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曼 劉崢 劉淑玲
(天津市環湖醫院,天津 300350)
實習護生是介于學生與臨床護士之間的特殊群體,由于其知識缺乏、防護意識薄弱、經驗不足、技術不熟練等[1],在臨床上遇到各類緊急突發事件時容易產生心理波動甚至是心理問題,從而可能影響其職業價值判斷和職業選擇。心理彈性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通過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個體主要通過自身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和來自外界的社會支持提高其面對困難和壓力的能力,進而提升其心理彈性水平[2]。實習護生是護理隊伍發展的主要來源,職業認同感是未來選擇從事護理職業并進入該研究領域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職業認同感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就醫體驗[3]。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研究實習護生的心理彈性和職業認同感的現狀,探討兩者的相關性,為更好開展各階段護理教學工作,改善實習護生心理彈性,提升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穩定護理人才隊伍發展提供相關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340名天津市某2所醫學院校的2021年護理應屆畢業生進行調查。納入標準:①護理專業學生;②實習時長>5個月;③問卷調查時仍在醫院進行臨床實習;④知情并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答題時間少于180秒;②出現漏題。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 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調查表,包括實習護生性別、民族、學歷、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學生干部、家庭經濟狀況、是否日常兼職、父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有無從事護理工作的直系親屬、志愿填報護理專業、是否選擇從事護理工作。
1.2.2 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該量表由YU等[4]翻譯并修訂,其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1,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50~0.83,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為評定實習護生心理彈性水平的工具。該量表包含堅韌性(13個條目)、力量性(8個條目)和樂觀性(4個條目)3個維度,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從“從不”到“幾乎總是”分別賦值0~4分,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表明心理彈性越好。低于60分說明心理彈性水平低,61~69分為一般,70~79分為良好,80分以上為優秀。
1.2.3 職業認同感量表(Occupational Identity Scale,OIS) 量表由郝玉芳[5]編制,包括職業自我概念(6個條目)、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4個條目)、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3個條目)、職業自主性(2個條目)和社會說服(2個條目)5個維度,共l7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從“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別賦值1~5分,其中第12個條目為反向計分,滿分85分,分數越高表明職業認同水平越高。量表各個維度及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均在0.60~0.82之間,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6],可作為評定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水平的工具。
1.3 調查方法 采用便利抽樣,征得學校同意后,由研究者于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0日對2所高校2021年護理應屆畢業生進行調查,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網絡問卷,每個IP地址只允許作答1次。在調查前向調查對象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和填寫注意事項,同時承諾保護被調查者隱私,以不記名方式填寫。問卷由調查對象自行填寫,針對相關疑問由研究者進行解答。共發放問卷340份,共回收調查問卷337份,其中有效問卷330份,有效回收率為97.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對數據進行雙人錄入,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用頻數及百分比描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不同特征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得分比較,心理彈性與職業認同感及各維度的關系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法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習護生心理彈性狀況 實習護生心理彈性總分(66.35±15.57)分,心理彈性得分低水平121名(36.67%),得分(50.66±7.80)分;一般水平74名(22.42%),得分(65.55±2.53)分;良好水平79名(23.94%),得分(73.34±2.37)分;優秀水平56名(16.97%),得分(91.41±7.06)分。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實習護生心理彈性量表各維度得分情況(n=330)
2.2 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量表狀況 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量表(65.61±11.37)分,各維度得分見表2。

表2 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量表各維度得分情況(n=330)
2.3 不同特征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得分情況 結果顯示,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學生干部、志愿填報護理專業、是否選擇從事護理工作的護生職業認同感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實習護生心理彈性與職業認同感的相關性分析
結果顯示,心理彈性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與職業認同感量表總分呈正相關(P<0.01),即心理彈性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越高,其職業認同感越高。見表4。

表3 不同特征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量得分比較(n=330)

表4 實習生心理彈性水平與職業認同感的相關分析(n=330)
3.1 實習護生心理彈性及職業認同感現狀
3.1.1 實習護生心理彈性現狀 本研究發現,實習護生心理彈性均分為(66.35±15.57)分,處于一般水平,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7-8],說明實習護生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和壓力,滿足工作需要,但是心理彈性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心理彈性是指個體能夠從逆境環境中恢復自身具備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得分低水平者占36.67%,一般者占22.42%,良好者占23.94%,優秀者占16.97%,說明實習護生個體間的差異性更為明顯,呈多樣性分布,如部分實習護生未認清理想與現實情況的差距,當面對臨床問題時,導致其心理調節出現偏差,有時無法正確面對。
本次研究還發現,各維度得分中,堅韌性(2.61±0.69)和樂觀性(2.46±0.69)得分低于力量性(2.83±0.62),說明部分實習護生對職業的堅韌性不強,缺乏對待工作及處理患者關系的積極性。還有個別實習護生自信心偏低,當工作中出現高負荷強度、人際溝通復雜和就業競爭等壓力時,個體承受能力及適應能力較弱。張穎等[9]研究顯示,保持良好心理彈性能夠提高抗壓能力,讓人具備健康的心理彈性水平,且心理彈性層次較高的個體具有相對較高的職業認同感[9]。因此,應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實習護生的心理彈性。
3.1.2 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現狀 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感總分為(65.61±11.37)分,略高于以往的研究結果[10],說明實習護生逐漸適應了自己從事護士職業角色的過程,但是職業認同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各維度得分中,社會說服維度得分(4.01±0.81)最高,說明護理領域的優秀人才是實習護生職業獲益感的主要來源,由于實習護生喜歡了解在護理領域取得成功的事例及想和護理領域的前輩們交流,增強了實習護生的知識儲備和對職業的向往,認識到自身價值及職業帶給他人的益處。職業自主性得分(3.56±0.69)最低,原因可能是,由于社會輿論、傳統護理觀念的影響,使得實習護生對職業認識出現了偏差,降低了其職業獲益感水平,而被動接受護理專業的學生,對此專業不感興趣,更對未來的目標和職業前景認識不足[11-12]。因此,尋找各方面原因及措施來提高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感顯得尤為重要。
3.2 不同特征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得分不同 研究結果顯示,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學生干部、志愿填報護理專業、是否選擇從事護理工作等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得分存在差異(P<0.05)。其中非獨生子女的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更高,這可能與非獨生子女家庭照顧能力較強有關;是學生干部的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更高,可能與隨著與護理教育者溝通時間的延長,對職業發展認知更加清晰有關;志愿填報是護理專業的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更高,說明實習護生從入學時就已經對職業有了一定的規劃;選擇從事護理工作的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越高,與她們能正確認識護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護生實習期間的經歷、角色適應等情況也會影響職業認同[13]。有研究顯示,實習護生職業認知主要在專業教育階段,同時該階段也是價值觀、世界觀的一個成熟期,在專業認知發展中較為關鍵[14]。若在此階段給予職業認同干預,能夠有效提高實習生職業認同感,加強工作責任意識觀念,對于后期正式工作具有積極作用,可為社會培養、輸送高質量、高標準的工作人才[15]。
3.3 實習護生心理彈性與職業認同感的相關性 相關性分析顯示心理彈性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與職業認同感量表總分呈正相關(P<0.01),與劉宇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實習護生心理彈性得分越高,其職業認同感水平越高,說明心理彈性作為一種應激條件下的適應能力,其關注焦點是探尋壓力環境中的積極作用,使學生善于發現臨床工作帶給自身的好處。分析原因為:①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實習護生,其對專業發展和個人發展的滿意度較高,有較為明確的職業理想,同時適應職業環境的能力更強,能積極做出自我調整,進而更好地對患者病情做出觀察與判斷,使得護患深化溝通層次方面獲得提升。②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實習護生,表現為自我靈活性好,能夠將護理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效結合,當臨床遇到問題時,能以積極的方式去尋求解決方法,有利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由于實習護生的心理彈性水平與職業認同感是相輔相成的,心理彈性水平決定著實習護生的職業態度與行為。因此,學校和醫院應當注重實習護生的心理彈性培養,了解實習護生的堅韌性、力量性和樂觀性,積極開展護士職業情感教育相關培訓。教育者依據“重要他人”激勵理論設置獎勵激勵辦法,如設置任務激勵,給予情感激勵等;也可以適當引進和使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模式,如慕課、微課等多元化教育模式,促進優質護理課程資源的交流與共享[17],提高實習護生對護士職業的認識,減輕心理壓力,增強從事護理行業的信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學生干部、志愿填報護理專業、是否選擇從事護理工作的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量表得分不同,心理彈性與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感水平呈正相關,護理教育者要根據不同人口學特征制訂特定的職業發展目標,通過個性化的教育策略及方法,提高實習護生的心理素質及職業認同感,穩定其職業價值觀,從而促進護理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