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敏,孟玉學
(河南省汝州市中等專業學校,河南 汝州 467599)
1.1 山地養雞 山地養雞是利用荒山、野坡,雞以自由采食野生飼料為主,人工補飼為輔的養雞模式。這種養雞模式可減少飼料投入,預防山地病蟲害,雞糞還可還田,改善山地的土質。
1.2 稻田養雞 稻田養雞即利用農閑田進行養雞。該模式利用稻田收割后殘留的谷子及田間昆蟲、草等作飼料,雞糞留在田間作有機肥料。稻田養雞,雞還能捕食田間害蟲,減少蟲害。
1.3 林地養雞 林地養雞可為雞群提供草、蚯蚓、昆蟲等食物,雞糞可作有機肥料,形成綠色生態養雞模式。
生態養雞可選擇體型較小,野外適應能力強,抗病能力強,耐粗飼,有歸巢行為的品種,盡量選擇本地品種雞,如三黃雞、蘆花雞等。雛雞應從正規雞場選購且要經過產地檢疫,應選養健康,活潑好動,毛色整潔、光亮,肛門無糞,腿部有力及叫聲洪亮的雛雞。
選擇地勢較高,坐北朝南的方向建場,雞舍與飼養人員的住房分開建造。雞舍包括生產圈舍和簡易圈舍,生產圈舍包括育雛舍、保育舍、隔離舍,簡易圈舍是雞的活動區域、產蛋區域??筛鶕u群大小規劃雞舍的面積,雞舍最好易于拆除移動,部分區域的頂部可搭建遮陽避雨棚,以免雞群受涼中暑。雞舍足夠大,雞群密度較小的,可以在雞舍中實行劃區輪牧。
4.1 育雛 剛引進的雛雞先補充水分,可人工誘導喂水,飲水后3 h可投喂飼料,飼料顆粒不能過大,以利進食與消化。
育雛階段(0~6 周齡)育雛室可采用紅外線加熱,立體育雛。育雛室既要保證通風良好,又要保證溫度適宜。育雛前舍中的設備、器具進行全面消毒,進雛前調節舍溫,并保證飲水清潔。育雛后期雛雞可適當放養,放養選在晴朗、氣溫相對穩定的時段,隨雞的生長逐漸增加放養時間。
4.2 育成階段 育成雞(7 周齡)的發育已基本完全,白天可適應室外放養,溫差較大的地區,雞晚上需要適當的保溫。
雞群開始散養時,可在飲用水中加入氟派酸等預防腹瀉或一些呼吸道疾病。放養密度為667 m2的空地不超過1 000只雞,夏季做好避暑工作,秋季減少放養,冬季停止放養。育成期間多喂青綠飼料、土雜糧。雞群密度過大的,應定期清理雞糞并進行堆肥處理,處理后的雞糞可做農家肥。
散養雞應有足夠的飲用水和水槽,防止夏季雞被渴死。防止狼等傷害雞群及外來動物引起疫病。育成期雞易發生寄生蟲病,因此,需要定期驅蟲,驅蟲藥物應輪換使用,驅蟲期間每天及時清理糞便。
4.3 產蛋階段 成年階段雞(15 周齡)生長發育已基本穩定,開始進入產蛋期,為提高蛋的質量和口感,此期應注意給雞補充鈣、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生態養殖過程中,雞的產蛋地點較為分散,所以需設多個產蛋巢,以利雞群產蛋和防止雞蛋被踩碎。一般雞產蛋高峰過后應適時出欄,以保證肉質鮮美。
5.1 加強調教 生態養雞會讓雞的野性增加,故養殖人員應對雞的行為加以引導,如讓其晚上回舍,進入產蛋巢產蛋等,以及時掌握雞群的狀態,便于管理。
5.2 驅離天敵 生態養雞的環境空間較大,有時會因為管理不到位、監查不及時而導致黃鼠狼等天敵攻擊雞群,使雞發生應激,影響產蛋及生長,對此可訓養犬類防黃鼠狼等天敵。有些外來動物會攜帶病原菌,導致雞發病,故應避免其與雞接觸。
5.3 合理投喂 晚上要根據雞群的覓食情況合理補飼,以滿足雞的生長發育和產蛋需求。可割草補飼或投喂青菜葉作補飼飼料。
5.4 做好驅蟲 生態養雞,雞易感染寄生蟲,攜帶病原微生物的蚊蟲也可導致雞群患病。防雞發病應做好清潔工作,定期驅蟲,定期清理糞便,保持優良的環境。
5.5 及時接種 及時接種疫苗,禽流感、新城疫是強制接種的疫苗,其他疫苗可根據雞的生長發育情況適時接種。
可常備一些獸藥,如抗寄生蟲藥、治療呼吸道疾病的藥、治療消化道疾病的藥。
5.6 定期收蛋 生態養雞,雞處于散養狀態,產蛋位置不固定,故養殖人員需要定期收取雞蛋,防止雞群踩壞雞蛋。產蛋期間如雞飼養不善,造成營養缺乏,其會產生異食行為,很容易將雞蛋啄破,所以應及時撿蛋。
產蛋期雞需要安靜的環境,若環境不良,使雞發生較大的應激反應,則會造成產蛋率下降,抵抗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