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引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服飾也有不同的特點。少數民族服飾創造了各種造型和色彩的服飾,在中國少數民族服飾中,苗族的服飾種類最為豐富,裝飾工藝最為精細,被公認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飾。苗族擁有如此大量的服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苗族服飾集中體現了苗族的歷史、美學、文化、習俗特點,能夠很好展現民族的特色和風格。其中苗族女性服飾在苗族服飾中占比較重,苗族女性服飾相對于苗族男性服飾來說種類更多、內容更加豐富、更華麗、裝飾更多。貴州苗族服飾在2006 年5 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據有關歷史文獻的記載,苗族先民的原始文明史最早可追溯到約距今約五六千年的以前,由于當時苗族先民當時尚居于我國黃河的中下游部分地區,因為當時部族首領間尖銳的部落矛盾,由炎帝蚩尤部落為首組成的一支強大部族,史稱的“九黎”部落被當時黃帝、炎帝蚩尤二大部族的合力擊潰,不得不遷徙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由于戰爭和其他因素,再一路往南、往西南遷徙,最終選擇再我國的西南地區定居,西南地區山脈眾多,群山萬壑,重山復嶺,以前的村落之間相對來說聯系沒有那么密切,環境相對比較封閉,苗族文化才可以完好地保存下來。從很多苗族服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年苗族遷移和發展的軌跡。
迄今為止,貴州不同支系的苗族,其服飾也是大不相同,對苗族服飾研究的學者,根據不同的劃分依據,將貴州苗族支系的服飾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根據苗族服飾喜愛的顏色的不同進行劃分,將苗族女性服飾劃分為黑苗、白苗、青苗、紅苗,根據服飾的款式的相似性進行分類,將苗族女性服飾分為黔東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個類型二十三式,龍光茂將苗族女性服飾分為湘西型和黔東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和海南型[2],同時他認為湘西型的服飾為一類,其余的四種類型為一類;吳仕忠認為苗族女性服飾有很多種款式,分為一百七十三式;楊鵾國認為該分為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特區型這五種[3]。
苗族作為一個世界性民族,同時也是一直處于遷徙中的民族,在遷徙的過程中,傳承歷史和文化的方式依靠《苗族古歌》的記載、傳唱和民族服飾的變化,把自己民族的歷史,以及在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發生的困難都記載在服飾上,苗族是一個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于一身的民族,同時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神靈,把這種樸素的自然宗教的觀念毫不隱諱地表現在他們的服飾圖案上。
現存的苗族服飾圖案中,動物和植物圖案的數量最多。在眾多動物圖案的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動物紋樣是蝴蝶紋、牛紋、魚紋、虎紋、蛙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蝴蝶紋。
蝴蝶紋是苗族最喜愛用的一個圖案,蝴蝶紋在苗族服飾中是十分常見的圖案,在苗族女性服飾中也是經常被繡在服飾上,在銀飾上也經常出現蝴蝶紋路。貴州使用蝴蝶紋最多的地區是黔東南苗族地區,蝴蝶的造型也是十分不一樣的,蝴蝶的造型都是千變萬化的,有蝶翅人身、人面蝶翅蝶身、魚身蝶翅、雙魚蝶型、花卉蝶形等不同的造型[4]。苗族稱蝴蝶為“蝴蝶媽媽”,苗族認為蝴蝶是多子的象征,將蝴蝶的圖案通過刺繡、蠟染等其他的形式用在苗族女性服飾或者銀飾上,也從側面體現出苗族女性對多子多孫的期盼,希望自己能像蝴蝶媽媽一樣孕育更多的生命。植物圖案中使用比較多的是楓葉、山茶花、雞冠花等,圖案代表著不同的具體或者抽象的含義。植物圖案中使用最多的是楓葉,在《苗族古歌》中提到楓樹是生了蝴蝶媽媽,所以楓樹是萬物之祖,苗族祖先對楓樹懷有敬畏之心[5]。
同時也存在很多把動物圖案和植物圖案相結合的圖案,或者分別與其他的圖案結合,以此展現出新的圖案。幾何圖案也是人們通過有意識地抽象處理自然界中存在的客觀事物和圖形而設計的高度概括的圖案[6]。苗族服飾中的幾何紋有自然物的太陽紋、星星花紋和八角形花紋等。苗族紋飾中,動物紋非常豐富,造型很獨特,可以展現更獨特的神韻和魅力。幾何圖案通常用作衣領、下擺和服裝其他部分的裝飾。圖案體現在衣帶上,也就是錦帶,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創新,苗族服飾上的圖案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式。圖案的主題、技法和寓意,具有深厚的民族元素,不是一蹴而就的。苗族女性的服飾上的圖案,展現出苗族人們崇尚自然、追求美好的精神品質。
苗族女性的服飾是上衣和寬褲或者百褶裙。苗族女性服飾主要是將百褶裙或褲子穿在直線上衣上,根據是系腰帶還是圍裙,呈現出X 型H 型廓形。上衣前扣交叉,兩側有開衩,根據地區的不同服飾的形狀也是不同的。苗族女性的服飾由上衣和下衣組成,這是最基本女性服飾的結構,除此之外也有起到輔助作用的服飾,例如頭帕、圍裙、綁腿、鞋子,銀首飾在首飾配件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例如銀頭飾、銀耳飾、銀項圈等。
苗族女性上衣的服飾根據服飾款式的不同分為貫首型和對襟型,同時對襟型根據領口形狀的不同分為立領對襟型、交領大襟型、圓領大襟型和翻領大襟型,上衣服飾的顏色大體為以青、藍、紫、黑色,服飾上所秀的圖案都十分的精美;苗族女性下衣的服飾主要是褲型和裙型,褲型主要是以長褲為主,裙型分為筒裙、條裙和百褶裙,其中百褶裙是最較為可見的裙型。
百褶裙主要是深藍色為主,表面是十分光滑的,苗族制作百褶裙的方法有多種,每種方法因地區而異,每個地區的制作工藝都是經過了世代的考驗,在制作過程中產生的了豐富的經驗,百褶裙是為了貼合身體輪廓而制作的,打褶的平臺由一個薄竹席組成再放在一捆稻草上,將布面朝下放在平臺上,并用蘸有水的刷子潤濕,打褶首先用腳趾捏住布的末端從中心向兩側捏住并固定,將一塊重石放在褶皺布上壓住,壓的時間要久一點,以牢固地固定褶皺,再把褶皺的頂部縫合在一起,再放置一條自制腰帶,并將兩片縫合在一起。百褶裙主要還是分為實用型和時尚型兩大類。短款百褶裙更多地體現了時尚型這一類,而長款百褶裙則是偏向實用型。長裙裙長大致至踝關節處,中裙裙長大致在小腿以上膝關節以下,短裙裙長至膝蓋以上。制作百褶裙所涉及的不同過程的方法會因地區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任何顏色、光澤或者紋路的細微差異都反映了百褶裙它在應對民族遷徙、氣候或時間帶來的某些變化而產生的適應變化。對于苗族來說,不管經歷了多少年的變化,仍然會設法保留自己的文化特征和習俗。
除了上衣和下衣之外,苗族女性的輔助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輔助服飾的種類也是十分多種。頭帕對于苗族女性來說不僅可以起到裝飾頭部的作用還可以更好地保護頭部,頭帕的種類、造型都十分多樣。學者龍光茂認為頭帕的數量有十多種[7]。湘西型有圓筒型高帕、交叉帕、平頂帕、螺螄形平帕、蝴蝶帕等五種款式;黔東南型有圓盤帕、圓筒帕、平頂帕、紅頭帕、斗笠帕、塔形帕等十多種款式;黔中南型有尖頂帕、蓋帕、船形帕、菱形帕、橄欖帕、圓盤帕等八種款式;川黔滇型有圓盤帕、方帕、繡花帕、交叉帕、平頂帕等幾種款式;海南型有尖角帕、挑花帕等兩種款式[8]。
苗族女性的足服主要是鞋,鞋的種類主要是草鞋和布鞋,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季節來選擇穿草鞋還是布鞋,沒有硬性的規定。草鞋的原材料主要是草,根據鞋的大小來決定使用多少的草料編制,布鞋主要分為老式布鞋和新式布鞋兩種款式,為了方便出行和生活,在著盛裝的時候一定是穿布鞋,其余時間她們也會選擇穿解放鞋、休閑鞋等方便出行的鞋。苗族女性的貼身衣物主要是胸兜,最常見的胸兜是五邊形,一般是只有前片,后面是裸露著的,胸兜上的兩根繩子綁在脖子和腰間固定,除了遮羞之外,還可以保護小腹,抵御風寒、保護內臟,可以緩沖外部帶來的沖擊。胸兜主要是自制,面料多為家庭自制的土布為主,黑、藍、青色顏色居多,同時以刺繡、蠟染等為裝飾。
花帶也是比較常見的輔助配飾之一,苗族女性都比較喜愛用花帶裝飾自己,花帶的主要作用是裝飾和系合,比較常見的是用在衣襟、衣袖、腰部、圍裙、褲腳、裙邊等。花帶的有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可以色彩鮮明也可以樸素淡雅,花帶上的圖案主要以植物紋和動物紋路為主。圍裙在苗族女性服飾中是應用非常廣泛的,在平時日常生活中苗族女性都會綁在腰間,在勞作或者做家務過程中可以起到清潔作用。根據出席場合的不同,圍裙也分為盛裝時和便裝時兩個場合穿的圍裙,圍裙的顏色大多以暗色為主,但同時圍裙上也會有非常精致的刺繡點綴。
相較于其他的輔助服飾來說,背帶更多的是起到實用價值。背帶也分為平時背背簍的背帶和背孩兒時的背兒帶,它的作用都是在于幫助苗族女性更好的勞作,可以幫助苗族女性解放雙手。在帶孩兒的時候,可以把孩兒綁在背后,這樣就可以同時在做其他事情,兩不耽誤。
與背帶不同的是飄帶裙更多的是起裝飾作用,主要是裝飾裙子,沒有其他的實際用處。飄帶裙大同小異,主要是在腰間以下縫長帶子,根據地區的不同帶子的數量也是不一樣。例如貴州西江苗寨的飄帶裙,多用彩色為主,數量二十多條為主(圖1①)。綁腿是苗族女性用來保暖的輔助服飾,平時穿裙子的時候,難免會使得小腿受寒,所以綁腿就起到作用了,一般就是用自制的土布。

圖1 西江苗寨女性盛裝Fig.1 Women dressed in Xijiang Miaozhai Image
苗族的銀飾是苗族歷史特點的產物。苗族是一個遷徙民族,素有“東方吉普賽人”之稱。在苗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于長時間的、大跨度的和頻繁的遷徙,苗族只有將自己創造的財富制作成代表自己族徽標志的、可以隨時帶走的銀首飾,這就是苗族銀飾特別多的歷史根源。銀飾是苗族節日裝束的主要裝飾品之一。它們包括銀冠、銀花、銀簮、銀梳、銀耳環、銀耳墜、銀項圈、銀項鏈、銀手釧等數十種,每一銀片都有精致的浮雕,不同的銀飾形狀各異,有實心的、空心的、半圓形的等。苗族女性傳統服飾中的銀飾代代相傳,是對小輩的美好祝福。
苗族服飾從用色上看,擅長使用各種鮮明的對照色調,竭力尋求色調的濃烈和深沉的艷麗感,通常均為紅、黑、白、黃、藍五類;從結構上看,它并不重視突出主題,只注意符合服裝的整體感的特點;從形態上看,包括盛裝和便裝。
苗族服飾能擋嚴寒酷暑,又可以起到裝飾作用,也可以使人從中領悟到苗族歷史文化的縮影[9]。苗族是一種具有深厚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的民族,苗族服裝是其民族文化系統的組成部分。服裝和圖案體現了苗族的發展歷程和文化沉積,是苗族深厚的民族文化精髓、遷徙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的記錄。他們在與自然斗爭中的認識和思想的升華,形成了他們獨特的民族服飾和民俗文化每一款服飾都體現了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注釋:
①圖片來自西江千戶苗寨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