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蘭 邱紅鑫
摘要:“中醫藥學基礎”是高職農村醫學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能課程,主要包括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中藥學與方劑學基礎、中醫常見病防治基礎等內容。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文章從農村醫學專業的特色、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的特點兩方面,論述農村醫學專業開設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從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的生源狀況參差不齊、任課教師臨床實踐能力欠缺、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等方面,分析農村醫學專業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從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究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教學策略,以培養實用型衛生人才,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服務。
關鍵詞:高職;“中醫藥學基礎”;農村醫學專業;衛生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7-0113-04
基金項目:2022年福建省龍巖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提升閩西高職藥學專業中醫藥傳承與創新能力的路徑研究”(ZJKT20220001)
為進一步提升國民健康素養,滿足廣大群眾對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不斷增長的需求,高職醫學院校應該發揮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職能和優勢,參與構建和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中醫藥在農村醫療工作中具有較高的實用性,但目前中醫藥傳承和創新人才短缺。高職院校農村醫學專業畢業生作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力軍,學習中醫學知識非常重要。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如果能較好地掌握中醫藥知識,就能讓廣大農民從中受益,提高中醫藥話語權,彰顯中醫藥文化自信,將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中醫藥學基礎”是高職院校農村醫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也是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的關鍵課程。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學基礎知識、中藥基本知識與常用中藥、中醫藥方劑基本知識與常用方劑等,課程內容晦澀、抽象,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本文對農村醫學專業“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教學進行研究,以提高“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為農村培養合格的實用型衛生人才。
1.農村醫學專業特色
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是守護農民健康的關鍵。目前,農村衛生工作人員存在老齡化、學歷教育相對滯后、缺乏專業培訓、工資待遇較低、晉升渠道不通暢、工作條件艱苦、醫療設備需更新等突出問題。農村醫學專業是國家根據各地基層衛生人員情況,為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提升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所開設的專業。以福建省為例,從2011年開始,由省衛生廳委托高職院校開設此專業,主要是培養面向廣大農村衛生室及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的衛生人才,為農村居民提供常見病和多發病防治、衛生保健和健康服務。
2.“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的特點
中醫藥在農村醫療工作中有較高的實用性,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基層衛生人員的中醫實用技術培訓。作為農村基層衛生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和發揚中醫藥精髓。因此,本教研組遵循“貼近學生、貼近崗位、貼近社會”的基本原則,以培養農村實用型、技術型人才,使其能順利通過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為目標,體現“實用為本,夠用為度”的特點,核定該門課程理論教學148學時。為加強實踐技能教學,安排9個實訓項目,核定14學時,以培養學生中醫藥實踐操作能力。
1.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的生源狀況參差不齊
以福建省為例,農村醫學專業的生源是由福建省衛生廳委托各地衛健委,根據當地基層鄉村醫生缺口的實際情況進行招生。各地的經濟狀況、人口數量、基礎醫療狀況不同,造成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的生源狀況參差不齊。一是學生年齡參差不齊。農村醫學專業學生有未成年人,這些人大部分是初中應屆畢業生,也有成年人,這些人年齡跨度比較大。二是學生學歷參差不齊。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初中學歷,年齡較大的還有小學學歷,也有非醫學相關專業大專學歷的,還有非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研究生學歷的。三是學生掌握的醫學知識參差不齊。農村醫學專業學生有零基礎的,也有具備一定西醫專業知識的,還有入學前已經接觸過中醫藥的,更有一些師承中醫師,具有一定中醫學基礎。四是學生對中醫藥的興趣愛好參差不齊。農村醫學專業學生有些未成年人是迫于家長壓力來就讀的,他們對醫學根本不感興趣,有既來之則安之,對醫學愛好比較普通的,也有出身中醫世家,從小耳濡目染,特別著迷中醫藥的。因此,會出現同一專業的學生知識基礎、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綜合素質等差別較大,學習能力、接受能力不盡相同的情況。
2.任課教師臨床實踐能力欠缺
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對象是廣大農村患者,工作內容是治病救人,所學知識必須是基層臨床所實用的。因此,需要醫學相關專業的教師具備一定的臨床實踐能力。任課教師臨床實踐能力關系到醫學類課程的教學質量,關系到學生是否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涉及的知識內容比較廣泛,教師不僅要具備比較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比較豐富的臨床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標。然而,部分任課教師臨床實踐能力欠缺,影響了農村醫學專業教學質量,影響了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
農村醫學專業任課教師臨床實踐能力欠缺,一是因為很多醫學院校師資缺乏,特別是中醫藥學課程教師極其缺乏,教學任務繁重,經常要兼好幾門課程的教學,沒有時間進行臨床實踐學習。二是因為有些教師在教學思想上存在偏差,對臨床實踐能力的提升不夠重視,認為只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上好理論課就行,至于臨床實踐能力,學生可以在畢業后去提升。三是因為一些醫療機構受一些因素的影響,不歡迎教師去他們那里實習。
3.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
“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是高職農村醫學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比較陳舊,更新不及時,課程建設相對滯后,針對農村醫學專業的教學內容較少,無法滿足不斷變化的臨床需求,影響農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隨著現代醫藥科技的高速發展,一些中醫藥教學內容漸漸失去了作用,沒有了往日的光彩,并逐漸被冷落。
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一是因為思想固化。一直以來人們對中醫藥文化“拿來主義”式的繼承,影響了對新知識的探索,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使得中醫藥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二是因為現代醫學的沖擊。隨著西醫、西藥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感受到西醫、西藥帶來的方便與快捷,這也使得醫藥研究的重心有所轉移,導致中醫藥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
4.中醫藥學科不被重視
衛生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中只有少部分專業開設中醫藥相關課程,有些專業的相關課程學時數明顯縮減,有些專業將中醫相關課程改為選修課,甚至有些專業直接取消了這門課程。部分衛生職業學校不重視對中醫藥實踐教學的投入,導致缺乏完善的中醫藥實訓室,實踐教學無法開展。其結果是培養的中醫藥專業人才實踐技能不足,無法真正貼近崗位、貼近社會,無法滿足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
中醫藥學科不被重視,一是因為部分醫療機構不重視臨床中醫類科室建設,導致臨床偏西醫化。二是因為部分高職院校不重視中醫藥類課程教學,導致課程設置嚴重失衡。三是因為學校資金不充足,對中醫藥教學投入不足。
1.爭取上級及學校的大力支持
鑒于以上提及的問題,首先,國家要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加大對中醫藥教學的投入。其次,各地衛健委要大力支持中醫藥教學,把好招生關。要多到基層調研,了解基層醫療衛生情況,除了根據當地情況統籌安排招生外,盡可能做到擇優錄取,提高生源質量。再次,學校要重視中醫藥學科建設,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醫學課程設置應該充分考慮專業發展、學生成長、社會需求等要素,應盡可能地為本學科教學提供支持;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實訓室建設;要增加師資投入,加強對教師臨床實踐能力的培訓。此外,各地衛健委、各級醫療機構和學校要加強溝通,共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培養實用型衛生人才。
2.加強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的管理
農村醫學專業學生以初中或中專學歷為主,文化層次整體偏低。訂單式培養模式導致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上課玩手機、搞小動作等現象比較普遍。針對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管理的特殊性,學校要充分發揮班級的管理能力,制定班級獎懲制度,定期開展志愿者活動及與專業相關的戶外活動,定期開展認識中草藥、中藥謎語大賽、中藥配方知多少等活動,不斷豐富校園中醫藥文化。要加強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入學考試的監督力度,不斷提高生源的質量和生源的學歷要求。要建立農村醫學專業考核制度,使之與學生畢業分配掛鉤,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要定期對現有的農村醫療人員進行培訓,積極開展繼續教育,以提升他們的醫療水平,使之更好地投入到為廣大患者服務中去。
3.注重滲透德育
“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教學除了要注重專業知識傳授外,還要注重滲透德育。因此,教師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中醫文化的熏陶,重視挖掘中醫文化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學中進行有效滲透,以培養學生熱愛中醫藥、獻身中醫藥之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例如,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使中醫中藥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得到明顯提高,激發了學生學習醫學特別是學習中醫藥學的興趣。教師在中醫藥教學中可將其有效融入,以滲透德育,激發學生中醫藥學習熱情,堅定學生的理想與信念,提高學生學習中醫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4.改革教學內容
中醫藥學之所以發展緩慢,是因為知識內容陳舊,更新速度緩慢。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從大的層面進行改進外,如國家管理部門對相關教材的重視,中醫藥學類專家們的正確引導,普通中醫藥人對中醫藥文化的學習傳承與發展創新,還要求中醫藥學科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隨時關注有關現代醫學新的科研成果,關注和了解現代醫學先進的技術手段,關注中醫臨床案例,做到中西醫結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新知識及時融入中醫藥教學中去。例如,中藥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功效,現代臨床驗證其還具有抗腫瘤之功效,可以用于治療各種惡性腫瘤。教材中指出人參不能與萊菔子同用,實際上,很多醫生在臨床使用中發現:人參配萊菔子,看似一補一行,人參功效會被“破功”。實際上,萊菔子不但能行氣,防人參壅滯,還能增強人參補力。由此可見,中醫藥人如果都能不斷推陳出新,就能更快更好地實現教學內容的更新,使之更好地應用于臨床,提高中醫藥學教學實效,促進中醫藥學發展。
5.改進教學方法
第一,根據生源質量選擇教學法。鑒于農村醫學專業生源的特殊性,在“中醫藥學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分層教學法,做到因材施教。在開學分班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歷、年齡、中醫藥基礎,將學生分成兩個班,即兩個層次。中醫藥基礎扎實,學習自覺性強的為A層;中醫藥基礎薄弱,學習自覺性差的為B層。對學生分層后,教師還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對教學效果評價進行分層。采用分層教學法,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目的性,對培養農村基層衛生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將A層次學生培養成為致力于中醫藥研究和應用的基層衛生人才,將B層次學生培養成為以西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人才。第二,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認識中草藥”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直觀教學法,除了利用實物標本進行教學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強大的貯存功能,收集三維立體生藥圖片,利用多媒體成像系統將藥材的形狀和特征呈現在電腦屏幕上,讓學生一目了然。在“中藥方劑”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PBL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操作是:在上課之前,教師可給學生提供一個相應的案例,布置思考題,引導學生自學。上課時,教師以此導入常用的方劑,一一進行講解。在“常見病、多發病”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教學法,讓學生分別扮演醫生和患者參與到診治活動過程中。這種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6.加強中醫藥學基礎課程資源建設
針對農村醫學專業部分學生生活壓力較大、學習時間不足的現狀,教師要加強中醫藥學基礎課程資源建設,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例如,可利用“超星學習通”等遠程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中藥諺語資源庫、中藥民間故事資源庫、名醫傳記資源庫、中藥圖片資源庫、微課資源庫、案例資源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此外,教師要營造良好的中醫藥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如采用任務驅動法、案例驅動法,促使學生將資源庫內容應用于“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的課前預習、課中研學、課后延學等學習過程中,實現時間和空間、線上和線下教學的突破。
7.提升教師實踐教學水平
基于中醫藥學教學的特殊性,即理論教學必須緊密結合臨床,教師要在自身理論知識足夠全面的同時,有足夠的臨床實踐經驗。為此,教師要克服困難,定期到醫院或醫藥企業進行實踐。例如,可去醫院中醫臨床科室、醫院中藥房、各大藥店進行實踐,通過實踐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增強臨床實踐能力,提升實踐教學水平。這樣,才能將中醫藥學教學內容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中醫藥學基礎”是高職農村醫學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能課程,主要包括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中藥學與方劑學基礎、中醫常見病防治基礎等內容。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實用型合格人才,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鄭曼曼.中職衛校農村醫學專業《中醫藥學基礎》教學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16).
[2]薛松慧.農村醫學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30).
[3]蔡慧芳,蔡煒.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的管理與專業思考[J].中國農村衛生,2021(23).
[4]尚振中,金山祥,吉麗.農村醫學人才隊伍建設與發展路徑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47).
[5]盧小春,陳秋榮,周軒,等.PBL在中職農村醫學專業衛生保健教學中的應用[J].右江醫學,2020(11).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Fundament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igher Vocational Rural Medicine Major
Xie Meilan, Qiu Hongxin*
(School of Medical Nursing, Mi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skill course offered by rural medicin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escrip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etting up the basic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ural medical specialty from two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medical special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uneven source of students of rural medical specialty, the lack of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untimely updating of teaching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lemmd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rural medical students, and explor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basic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antly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cultivate practical medical and health talents and serve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undament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ural medicine major ; health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