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嬌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0)
20 世紀后,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物質需求的極大滿足,人們逐漸關注生活品質,因此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開始被重視。在追求精神需求和人生價值過程中表現出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和藝術需要,因此藝術的作用也得到逐步體現。如今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面臨著不同層次上的再造或者更新問題,而藝術為鄉村的更新和再造提供了一種方案。在藝術和鄉村的互動發展中,一方面要尊重鄉村古老文化的傳統,促進傳統藝術的開發,另一方面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觀念,在精神層次上提升鄉村文明意識,傳遞出相應的精神價值訴求和風土人情。作為青海各族繡娘世代相傳的傳統民間藝術——青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內涵,通過藝術融入鄉村建設不僅僅有益于傳承青繡文化,也有利于推動青繡文化產業發展。因此,文章以湟源地區青繡藝術為研究對象,研究如何利用刺繡的創意設計融入到日月藏鄉小鎮的建設中,助推鄉容鄉貌更加凸顯地域特色,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隨著國家對鄉村文化的重視和資源傾斜,青繡產業持續發展,全省共有各級刺繡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1 人,縣區級155人,市州級102 人、省級代表性41 人、國家級代表傳承人3 人;刺繡經營單位492 家;青海全省刺繡經營場所89 家,長期從事刺繡人員34207 人[1]。在2018 年,在省政府多方宣傳下,和廣東省達成共識,兩省以青繡為抓手,優勢互補,優化組合,聯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共同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和產業融合的合作樣本[2]。隨后,“青繡”這個名稱在各類文件和媒體報道中被廣泛地提及。同一個月,通過青?!懊褡鍒F結進步”刺繡大賽的舉辦,又將青繡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增強了青海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同時也進一步為青繡傳承和創新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青繡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藝術,是青海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傳統工藝,蘊含著各民族傳統價值觀念與地方性實踐智慧[3]。青繡廣泛分布在青海農業和農牧業相結合的地區,青海世居的漢、藏、回、土、蒙古及撒拉六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刺繡,長期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區域特色和風格,其中以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互助土族盤繡”“湟中堆繡”和列入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河湟刺繡”“貴南藏繡”“海西蒙古族刺繡”為代表。目前,青海省刺繡經營場所中長期從事刺繡人員約34207 人。其中,繡娘33185 人,繡郎1022 人,季節性從事刺繡的從業人員近30 萬人次[4],有效解決農村女性的就業創業問題,方便湟源手工藝人實現就近就業,拓寬了農村女性的增收渠道,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方案。
青繡是青海當下影響范圍較廣的民間傳統手工藝,使得青海人民在生產生活中聯系緊密。因此,青繡創意設計和日月藏鄉小鎮融合發展,能夠有效促進鄉村藝術更具高原民族風貌和民俗文化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喚醒和傳承。將青繡紋飾應用到日月藏鄉小鎮中,這不僅有利于重塑傳統的手工藝品的發展,還有益于讓青繡走進我們的生活。
刺繡是青海婦女手工藝術的必修課,世世代代相傳,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在閑暇之時總能看見婦女手持針線進行刺繡,尤其是在農村,刺繡之風更是盛行。刺繡的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大致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實用類,主要以肚兜、辮筒(見圖1)、枕頂、鞋墊等,這是刺繡的主體;二是觀賞類,主要有腰帶、錢包(見圖2)、衣袖等,是婦女贈送親友、情人的佳品;三是禮儀類,主要以壽帳、挽聯為主;四是宗教類,主要用于裝飾佛像和寺廟殿堂。從刺繡圖案多以宗教信仰為題材表現生活習俗為主要的內容。說起河湟地區的日月小鎮,大家熟悉的是花鞋墊、皮影和辮筒,多以植物花卉為主。鞋墊(見圖3)最為典型的是“孔雀戲牡丹”“佛手抱桃”“魚兒扳蓮”“鹿嗅梅花”等一幅幅精美的圖案,其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便是牡丹,象征著家庭幸福美滿、國家繁榮昌盛,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牡丹刺繡圖案運用各種紅色的細線繡花朵、花苞等,最后將圖案花樣細細密密地縫合起來,形成一朵朵層層疊疊的牡丹花;牡丹花的樹干用褐色,樹葉用綠色,花朵兒紛繁稠密,孔雀神情傲然、栩栩如生。這些刺繡圖案豐富、針線平整、色彩艷麗、立體感強,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人嘆為觀止。辮筒圖案多樣,有牡丹、石榴等,還有九宮格中的窗景式,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圖2 錢包Fig.2 Wallet

圖3 鞋墊Fig.3 Footpads
刺繡主要的手法有平繡、盤繡、堆繡等,雖然技法的使用千差萬別,但表達的內容與形式、民族情感與表現技巧是相融相通的。如出自袁春香手中精美繡品《布達拉宮》繡圖,各簇繡線的顏色將近15 種,針法上也和普通的繡法有所差異,比普通繡法更具有難度。在整個刺繡過程中針法的方向必須要保持一致,絕不能有半點的疏忽和偏差,需要嚴格保持整幅圖的紋絡規整,針腳的長度也要達到精密一致,否則繡出的圖案就顯得不齊整。當欣賞一件件繡品時,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種藝術和審美方式,傳承的是一個民族傳統道德文化和民族精神[5]。
日月藏鄉小鎮近漢風而有藏俗是其主要的特征。從歷史發展來看,作為民族與民族間友誼的見證,沿襲了青海不同民族的鄉風民俗,承擔著文化傳承發展的責任和使命,展現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經調研后發現,目前日月藏鄉小鎮“青繡”產業發展潛力遠未充分挖掘,面臨著影響力不足、發展規模小、相關規劃滯后、設計觀念陳舊、衍生產品開發不足、品牌意識淡薄等問題。因此,如何將青繡藝術應用到小鎮的建設發展中,跳出陳舊傳統設計觀念,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日月小鎮以青繡創意設計為核心,圍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又以自然、歷史等文化要素,營造濃郁的地域文化氛圍。通過提煉青繡藝術中的圖案元素,融入到小鎮的創意設計中,以青繡創新設計來實現文旅產業的融合。
日月藏鄉小鎮已經建立起了相當規模的陶瓷生產加工線,對其陶瓷部分紋飾也可采用青繡相關的圖案進行裝飾,從而推動青繡圖案在立體產品上呈現出更加直觀立體形象,形成較具本土特色的鄉村陶瓷生產參觀旅游點位,打造鄉村文化藝術部落,建設特色鄉鎮。同時,將青繡藝術元素通過創意設計的形式,實現和當地服裝圖案的再融合,在小鎮重要民俗文化活動中,通過小鎮居民的服飾穿著更加鮮活地呈現青繡元素的活力,使得小鎮環境文化的表達元素更具多樣性,有利于加強青繡藝術的整體視覺效果。
鄉村民俗藝術是鄉村經過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淀逐漸形成的村域內獨有文化[6]。塑造文化旅游的日月藏鄉小鎮,立足于本地文化特色,融合青繡文化元素,凸顯旅游產品個性化。在小鎮文化旅游產品發展過程中,提高設計理念和產品形態創新度,既需要保持青繡原始風格又要充滿時代審美趣味,實現文化旅游的高度融合。相關產品研發方面,在形式上要往小而美上突破,既保證品質,又要控制開發成本,做到符合快時尚和較高的性價比。
相關文創產品開發方面,可以通過青繡藝術的獨特魅力吸引游客親身參與文創產品的制作過程,在實地制作的體驗下認識青繡文化,了解產品背后的歷史故事,進一步融合小鎮傳統故事和青繡文化。
在青繡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一方面融入傳統文化、歷史典故等元素,豐富相關產品內涵和蘊意,讓文創產品脫穎而出,成為小鎮發展的標志性青繡品牌。另一方面,加強青繡設計感,設計融合青繡元素,創造藝術化青繡;提取具有青繡典型代表的造型和色彩元素進行再創造和再設計,通過提煉、演變、重構和延伸等設計方法開發出既保持青繡原始氣韻,又具有設計感的產品。在制作和材料使用方面進行延伸和再創造,體現能夠與青繡藝術相適應的產品。如在香包(見圖4)上用刺繡來表現銅錢、蝙蝠、桃花、虎豹紋等元素是對新年美好的祝福以及驅除辟邪的愿望。

圖4 香包Fig.4 sachets
可以結合當地的皮影(見圖5),將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文成公主”“日月山下”等融入青繡元素,結合神話故事,能夠更好的表達人們對故土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運用平繡、拉鎖繡等針法,既保留傳統皮影的制作技藝,又采用青繡的針法和新材料,使得樣式更加豐富,題材更加新穎。畫面中構成各種形式的圖案和花紋,讓整幅繡品更具有立體感,因此將青繡藝術與皮影的結合,從而形成具有小鎮特色的鄉藝產品,有利于維系小鎮傳統文化血脈。

圖5 皮影/河湟皮影Fig.5 Shadowpuppets/Hehuangshadowpuppets
為了提高小鎮特色藝術部落的知名度,日月小鎮應以當地青繡品牌為依托,建立青繡手工藝作坊以及豐富媒體表現形式,將青繡民間藝術、湟源排燈、日月山下故事與實景演出相結合,豐富游客體驗,形成名副其實的小鎮特色藝術部落。同時,積極動員村里的手工藝人參與青繡手工藝比賽活動,創辦研學培訓工作室,讓更多的人加入青繡手工藝的學習。積極開展雕刻、陶藝、刺繡等專項旅游體驗活動,借助青繡藝術、民俗創意項目,將小鎮與區域文旅相結合,實現特色小鎮的藝術美。
渠巖在許村計劃中說過“我們救的不是建筑,而是它的文明。在不破壞鄉村原有的基礎上對他修復?!痹谇嗪5貐^保護鄉村面貌的建設中,人們對青繡藝術越來越了解,青繡藝術既是修復,也是鑄魂,成為了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挖掘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使之與青繡藝術深度融合,對保護和傳承青繡藝術,實現小鎮從自然美到藝術美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