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圓
(魯迅美術學院 染織服裝藝術設計學院,山東 濰坊 261000)
隨著人們進入生態文明的建設時期,逐漸開始意識到服裝產業正對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問題產生著巨大的危害。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服裝產業必將要進行相應的轉型升級來符合時代發展的腳步。作為生產服裝非常重要的面料探索上,一些具有先鋒意識的設計師和科學家都未曾停下過探索的腳步,通過對傳統面料的創新改造以及各種新技術的應用,不斷推陳出新,創新出兼具時尚美觀與綠色環保的新型面料材質來實現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
隨著時代潮流的不斷更新,為了追隨時尚的步伐人們不斷擴大購買力,促使著服裝產業的不斷向前發展,而這也成為今天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時尚產業作為環境污染的一大制造者,已經列名為全球第二大污染產業,僅次于石化工業。
現如今人們擁有的衣物數量大概是30 年前的4 倍,服裝產業每年生產數量龐大的消費品,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不可小覷。從服裝業的產業鏈來看也是相當漫長的,原材料的采用、紡織廠制造、運輸和銷售,每年造成的污染和浪費不計其數。從制作衣物源頭所需的棉花來看,棉花的養殖需要耗費大量的水資源,這也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土壤鹽堿化問題。再到制作衣服的各個流程,從染色到最后處理,每一個加工的過程都對水資源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危害。加上市場上供過于求造成的過剩時尚資源的處理問題,大都是選擇進行簡單的焚燒,而處理這些衣物產生的大量有害氣體也都直接排向了空氣當中,過分跟隨“快時尚”、隨意性消費導致資源浪費嚴重加速了時尚資源對環境帶來的壓力,眾多的污染問題也讓人們不得不正視過剩的時尚資源所帶來的環境生態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深入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嚴峻問題。服裝產業作為密集勞動性產業存在著高污染、高耗能、低技術等屬性,這些屬性使其不適應現行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早已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服裝產業應該主動迎接挑戰,采用高技術手段對資源的節約、能耗的降低以及污染控制等問題進行全方位的提升和解決,以綠色、環保、可持續為方向實現轉型。生態文明建設下的服裝產業要求服裝產業的轉型要具備以下的核心要求。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之下,科技創新引領服裝新征程,要求從服裝產業的源頭出發進行創新性的技術革新。服裝材料作為服裝設計的重要元素,在服裝設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必須要選擇合適的服裝材料,以滿足服裝款式、色彩以及工藝方面的各項要求,因此服裝材料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帶動了功能性服裝的發展。隨著紡織科學的不斷進步,新型環保性面料得以迅猛發展并成為未來紡織品開發的主要方向。要求設計師不但要重視傳統面料的合理化使用,同時也要加快對高科技紡織產品屬性和功能的全面認識。實現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環保性發展[1]。
服裝行業的環保新技術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開發新型的天然材料,通過新型的科學技術手段將一些不同行業所產生的生活垃圾以及一些本身具有可再造性的自然資源進行創新再造,結合3D 打印技術實現在現代服裝面料中的合理化應用。另一方面是廢舊紡織品的回收與再利用。在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首先在不經過任何的化學性加工的前提下對舊衣物進行合理化的收集,經過反復幾次的衣物篩選,選擇其中具有利用價值和一定時尚美觀性的衣物,進行設計重組,使其變成全新的設計單品。剩余的廢舊衣物可以從制作面料的源頭出發,利用面料的可回收利用性進行衣物纖維的再造,注重面料再次生產過程中是否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其污染物是否具備難以降解的問題,滿足可持續環保條件的同時使其達到全新的狀態,符合設計所需的各項條件[2]。
當然隨著數字化,科技化的普及,虛擬時尚能夠滿足人們審美需求且幾乎實現了零浪費。先天性的優勢使其更好地體現出可持續環保性,因此在未來虛擬時尚也具備很強的發展潛力。
設計師在服裝的設計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結構設計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的適度空間,在滿足個性化的同時追求人體自然形態的表現。其次是服裝面料色彩的選擇。僅僅因為顏色本身的絢麗多彩,更多的來源于人們內心對于色彩的充分想象。充滿生機的藍綠色系,綠色代表自然,是大自然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象征性顏色,藍色代表海洋、冰川、河流、天空,這些未經雕琢的自然界產物本身就具備很強的永恒之美。活力四射的橙紅色系,類似太陽的顏色,象征著生命、生機、活力、和諧、美滿、溫馨、幸福、自由。由于這些美好的象征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服裝色彩以及紋理圖案設計也會更多的借鑒取材于大自然的色彩,突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
人們對一件服裝的取舍往往體現在衣服本身還具不具備可利用的價值,能否符合當下的流行趨勢上。將服裝進行一定的模塊化設計,在服裝的局部造型上尋求變化與創新,充分考慮服裝結構的機能性與裝飾性的有效統一設計,根據設計師以及穿著者本身的想法,將不同風格不同材質的局部細節進行解構重組,結合自身特點及流行元素對服裝單品進行重新組合搭配,提高服裝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復利用率、延長生命周期,從而實現服裝面料的可循環利用性。在強調外觀造型、功能質量的同時,更加重視設計的環保性能,既達到了時尚潮流下的裝飾作用又對人類生存趨于無害。因此,設計的正確引導在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人類文明從遙遠的農耕時代發展至今,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是長久以來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作為設計師,如何引導正確的消費觀念,幫助人們樹立起生態環保的意識,以及積極嘗試各種面料和設計上的創新,起到把握源頭和引導意識的雙重作用。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對于生態環保有了更多的可視角度,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之下,作為時尚產業,要求能夠推陳出新設計出華麗服裝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地避免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服裝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來源于這幾大方面,印染、能源消耗、水污染以及固體殘余物和氣體殘余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3]。
在現代服裝設計領域,一件優秀成功的作品除了對款式造型、服飾色彩的設計之外,面料的運用和處理越來越凸顯出它的重要性。面料形態的設計不僅是材料風格的再現,還是服裝設計師觀念的傳達、個性風格的表現。
面料再造是對面料進行再次設計,可以在設計過程中使用加入全新的材料,進行創新性的創作。根據具體的設計需要對成品面料進行的二次加工處理,通過工藝細節的處理,使面料產生全新的藝術效果,既具備時尚潮流又能夠兼顧節能環保的重要特性。
通過對面料原有色彩,肌理,圖形結構,工藝手法的改變達到對面料的重塑再生利用。
面料再造較為常見的再造方法有:①面料再造的立體設計,利用傳統手工或平縫機等設備對各種面料進行縫制加工,或者運用物理和化學的手段改變面料原有的形態,形成立體的或浮雕般的肌理效果。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堆積、抽褶、層疊、凹凸、褶裥、褶皺等。②面料再造的增型設計,通常是用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材質在現有面料的基礎上進行黏合、熱壓、車縫、補、掛、繡等工藝手段形成的立體的、多層次的設計效果。③面料再造的減型設計,按設計構思對現有的面料進行破壞,如鏤空、燒花、爛花、抽絲、剪切、磨砂等,形成錯落有致、亦實亦虛的效果。④面料再造的鉤編設計,以不同質感的線、繩、皮條、帶、裝飾花邊,用鉤織或編結等手段,組合成各種極富創意的作品,形成凸凹、交錯、連續、對比的視覺效果。⑤面料再造的綜合設計,在進行面料形態設計時往往采用多種加工手段,如剪切和疊加、繡花和鏤空等同時運用的情況,靈活地運用綜合設計的表現方法會使面料的表情更豐富,創造出別有洞天的肌理和視覺效果。
時尚與環保的均衡問題是每個優秀的新時代設計師所需要考慮的,從時尚的角度出發,時尚本身就是審美與新思潮的碰撞產物,由于它代表著新思潮,必將與時代命題環環相扣。
隨著人們對于自然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一些具有先鋒意識的設計師更多地把設計的重點放在了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上面。來自荷蘭的設計師艾里斯·范·赫本(Iris van Herpen),被譽為時尚界最具前瞻性的設計師之一。這是因為她的設計除了服裝本身美觀舒適以外還賦予了服裝更多的意義。設計師本人崇尚自然之美,這也使得她的很多設計靈感都來源于大自然,利用生活中的廢物和垃圾,來構建全新的時尚和潮流,在品牌發布的2022 秋冬巴黎高級定制時裝中(如圖1),服裝的原材料全部是在可持續的基礎上能夠實現100%完全有機降解的生物聚合物,在3D 打印的過程中加入植物中可生物降解的纖維,這是設計師在積累了大量時裝的經驗基礎上,通過對面料特性與結構的精確把握,以及不斷嘗試新的工業技術和研發新的面料才得出的兼具科技感與未來感的設計,充分利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推動著自然、建筑、時尚和科學之間的跨學科對話,新式科技與傳統材質恰當組合,加上精巧絕倫的剪裁,讓人們在看到她所設計的服裝時總是能夠眼前一亮,充滿對其設計手法的好奇心理。

圖1 2022 秋冬巴黎高級定制時裝
生態文明建設下的設計更多采用自然、樸素的設計語言,通過對服裝物態的重新塑造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除了荷蘭設計師艾里斯·范·赫本,日本設計師Yuima Nakazato這類在服裝面料原材料上就有著超高創意的設計和想法的設計師,還有像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充分借鑒立體剪裁的方法,運用東方平面構成的理念,具有空間結構感的剪裁,達到無拘無束,自然樸素的時裝氛圍。荷蘭設計鬼才Viktor&Rolf 的高定系列讓“舊布再利用”成為高級定制時裝設計的一部分。2021 春夏高定系列設計師對時尚與環保之間的關系發起挑戰,將收集的剩余面料、舊衣服進行篩選,進而拼接,利用這些不同風格之間的相互碰撞把怪誕趣味發揮到了極致。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時尚的設計風格受到的來自自然環境的莫大影響。
時代發展的腳步永遠不會駐足,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必將趨于平衡。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面料的可持續循環利用性是生態時代服裝行業發展中一個重要趨勢。在面料再造的設計過程中,服裝企業和設計師應該堅守綠色、環保、生態的設計理念,重視面料再造的每個細節,不斷地開拓創新,創造性的制作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產物。使再造后的面料能夠具有綠色環保性,可持續利用性的特點,更好地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作為設計師,肩負著幫助人們樹立起正確消費觀的責任,在面料設計方面要做到能夠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將環保的理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引導人們向著健康合理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發展,最終達到人類向自然索取與回報自然之間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