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馬理想
(青海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青海 西寧 810000)
傳統的電網企業一直是開展電力輸配售的業務,作為一個中間商,上邊是能源的生產方,下邊是電力用戶,所以開展綜合能源業務是非常有優勢的。國家發展趨勢是將能源結構轉向為綠色低碳,以此為基礎,電網企業積極開展綜合能源業務,將能源體系建立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模式。這也是新電改的必然選擇,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已經發生了良好的市場和技術,隨著時代新技術不斷發展,新技術和能源行業的結合可以有效地將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進行轉變。
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發展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主要是由于能源市場的運營方式在不斷地進行改變,這也是電網企業的戰略合作和競爭點。為了順應時代發展,電網企業的傳統能源業務轉向了綜合能源業務。電網企業的綜合能源業務市場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在購售電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節能服務、集中供熱、天然氣銷售、分布式光伏、儲能、微電網等業務。根據調查數據得知,2017 年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市場規模超過4.9-5.47 萬億元,到2020 年市場潛力至少為5.28-6.29 萬億元。在2015 年的時候電力體制有一次進行改革,突破了原有電網的統購統銷模式,在電力市場上涌入了萬億級的電量,進而出現了大量的售電公司。[1]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售電市場競爭增加,電網企業通過競價交易獲取的差價數值在不斷地縮小,增加了偏差罰款的概率,進而導致很多的售電企業倒閉,截至2020 年3 月就有33 家企業退出了市場。綜合能源業務是節能服務的進一步擴展,經過統計得出,在2021 年時我國開展節能服務的電網企業高達8725家,在電網行業的總產值為6069 億元,比去年上升了9.7%,對比2020 年電網企業營收有所上升,但是盈利能力有著下滑的趨勢。
所以,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市場的潛力是比較大的,但從目前來看數據來看,市場的高潮已經趨于平穩,綜合能源業務的競爭在不斷上升,綜合能源業務的盈利能力在不斷被收縮,進而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開展慢慢趨于理性化。[2]
從綜合能源業務布局方面看,電網企業在未來的綜合能源業務發展是比較清楚的,但是綜合能源業務本身就具備多元化和復雜化,綜合能源業務所在區域的資源、競爭、市場和實際有著非常大的差距,電網企業的綜合能源業務布局實現路徑沒有具體化,沒有有效利用綜合能源業務和管制業務的結合優勢,主要還是依靠著傳統能源業務,在2020 年儲能、節能服務、微電網的市場規模還是比較小,主要以電力為主。綜合能源業務范圍是比較廣泛的,針對綜合能源業務的頒布了很多政策,如:“互聯網+”、能效檢測、光伏扶貧等,把政府的政策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對于綜合能源業務的實際性、價值性、短長期規劃性等沒有充分考慮,缺少理性化的思考,使得電網企業不能長期發展。電網行業門檻比較低低,致使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資質不同,甚至大部分電網企業的設計板塊沒有獲得綜合能源的設計資質,影響著電網企業承接新的能源業務,進而造成在電網行業綜合能源業務中的競爭力比較低,使得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發展不理想。

表1 2017-2020 年的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市場規模情況
目前,大多數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僅包含分布式太陽能、節能改造和診斷、能源項目開發和投資等,各業務的規模和競爭力上有著很大的差距,業務之間沒有有效結合。[3]和國家電網綜合能源業務相比,電網企業布局不完整,綜合能源業務之間結合性不高,部分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還屬于在規劃的階段,實行過程中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對于省級綜合能源服務平臺建設比較落后,還處在研究開發期,在實際綜合能源業務中運用較少,電網企業監控用戶比較單一,沒有連接的電網的用戶居多,管控平臺可以用來接收綜合能源業務信息,目前主要監控的還是耗電數據,還未大規模監控到氣、水、油、煤耗能量,調度功能比較單一,分析功能簡單,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
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主要開展模式是高投資、重資產,商業價值的效果并不理想。在綜合能源業務中用戶需求是非常大的,要進一步發揮用戶的價值,綜合能源業務和傳統業務是不一樣的,開展綜合能源業務有著用戶、技術、人才、品牌的優勢,有著很好的市場。但是電網企業的綜合能源業務在市場實踐上的機制遲鈍、缺乏銷售能力,使得綜合能源業務看似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實際價值卻不高,沒有充分發揮價值用戶的作用,沒有掌控好細分市場的局勢。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運營主要是以電能為基礎,其他的業務比較少,部分電網企業增加了儲能、光伏、天然氣三聯供等能源,天然氣受到氣源和價格的限制,使得經濟效益保障,增加了天然氣的分布困難。
綜合能源業務包含各種能源的供應,由于能源業務的結合性比較差,使其沒有達到融合經濟效應,在綜合能源業務中開展了可再生能源,使得業務形式更加多元化,提升了能源業務供應的成本支出。國家為了進一步加強能源經濟的競爭力,要求電網企業降低綜合能源業務的價格,使得電網用戶成本減少。綜合能源價格有著一定的穩定性,例如:清潔能源在使用中,沒有將環境成本增加到消費者當中,使得能源系統的經濟效益減少。電網行業的市場機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電力企業綜合能源微電網不能通過技術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目前處于配售電改革利益沖突的階段,假如沒有經濟效益,會直接影響電網企業的微電網發展。
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布局可以建設成雙碳布局,推動以新能源為主的電網行業。將電網的形態進一步提升,充分發揮出源網荷儲之間的協調性和互動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進一步將電網轉向智能化,使得電網的安全運行控制能力得到提高。[4]將電網技術進行升級操作,依托“互聯網+”將電網的產業鏈進行完善,保障綜合能源業務產業直接的結合度。增加電網生態共同分享功能,借助互聯網的思維將管控方式進行轉變,進而通過電網企業的發展帶動綜合能源業務鏈。優化綜合能源業務結構,構建綠色能源規劃體系,可以在電網中運用調峰調頻,將電網的靈活性能進行提高。在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中實行政策機制結合的模式,將綜合能源業務的技術和消納管理進行加強,有效提升消納綜合能源業務的能力。將能源產業的信息流、業務流、能量流進行有效結合,使得電力綜合能源業務發展得更好。能源供給側的結構發生轉變,使得電力用戶使用能源的需求出現多樣性,因此滿足能源業務市場,優化電網供電服務,促進了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發展。
電網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技術的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將核心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技術創新上可以通過儲能、燃氣輪機等設備,降低進口量,將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成本降低。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將設備的系統調整為移動化,使得短期電網用戶轉變為長期用戶,降低負荷變化的概率。不僅僅可以及時滿足電網用戶的需求,減少綜合能源業務的運行時間,還可以將現場安裝成本和企業成本周期有效減少,使得綜合能源業務投資風險降低。電網企業可以創新網上電網、多維精益、綠色國網等業務,將電網業務綜合能源業務網絡化,以用戶為中心,將電網企業的各項工作進行優化,加強電網產業技術和模式上的創新,對于重點難點技術進行技術上的攻克,構建數據平臺、物聯中臺、云平臺等管控平臺。將平臺數據進行統一管理,使得數據具備共享性和開放性,從綜合能源業務數據中發現新的發展方向。
從綜合能源用戶方面,可以將電網用戶根據類型進行劃分,建立用戶評價機制,根據客戶需求、決策主體、用能特性、企業技術服務、用戶拓展能力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總結。綜合能源業務技術的劃分需要根據電網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可以將業務的種類分為輸送、消費、存儲、綜合、供應等方面,根據市場吸引力和企業競爭力對綜合能源業務進行分析,并將重點業務挑選出來,進行正確的引導。完善綜合能源業務技術評價,可以根據綜合能源業務的市場機會、經濟性、政策、品牌影響力、技術服務能力、客戶拓展能力等進行分析,并得出評價結果。通過為電網用戶提供增值服務,加大用戶粘性,在綜合能源業務發展中,以用戶為中心,市場為方向,數據為基礎,服務為根本,增加能源的周期,提升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升級,促進電網設備的使用情況,提高綜合能源的轉化效率。
電網企業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綜合能源業務的收益模式,整合能源信息平臺,打造一個競爭力大的綜合能源商業模式。可以組建能源業務生態圈,將能源業務的產品進行豐富,給電網用戶提供多樣性的服務,對于大型用戶可以將質量和數量的優勢進行保障,并給予增值服務,減少能源消耗,對于小中型用戶,可以慢慢將電力管家的服務進行完善,實行分時間的電力應用,通過互聯網技術,將收集的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和匯總,有效避免目標用戶流失。通過售電平臺業務圈,將電力金融產品進行開發和創新,給用戶提供銷售服務和更加優質的金融產品,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還可以提升電力金融業務的銷量,電商企業綜合能源業務要依據新電改的實際情況,構建新型的商業模式,將售電企業當作基礎,整合電網的所有能源業務和資源,建立一個售電平臺,規劃綜合能源業務智能交費板塊,將電網企業綜合能源市場服務能力進行提升,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綜上所述,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發展競爭力越來越嚴峻,盈利空間不斷被積壓,在綜合能源業務發展中存在業務布局實現路徑不清晰,資質普遍比較低,業務鏈不完善,綜合能源控制平臺建設落后,客戶細分市場掌控不足,客戶粘性比較低,綜合能源業務經濟效益不理想等問題,因此,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布局策略應該為發展新形態布局,開展綠色能源,創新化開展基礎業務,加強資源能力建設,建立綜合能源評價體系,提供增值服務,整合能源信息,創建競爭力大的綜合能源商業模式等,使得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業務能夠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