年早春極端低溫凍害,導致部分產區桃樹皮層變褐甚至樹體凍死。
雹災輕則打爛果實套袋和細弱枝條,重則打落打爛果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優質果的產量及占比。同時,樹葉、枝干的破壞,會加重園區病蟲害的發生,削弱樹勢,降低果實品質。
4—5 月園區干旱,對正在生長的杏、大櫻桃等熟期早的水果,會影響后期果實的生長和膨大,對桃、蘋果等晚開花坐果的水果,則會影響坐果及果實早期的細胞分裂數量。6—8 月份,蘋果、大櫻桃、桃等多種水果正處于花芽形態分化期,此時發生高溫干旱,不僅增加果實和樹體的日灼傷害,限制果實生長,還會阻礙花芽正常形態分化,同時,長時間的高溫干旱后的降水或灌溉會增加裂果的風險。
長時間的低溫寡照,導致葉片光合作用受阻,果實品質下降,同時降雨直接導致蘋果等果樹落葉病的大發生(圖3)。如2021 年秋季的連陰雨造成全市95%以上蘋果產區發生嚴重落葉。園區積水過多,造成樹體毛細根大量死亡,根部吸收功能下降,甚至整株死亡。

圖3 9月份的連陰雨引起早期落葉病大發生
3.1.1 提高預測預報精準度 氣象部門完善果園田間氣象站網絡,結合天氣綜合發展趨勢,及時監測田間小氣候變化,準確提供暴雨、洪澇、霜凍、冰雹、大風等林果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
3.1.2 多渠道發布預警信息 借助電視、報紙、廣播、LED 顯示屏、鄉村預警大喇叭、微信等渠道,及時向生產者發布災害預警信息。只有加強氣象預警信息全方位多角度發布,才能給人以警示,及早采取預防措施,減少損失。
3.1.3 加大宣傳力度 加大果業防災減災宣傳力度,使生產者能正確認識氣象災害對果業生產帶來的危害,并主動學習掌握相關的防災減災知識,推動果業生產科學穩定發展。
人工影響天氣是指為避免或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通過在林果區建設時空密度合適、布局合理的高炮、火箭等地面作業網絡,有效應對災害性天氣。同時,加強對作業網絡系統的維護和更新,提高作業裝備性能和自動化程度,打造素質精良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科技水平、作業能力和服務效益。
3.3.1 做好果園防災基礎設施建設 氣象災害來臨前做好園區防災基礎設施建設,可有效減輕或避免災害發生。如可通過配備蓄水池和灌溉設備,應對高溫干旱的影響;果園搭建避雨棚(圖4)、雨澇來臨前挖排水溝,可有效減輕雨澇災害;在冰雹多發地帶搭建防雹網以應對冰雹災害。

圖4 葡萄園搭建的避雨棚
3.3.2 提高林果種植管理技術水平 園區采用起壟覆蓋、行間生草等技術,有效減輕干旱、高溫、雨澇對果樹生長的影響,提高果實品質(圖5)。

圖5 園區采用起壟覆蓋加行間生草模式
3.3.3 為果樹創造適宜生長環境 根據地域環境特點,做好果樹布局規劃,如選用抗寒、抗旱的優良品種。對連片集中發展的設施果樹(如大櫻桃等),可在周邊建設防護林,以防大風對果品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