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云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方法論是這一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當前學術界對相關主題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研究,這些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素材,也留下了進一步探索科學方法論內在邏輯、理論結構和基本內涵的理論空間。基于對習近平相關主題重要著述的解讀,本文就哲學方法論、科學思維方式、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展開重點闡釋,嘗試總結、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方法論體系,以期進一步深化相關主題研究。
從思想淵源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方法論的重要文化根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方法論最直接的理論來源。
習近平諳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對其中蘊含的方法論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在多種場合要求黨員干部學習運用這些方法論。習近平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這些都為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啟示。習近平還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視角,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方法論范疇和基本觀點,很多都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基因與源頭。
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方法論的整體形態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最直接的理論來源。世界觀是人們關于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看法,方法論是由世界觀派生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成功推進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進程,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科學方法論。習近平指出:“全黨都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和運用,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習近平把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學習內容的重中之重,強調中國共產黨人要依據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把握正確歷史方位,不斷提升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能力。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進程中,習近平把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科學方法論體系。
從實踐基礎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方法論的實踐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方法論是科學總結和理性提升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成功經驗的理論結晶。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實際,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成功推進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進程,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方法論。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要求黨的領導干部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特別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來指導實際工作。他基于中國革命與建設經驗,撰寫了《矛盾論》《實踐論》《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關于科學方法論的重要著作。
鄧小平強調:“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他要求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造性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江澤民把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看作是領導干部提高工作能力的關鍵,強調只有系統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正確地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避免工作中的偏差”;要求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團結和帶領廣大群眾不斷前進。胡錦濤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征。”黨員干部要系統學習與正確把握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提高探索解決新時期各種問題的本領。
習近平基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經驗,總結概括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方法論,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過程中,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方法論,推動形成了由哲學方法論、科學思維方式、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組成的科學方法論體系。
從邏輯結構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方法論體系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基本理論層面: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內容的哲學方法論;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提出來的各種具體的科學思維方式;在實踐探索中總結提升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最根本和最基礎的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研判大是大非與作出重大戰略謀劃時的根本理論依據,其他層面的方法論是以這一層面的方法論為基礎而派生或引申出來的。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蘊含的一系列具體科學思維方式,處于科學方法論體系的第二個理論層面,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體現為具體的思考邏輯和思想方式。科學思維方式源自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源自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探索。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提出科學思維方式的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探索是豐富和發展科學思維方式的實踐基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方法論體系的第三個層面,是用以直接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實踐活動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所確證,是有效分析和解決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謀劃規則與操作辦法。相對于哲學方法論和科學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活動聯系最為直接,在實際工作中體現為黨員干部的決策水平與工作能力。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既是科學的世界觀,也是由科學的世界觀派生而來的科學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方法論體系的哲學方法論層面。
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形態。在思想史上,唯物主義經歷過三種基本發展形態: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樸素唯物主義把具體的物質形態作為世界本原,并用之解釋世界萬物及其運動發展過程。樸素唯物主義停留在具體物質形態,沒有看到這些具體物質形態的一般物質性,即列寧所說的“客觀實在性”,這是他們的理論缺陷。機械唯物主義往往又被稱作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指近代西方哲學界用機械力學原理論證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哲學流派。機械唯物主義主張從自然界出發認識事物,具有一般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但是對事物的認識主要還停留在機械力學的理論層面,帶有孤立性、片面性、靜止性等形而上學特點。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自然界、人類社會與思維運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揚棄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系統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辯證唯物主義既包括主張物質是世界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也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認識論。有時候我們把辯證唯物主義強調為唯物主義辯證法,突出辯證法三大規律基本內涵。辯證唯物主義是哲學史上唯物主義的第三種基本形態,也是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形態。
歷史唯物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歷史唯心主義的基礎上創立的科學歷史觀,常被稱作歷史唯物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恩格斯系統批判了黑格爾、費爾巴哈以及其他青年黑格爾派成員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系統闡述了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歷史基礎的觀點、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等觀點,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發展的基本動力及其客觀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青年黑格爾派強調自我意識及其發展,把它當作歷史的動力,這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歷史的真正前提是現實的人及其現實的歷史,現實的歷史是以物質生產實踐為基礎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而不是相反。因此,考察人類社會歷史必須從社會存在出發,而不能從社會意識出發,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恩格斯從人與動物的區別出發,進行了具體分析。有人講,人是政治性動物;也有人講,人是有意識的動物;還有人講,人是信仰宗教的動物。馬克思主義認為,這些都不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物質生產實踐才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由此出發,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闡述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從事實踐活動,創造了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他們才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常常被簡稱為群眾史觀,群眾史觀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理論依據。通過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分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與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的運動與發展,并由此形成了歷史運動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后來列寧對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本質區別進行了說明,強調兩者最大的區別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以群眾史觀代替了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以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代替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
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在全面把握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基礎上,對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根本方法論的哲學方法論作出了系統闡釋。習近平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與人類思維運動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包括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本觀點,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不斷發展的觀點,關于事物運動發展的辯證法三大規律,等等。習近平所強調的這些基本觀點,衍生出一系列相對應的更加具體的科學方法論,比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等等。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分析歷史大勢、抓住歷史機遇的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強調:“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特征,系統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科學研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階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不斷推進指明了正確的歷史方位。
系統掌握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黨員干部避免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出現偏差、不斷提高領導藝術與工作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習近平號召黨員干部認真深入地閱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系統學習和掌握蘊含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與主要原理。習近平還對黨員干部應該學習哪些具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與原理,哪些具體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與原理,作出了詳細說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系統把握哲學方法論基本觀點與主要原理,目的是學以致用。習近平要求黨員干部學習鄧小平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世界、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和領導藝術,要求黨員干部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和解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以問題為導向系統分析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踐經驗,總結提煉出用以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各種具體的科學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包括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歷史思維、法治思維等。

創新思維指的是以辯證唯物主義永恒發展觀為依據,與時俱進開辟人類認識新領域、拓展人類實踐活動的思維方式。創新思維要求我們對事物做全新思考,對結構做全新調整,對活動做全新謀劃,力求尋找新思路、打開新局面、開創新境界、提升新水平。關于創新動機,習近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為導向,強調創新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現實問題:“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習近平非常注重創新的系統性,提出“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各領域改革創新的協同性,強調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實踐統一性。在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謀劃中,習近平還針對各層面的創新提出了具體戰略策略。
戰略思維指的是思維主體基于對事物運動發展及其基本趨勢的把握,對關系事物全局的、長遠的、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進行謀劃的思維方式,其中包括對戰略目標、戰略要求、戰略步驟、戰略實施與戰略調整的理性反思和整體評估。習近平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在改革和發展的各項工作中要有戰略思維,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維、提前謀局。習近平指出:“全黨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
底線思維指的是基于質量互變規律,在戰略思考中為事物運動發展設定重要關節點、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掌握主動權的思維方式。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質和量是相互轉化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事物就會發生質變,哲學上講的度就是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習近平基于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所處的國內與國際環境的辯證分析,在中國共產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體邏輯中,要求黨員干部在實際工作中善用底線思維,做到有備無患。他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久久為功、堅持底線思維,充分考慮困難和問題,做好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發揚釘釘子精神,積小勝為大勝,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從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看,中國共產黨人一切行動的根本底線就是中國人民的幸福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習近平指出:“重點要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這是我一直強調底線思維的根本含義。”
歷史思維指的是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依據,把人類社會歷史看作是遵循客觀規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現實過程,從歷史規律出發判斷歷史方位、謀劃社會發展戰略、推進實際工作的思維方式。習近平要求黨員干部尊重歷史客觀規律,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趨勢,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習近平把抽象的歷史時間回置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邏輯中,強調指出:“回顧歷史,是為了啟迪今天、昭示明天。”在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現實挑戰的背景下,習近平對人類社會歷史進步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保持著充分的信心:“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法治思維指的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把崇尚法治、尊重法律作為基本要求,運用法律手段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和復雜矛盾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源自現代國家理念與國家治理實踐,也可以追根溯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相應理論資源,法治思維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上的開放性。習近平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出發,強調黨員干部要善于學習和運用法治思維,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舉措和力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習近平指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強化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觀念,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員干部系統學習并實際運用法治思維,有效推動了我國的法治化進程。
由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衍生的具體的科學思維方式,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體現為相對獨立的思維方式體系,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基于中國共產黨推進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實踐的歷史經驗,習近平系統闡釋了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群眾路線、統籌兼顧等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思想方法。習近平指出:“實事求是,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的、辯證的認識論,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思想方法。”黨員干部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首先要學習掌握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第一,習近平基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入學習,以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經驗為依據,強調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習近平指出:“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它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第二,習近平提出了黨員干部堅持實事求是的前提和要求。首先,實事求是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破除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才能回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客觀實際,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其次,實事求是的根本要求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因為實踐是理論產生、豐富和發展的基礎,實踐是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指導實踐是理論的根本目的。最后,敢于講真話、說實話是實事求是的重要要求。有些黨員干部為了個人或部門利益,即使知道實際情況,也不敢或不愿講真話、說實話,有意阻礙實事求是。因此,習近平號召黨員干部要主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勇于講真話,敢于說實話。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工作方法。習近平指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工作路線和根本工作方法。”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經驗基礎上,總結提出群眾路線工作方法的理論依據,所以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現實中個別黨員干部沒有堅守群眾立場,表現為對人民群眾缺乏真實感情、貫徹群眾路線的方法不對、執行群眾路線的能力有限等。為此,習近平強調,黨員干部任何時候都要堅守群眾立場,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各種合理訴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還提出了有效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具體方法,比如,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掌握運用群眾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拓寬做好群眾工作的渠道和途徑”,“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等等。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始終堅持的基礎性工作方法。習近平指出:“對于各級領導干部來說,調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一門必備的基本功。”習近平引用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中關于實事求是概念的分析,強調指出:“最基礎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實事’,就是了解實際、掌握實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對實際情況作深入系統而不是粗枝大葉的調查研究,使思想、行動、決策符合客觀實際。……這始終是我們進行一切科學決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礎。”在《談談調查研究》這一重要文本中,習近平對領導干部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作出了系統分析,強調開展有效的調查研究必須以問題為導向,做好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和深入實際的工作,還要建立調研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多渠道、多方位和多層次調查具體情況,為最終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前提條件。
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始終堅持的重要工作方法。習近平指出:“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科學方法論。它的哲學內涵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國共產黨特別強調統籌兼顧。毛主席的‘彈鋼琴’論有統籌兼顧,‘十大關系’也處處體現著統籌兼顧的原則。”概括起來,統籌兼顧指的是系統把握各領域工作情況,確定特定時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統籌推進實際工作的基本方法。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運動是由矛盾推動的,而矛盾是復雜多樣的,其中包括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各種矛盾內部又包含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因此,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必須全面分析復雜多樣的矛盾系統,區分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工作重心和中心工作,統籌推進事物的發展。習近平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不難看出,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普遍聯系原理與矛盾原理歸納提升得來的重要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