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代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現實和理論邏輯

2022-10-31 04:45:39郭國祥王鈺涵
理論月刊 2022年6期
關鍵詞:文化

□郭國祥,王鈺涵

(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來到中國,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關乎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對它的論證意義無論從哪方面說都不為過。自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對這個問題的論證就一直存在。隨著歷史的發展,對它的闡述角度就更加新穎多樣。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進行了新的闡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為什么來到中國并能扎根中國大地,這又是我們闡述七一講話要解決的重大時代課題。本文力求從歷史、現實和理論三個維度對這幾個問題進行分析。

一、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的歷史邏輯

(一)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特別是民族救亡運動需要新的思想引領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中國封建社會保持了相當時間的穩定狀態,整個社會在巨大歷史慣性的作用下,封閉而緩慢地向前發展。直到鴉片戰爭爆發,西方用洋槍洋炮轟開中國的國門,封閉而穩定的生態遭到了破壞。中國從此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使“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但是,中西方之間的交流是以中國受剝削和壓迫為基礎的,并不是平等意義上的往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構成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同時,西方資產階級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它也將現代性的元素帶到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原本一元化的中國社會被混沌復雜的局面所取代。現狀是,封建勢力依然龐大,但新興的資本主義也正在萌發;舊的統治機器依舊支配社會的同時,也日益受到帝國主義的支配;中國人民不得不同時面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在這種局面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成了近代中國最根本和最迫切的歷史需要。

然而,受時代和階級局限性的制約,中國社會各階級既不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更不能提出徹底的革命綱領完成時代的考卷。反映農民階級平均主義理想的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只是“植根于傳統小農社會土壤之上的,具有巨大誘惑力而又永遠無法實現的社會烏托邦”。地主階級的“中體西用”明顯就是一個笑話,想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嫁接資本主義的近代文明,無異于馬頭和牛身的結合。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更是一個明顯的悖論,本是限制皇權的立憲主張卻希望光緒帝施行霹靂手段來實現,手段與目的背道而馳;更何況,立憲派根本就不敢與封建主義、與傳統進行徹底的決裂,托古改制,借孔子改革的名義實施新政,無異于換湯不換藥。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三民主義也有太多的局限性:民族主義缺乏鮮明的反帝內容,民權主義只是一種資產階級議會式的“精英民主”,民生主義則流于空想。所有舊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及其指導思想都不為當時社會所接受,最后以歷史教訓的面貌定格在偉大的民族復興史之中。舊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和革命運動失敗的關鍵原因在于,理論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而實踐也不能在現實中趨向思想。理論和實踐的雙重缺陷性既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因素,但根源于復雜時代背景下的階級局限性。

近代中國救亡運動的發展及其失敗說明沒有先進的階級及其政黨來領導,沒有先進的科學理論來指導,中國社會就不能前進,中國人民就難以解放。“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時代在呼喚和等待滿足它需要的新思想橫空出世,歷史在二十世紀初這個瞬間,好似偶然實則深刻必然地迎來了馬克思主義。

(二)近代中國思想啟蒙運動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的覺醒

何干之的《近代中國啟蒙運動》一書認為,鴉片戰爭后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運動等,都可視為中國的啟蒙運動。這些啟蒙運動都是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傳播西方的制度文明。當然這些啟蒙運動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逐步深入、逐步提高的一個過程。啟蒙的結果就是中國封建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到封建的官僚制度和社會管理體制,再到封建的綱常名教,一步步消解,人們的思想變得開放和寬容,對西方新東西從嘗試到逐步接受,到認為理所當然。中國文化盲目的自大心態和專制主義的因襲被打破,這為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進行了思想啟蒙。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出現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禮樂文化和統治秩序。這種文化和統治方式與中國的小農經濟非常匹配,也保持著中國的穩定發展。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是禮儀之邦一直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認識,這種文化心態使中國專制主義的制度基礎和綱常名教一直被保留。即使后來帝國主義侵略,也不曾改變中國人的心態。士大夫還在做著外來蠻夷被中國文化同化的美夢,他們沒有也不敢正視西方制度和文化,陶醉于所謂“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的自我安慰中。

兩次鴉片戰爭完全落敗,特別是甲午戰爭敗于“蕞爾小國”的日本,才真正讓中國士大夫感受到這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的再也不是歷史上的蠻夷之族,而是有著真正先進制度、先進文化的西方列強。“列強”兩字就很形象地體現了中國人對西方態度的變化。極端自大受到打擊后,一些人則滑到了原來的反面,對西方感到恐懼,覺得中國事事不如人,得用西方制度和文化來改造中國,崇洋媚外心態開始在一些國人心中潛滋暗長。甲午戰爭之后,嚴復作為啟蒙思想家翻譯了西方赫胥黎的《天演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化理論來分析中國面臨的危亡之勢,發出了“救亡”的時代強音。梁啟超有感于國人思想的頹唐提出了“少年中國說”,呼吁國人振作,以新民說來動員民眾挽救時局。但這些思想家的吶喊雖然是天籟之音,奈何整個封建集團顢頇無知,更出于維護自身的特權,拒絕任何真正意義上的變革。啟蒙也就只是局限于清醒的“先知先覺”,缺乏群眾基礎。孫中山在長期的中西文化交融中,清醒認識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和中國落后的原因,發出了三民主義的時代強音,并發動了辛亥革命,終于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辛亥革命后,中國移植了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然而這種在西方管用的東西,一到中國就變形走樣。民主成了少數流氓政客爭權奪利的工具,所謂的議員大都是“豬仔議員”,輕易就能被金錢和強權所收買。原因何在?關鍵就是中國人的思想沒有真正地解放,中國人還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識,改造國民性成了“先知先覺”的基本共識。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新文化運動時,歷次啟蒙運動在思想上的突破終于累積成質的飛躍,它所探討的問題不再局限于器物或制度層面,而是推進到最深刻的文化和心理層面。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兩大旗幟,提倡新思想、新文學、新道德,反對舊思想、舊文學、舊道德,把斗爭的鋒芒指向了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使得在中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儒家思想受到沉重的打擊,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變得更加開放和寬容,為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提供了更廣闊的思想空間。

(三)近代中國人“雙重超越”的情懷為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提供了深沉的思想動力

“雙重超越”就是既要超越中國傳統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也要超越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文化。中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在強勢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完全破產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文化也越來越暴露其固有的弊病和矛盾。對中國人民尤其是精英——知識分子而言,尋求超越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路徑,已經成為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

對于中國知識分子而言,“雙重超越”情懷從來都不是一種高遠的理想,一個抽象的口號,而是一種探索國家出路的自覺實踐。或許他們無法清晰地將自己的追求概括為“雙重超越”這樣高大上的范疇,但他們的實踐追求無疑都是趨近、暗合這一理想的。自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對西方洋槍洋炮由恐懼而生艷羨,開始模仿,“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使中國開始了對西方器物文明的追求。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鄭觀應寫了《盛世危言》,提出了同西方資本主義進行“商戰”、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等主張。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都是學習西方,當然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中國人也產生了很多困惑,很多不解,對西方文明的反思也越來越強烈。反思的直接感受,就是中西文化不同,兩者有不同的特點,西方文化未必適應中國,中國必須超越西方奠基在資本之上的文化。

中國知識分子這種獨特的“雙重超越”情懷到五四前夕更加強烈了,其愿景也更加清晰了。“一戰”的爆發以尖銳的形式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層次矛盾,也大大加深了人們對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戰充分說明西方文化的本質——充滿暴力,充滿掠奪。現代科技的發展沒有帶來人類的和平和發展,反而加劇了戰爭的慘烈和殘酷,這既徹底擊碎了啟蒙以來“現代性神話”的全部幻象,也極大地削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合理性、合法性。梁啟超在1919 年游歷歐洲之后,也發現了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病,寫下《歐游心影錄》一書,其中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全社會人心都陷入懷疑、沉悶、畏懼之中,好像失了羅針的海船迎著風遇著霧,不知前途怎生是好”,“科學愈昌,工廠愈多,社會遍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物價一日一日騰貴,生活一日一日困難”。

中國社會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反思,終于在西方民主人權的虛偽本質徹底暴露后達到了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結束以后,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的氛圍在全世界盛行。”特別是美國總統威爾遜關于“公理戰勝強權”的“十四點原則”的演說,更是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對中國未來、對新的國際秩序充滿了無限的希冀。“但是當列強企圖在巴黎和會上重建他們的殖民地政策時,中國人民由空虛的希望墜入深切的失望,于是愛國熱情就空前地、如火如荼地蔓延開來。”西方民主人權的虛偽、西方列強對中國利益的漠視不僅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也使得中國人的民族情緒轉向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對立面。因此,中國不僅要克服傳統中的頑疾,還要超越資本主義,這種“雙重超越”的理想就更加熾熱而且猛烈。

二、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的現實邏輯

(一)十月革命的勝利為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契機

中國在學習西方的道路上亦步亦趨,雖也有過一些成果,但這些成果因為各種原因都夭折了。這些成果要么觸犯了權貴階層的利益,得不到社會精英人物的支持;要么水土不服,不適應中國。太平天國后期曾經出現了一個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治國的方案——《資政新篇》,但這是一個早熟的智慧之花,對于農民無異于是一種天書,根本就不是農民所能理解的;孫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看起來很高大上,但一到中國現實實踐中就變形走樣,絲毫顯示不出一點制度的光輝。西方資本主義民主也日益暴露出虛偽的本質,中國這個學生曾經也很虔誠地想移植西方的制度文明和思想,但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先生總是打壓學生,學生總是感受到一種窩囊和無可奈何。中國人迷惘了,彷徨了,不知路在何方。就在中國思想界歧路彷徨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無疑給中國送來了福音和啟示,毛澤東就曾經說道:“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

首先,十月革命讓一種抽象的理想愿景變成了活生生的人間天堂,給默默忍受苦難的中國人民指明了一條光明的前途。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幸福安康,這樣的理想社會是古往今來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夢想竟然在俄國實現了,變成了活生生的社會現實,這給苦難深重的中國人帶來了太多的向往和希冀。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回憶中國知識分子五四時期的心路歷程時,寫道:“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其次,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國情,兩者都是具有濃厚封建傳統的專制國家,兩者都受到了資本主義新型文明的影響,并不同程度地進入了資本主義的全球市場體系,都是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和打壓的對象,資本主義開始有所發展但發展又極不充分。這種相似性,大大地強化了榜樣的吸引力,也為中國“第三種文明”的選擇提供了強大的事實根據。即便是羅家倫這些后來變成堅定反共分子的人也曾在十月革命爆發后說過“現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國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國式的革命”。他認為“在這些革命里民主會戰勝君主,平民會戰勝軍閥,勞動者會戰勝資本家”。再次,十月革命之后,列寧發表了兩次對華友好宣言,并愿意廢除不平等條約,愿意把沙俄霸占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蘇俄這些友好的對華政策,大大提升了中國知識分子對俄國革命、俄國革命領袖列寧和俄國新生政權的好感,進而加深了中國知識分子對十月革命道路和它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興趣。李大釗是中國宣傳十月革命的第一人,從1918年起,他先后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謳歌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確信“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革命屢次失敗后,也從十月革命中受到了啟發,認識到了群眾參與的重要性,認為革命必須喚醒民眾,必須動員民眾。

(二)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和工人運動的新發展為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堅實的階級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解放的思想武器。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喚醒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是動員受苦受難的底層人民造反的科學的理論工具。這種理論工具如果不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就只能是一種抽象的學理,就會喪失其存在的意義,從而也就沒有它改造社會的驚天偉力。列寧說得好:“社會主義者的學說不同工人斗爭相結合,就只是一種空想,一種善良的愿望。”只有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才能產生巨大的社會物質力量,才能真正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學說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晚,1898年上海廣學會出版的《泰西民法志》首次提到了馬克思及其學說,這本書的原作是英國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1899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根據英國資產階級社會學家本杰明·頡德的著作《社會進化》編譯了《大同學》,文中提到“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中國人在自己的論著中最早提到馬克思和社會主義的,首推梁啟超。他曾著文稱“麥喀士”(馬克思)是社會主義泰斗,社會主義是當時德國最占勢力的兩大思想之一。那個時候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人物孫中山、馬君武、朱執信等人也在多個場合談到馬克思及其學說。但是,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往往只限于只言片語,甚至是斷章取義。事實上,五四運動以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直未能形成氣候,其中的關鍵原因在于,彼時的馬克思主義只是資產階級借來同它的敵人作斗爭的一種理論工具,還沒有遇到它的物質力量和階級載體——工人階級。馬克思主義未能與中國工人階級相結合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還不夠強大。“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剛產生不久,發展有限,工人階級在數量上甚為微弱,他們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還不占主要位置。”二是歷史還未產生一種社會力量去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階級牽線搭橋。因此彼時的馬克思主義還只是“一種抽象的學理”和“一種善良的愿望”。

然而,到了五四時期,情況變得大不一樣。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出賣了中國,中國人憤怒了,最早是對時局非常敏感的學生舉行游行示威,也出現了“火燒趙家樓”的壯舉,但北洋政府抓了幾個學生,宣布了幾個禁令,一切就悄無聲息了。即使是大教授陳獨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到處呼吁保護學生,愛我國家,保我利權,應和者也是稀少。陳獨秀被關進了監獄,北洋政府還是要在賣國的和約上簽字。隨著全國工人的聲援和加入,隨著上海工人聲勢浩大的罷工的開始,北洋政府恐懼了,猶豫了,妥協了,學生被釋放,賣國賊被免除了職務,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了。中國的工人階級作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并表現出了偉大的力量。

具有初步共產主義信仰的先進知識分子,也看到了工人階級在這次運動中顯示出來的力量。他們也明白,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工人運動,只是盲目的運動,工人階級要么會分化,要么則在自發的經濟利益的追逐中模糊斗爭的方向,喪失斗爭的目標。這些知識分子為啟發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開始積極走近工人,與工人一起勞動,一起談心,與工人打成一片,利用各種機會向工人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們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勞動補習學校,創辦各種面向工人階級的宣傳冊子、刊物,并想方設法成立工人階級的組織,1920 年11月,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的第一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宣告成立。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的階級自覺受到了啟發,新的革命領導力量受到了鍛煉,最后催生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

三、近代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高度契合成為中國人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深層思想緣由

馬克思主義是西方的,但馬克思主義又是世界的,馬克思主義是世界優秀文化的集大成。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并沒有水土不服,并沒有和中國文化發生排斥效應,相反很快與中國文化相融通,并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是真正的普適價值,是真正的普適文明,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諸多的契合之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根據。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共同的理想愿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理想是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建立消除了勞動異化、每個人都能夠自由發展個性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終極理想是建立大同社會,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同”理想不僅是潛藏于所有中國人心中的美好愿景,而且還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為之奮斗的連續不斷的社會實踐。從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廣,到發動黃巾起義的“天公將軍”張角,再到制定《天朝田畝制度》的洪秀全,古代農民起義領袖都不約而同地選取“大同”理想中的某些內容,作為其政治綱領,以號召群眾推翻封建統治者。從康有為《大同書》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到孫中山對“天下為公”“平均地權”的追求和實踐,再到中國共產黨“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可以這樣說,“大同”理想是所有中國人在理想追求上的最大公約數。因此,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最高理想上的契合,無疑大大增加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吸引力。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擁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都擁有對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尊嚴的高度肯定。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為了人的本質的真正實現,為了人的徹底解放。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自由人的聯合體”是馬克思主義的真髓。五四時期,李大釗就注意到了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光輝,并能科學地解釋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的階段性和工具性,指出:階級斗爭并不是歷史的永恒現象,只適應于“人類歷史的前史一段”,“把從前階級競爭的世界洗得干干凈凈,洗出一個嶄新光明的互助的世界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的核心也是人,強調的是“仁愛”“仁政”“仁者愛人”。強調博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愛天下蒼生,要愛天下萬物,體現了一種崇高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強調推己及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馬克思主義所飽含的人道主義情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善”的追求不謀而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共同的致思傾向。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強調其思想不是學理,是工人階級解放的思想武器,強調階級斗爭、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強調無產階級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同樣,中國傳統文化也非常重視實踐,甚至可以說,“實踐智慧一直是中國哲學的主體和核心”。傳統儒家重視道德修養,強調修身為本,但道德修養重在踐履,道德也需外化,要“內圣外王”,推崇經世致用,崇尚建功立業。而民間的俠義文化則將中國文化反抗專制、反對暴政的思想推向深入。“路見不平一聲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濟困”“除暴安良”等匡扶正義、伸張正氣的俠義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并讓統治者恐懼而不敢放肆。可以說中國底層反對暴政的文化傳統和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是異曲同工。因此,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很快就能被底層民眾所歡呼、所接受。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共同的文化特質。世俗性、凝聚性、包容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優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質。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相比,最顯著的特質就是具有濃厚的世俗性。這里的“世俗性”與“超越性”相對立,指關注現實社會和個人,肯定世俗生活并服務于其實用追求。“天道遠,人道邇”,中國人最關注的是人間生死苦樂悲歡,是現實的生活享受和欲望。“天道”與其說是渺茫難測的神意,不如說是人間社會秩序及倫理規范的折射。馬克思主義雖然是西方文化,但馬克思主義卻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肯定世俗生活,認為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理想——共產主義社會也不是脫離現實的極樂世界和虛幻的烏托邦,不是高遠神秘的宗教,而是唯物史觀指導下對未來社會的科學暢想,這種社會的實現也不寄托于神秘的上帝、虛幻的良心和絕對觀念,而靠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靠工人階級的有組織的斗爭,這些都是根源于世俗基礎上的真理性認識。中華文明的另一重要特質就是有著很強的凝聚性。從中華文明的文化內容來看,“中國思想史上的民族精神的五方面特質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群體本位的整體主義思想,團結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懷,主要體現為大一統觀”。這種凝聚性使中華文明能夠生生不息,始終保持中國社會的團結統一。馬克思主義強調無產階級的解放只有在全人類的解放斗爭中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主張無產階級不分國家、種族的團結,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進行神圣的斗爭,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和中國文化的凝聚性有著驚人的相似。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中庸”,強調不偏不倚、不走極端,追求“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中華文明不論是對內部文明的多樣性發展還是對外來文明的傳播影響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包容性。吐故納新,中華文化就是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不斷交流、交融中產生的,也是在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開放性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世界優秀文化的集大成,它吸納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歐洲的科學社會主義,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形成的。為什么其他的主義在中國喧囂一陣就煙消云散,而馬克思主義卻能扎根中國大地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在于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在于兩者之間有著共同的文化特質。

(二)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優秀品質和獨特魅力是馬克思主義能夠扎根中國的根本原因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真理性相統一、人民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開放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學說,這是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并能扎根中國大地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真理性相統一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真理,它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從本質上“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不是僵化的抽象的教條,而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科學地觀察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規律的工具和方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強調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物質是處在相互聯系之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歷史不斷向前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些基本觀點為人類從根本上擺脫唯心史觀、神學論和神秘主義的束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進而科學地認識自然、人類社會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它的任務就是批判和否定資本主義制度,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思想武器,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特質。馬克思是天才少年,才華橫溢,大學畢業后不久,就來到了《萊茵報》擔任編輯工作,本可以過一種上流社會的悠閑生活,但馬克思為底層人民的苦難鳴不平,抨擊不合理的私有財產制度,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等文章中,馬克思對無恥地保護資本家私有財產而置廣大饑寒交迫的底層群眾于不顧的腐朽制度進行了辛辣的攻擊,得罪了整個統治集團,被驅逐出境。“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成就了偉大人生。”馬克思主義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在倫敦海格特公墓的馬克思墓碑上,鐫刻著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反復強調共產主義不是倫理社會主義,不是理性的烏托邦,不是一種說教,而是一種現實的政治運動。“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共產主義是干出來的,“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

馬克思主義是開放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學說。馬克思主義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封閉的僵化的理論,而是吸取了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結晶。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站得高,看得遠。在自然科學領域,19 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成為其理論的科學依據和直接來源。在社會科學領域,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地繼承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尤其是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學說,與時代一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是21 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它著力解答當代中國的三大時代課題: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的歷史。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

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優秀品質和獨特魅力,它一來到中國,就引起了進步知識分子的濃厚興趣,并迅速成為思想界的主流。本來,五四時期是中國思想界空前活躍時期,舊的儒家思想失去了其正統地位,西方新的思想不斷涌入,當時傳入中國的思想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既有西方資本主義的各種改良思想,也有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中國人是“隔著紗窗看曉霧”,這個主義、那個主義都有人去宣傳、去實踐,無怪乎時人慨嘆:“大抵最流行的莫過于講政治上經濟上這樣主義那樣的主義。”但這些思想主張往往只能漂浮在中國社會的表層,終究只是“書齋里的學問”,免不了“興也勃焉亡也忽焉”,喧囂過后,短短幾年就波平浪靜、了無痕跡了。“只有馬克思主義在風雨之中扎根于中國社會,掀開了新陳代謝的另一頁。”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8090成人午夜精品| 高清码无在线看|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777|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欧美日韩福利|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欧美|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日韩天堂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欧洲综合| 尤物国产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乱论视频|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草逼视频国产|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天天干伊人|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亚洲av综合网|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 色综合中文|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亚洲αv毛片|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日本欧美精品|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99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亚洲区一区|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欧洲av毛片| 精品人妻AV区|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成| 婷婷六月综合网|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区| 亚洲第一av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朝桐光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激情|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一级福利视频|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