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南京財經大學 紅山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江蘇省位于長江經濟帶,是中國裝備制造業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江蘇省裝備制造業已經基本形成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成為江蘇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制造業發展的整體水平。江蘇工業經濟發展處于全國領先位置,制造業水平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裝備制造業產業的發展也大都名列前茅。江蘇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較好,在產品重復、效益低下、創新等方面,需要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升級。
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江蘇裝備制造業不論是整體規模還是經濟效益都有了顯著提升。在江蘇經濟的發展動因中,裝備制造業的帶動作用更加顯著,裝備制造業的產值貢獻非常突出。如表1 所示,2020 年江蘇裝備制造業總資產為70846.04 億元,在制造業總資產中占比為58.9%,資產規模已經占到制造業整體規模的一半以上。同時,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為64391.87 億元,占到全省制造業營業收入的54.31%,創造利潤總額3768.62 億元,占到全省制造業利潤總額的52.89%,從經濟效益看也已經占到全省制造業的一半以上。在帶動就業方面,裝備制造業平均用工總人數占到了制造業的59.88%,平均總用工人數為501.97 萬人。從以上指標看出,在資產規模、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及從業人數等多方面經濟指標上,江蘇省裝備制造業都在制造業總體中占據了絕對的龍頭地位,經濟發展各項指標對制造業整體的貢獻值基本都在50%以上。

表1 江蘇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主要經濟指標
多年來,江蘇省裝備制造業企業經過不斷吸收、消化和自主創新,技術創新水平取得了顯著進步,已有較為領先的技術水平和產品類型,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總體來看,江蘇省裝備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體系中,產品附加值較低等問題的制約[1]。如表2,從江蘇裝備制造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內部支出情況來看,2016 年至2020 年,裝備制造業所有分類產業均呈現穩定增長趨勢,反映出裝備制造業的研發經費投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但橫向對比發現,裝備制造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制造業整體支出的比例卻在逐年下降,裝備制造業作為制造業的主力軍,并沒有在技術研發投入上占據明顯的優勢。

表2 江蘇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內部支出 單位:億元
和許多工業行業的發展路徑類似,江蘇裝備制造業在早期起步發展階段主要是貫徹“以市場換技術”的發展戰略,依靠招商引資的方式獲得先進的技術[2]。近年來,大多數企業在科研創新投入上的重視程度已經大有改善,經費投入也不斷增加,但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與國際上的先進企業相比有待進一步提高。
江蘇裝備制造業企業數量眾多,但多數企業還是以生產中小型設備為主。雖然近些年在許多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沖破了發展的技術瓶頸,在高精尖產品和核心技術上研發能力不足,企業核心技術的國際競爭力有待加強。
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高端科技人才持續攻關,要形成高質量的技術團隊。一個新技術的出現,往往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員進行長年累月的研發努力,才能取得重大的突破。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對于創新人才多以高薪引進為主,科研技術人員流動性強,技術創新人才隊伍不夠穩定。
江蘇經濟發展站在全國最前沿,所以在各個層面已經為促進技術創新配套了種種政策和措施,創新意識和環境已得到了較大改善。技術創新需要前期投入較高的成本,而且需要比較長的創新研發周期,企業內部創新環境和創新萌芽的土壤以及企業爭先創新的良性競爭環境還需完善。
江蘇裝備制造業企業應提升自主創新意識,擺脫以往簡單引進和模仿的套路,摒棄短線思維,認清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要從長遠利益出發,不受短期收益的誘惑,持續投入,主動尋求各層面技術創新的配套和服務,充分利用政府給予的創新優惠政策,主動尋求創新突破,產品轉型升級,為進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最高端而持之以恒。
裝備制造業產品應著眼于價值鏈高端,實現從價值鏈中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的轉化。加大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研發和生產,實現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化。通過整合生產要素,注重新產品開發和原有生產工藝改進,形成產品差異化和高附加值[4]。
除產品外,從產業的角度看,可以向新興產業縱向升級,新增產業附加值。部分具有較強資產實力的企業,應多關注新興技術和產業,加大自主創新,實現智能轉型,努力做新興產業的領軍者,站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最高端。
裝備制造業對科研技術水平要求很高,也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為了培養、引進和留住人才,首先,政府要提供配套的人才政策,在科技創新人才的引進、培訓和成長上,加大投入,創造機會,營造寬松優惠的政策環境。其次,企業層面要有專門的人才引進規劃,充分發揮收入分配的激勵效果,為技術創新人才提供優越的研發條件和資金支持,開展更廣泛的國際技術交流,為人才培養搭建一流的平臺。
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企業自身的主觀意識、資金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努力之外,外部還應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與環境。政府多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開展產學研交流,在社會中形成創新的潮流,實現大眾創新[5]。另外,完善金融稅收體制、加大知識產權及專利技術法制建設、重視人才權益保護,在外圍為技術創新創造優越的外部環境,為創新人才、創新企業提供盡可能的政策優惠和支持,為技術創新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基于江蘇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在增強自主創新意識、提升核心競爭力、建設高端科技人才隊伍和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等幾個方面的具體對策。江蘇裝備制造業在江蘇經濟發展,乃至全國經濟增長中扮演中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江蘇和全國經濟高質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