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登 劉廣龍 |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
生活難以預測與控制,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困難與挫折。面對困難與挫折,為什么有的孩子能夠從容面對,有的孩子卻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呢?這背后涉及心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韌性。所謂心理韌性,亦稱心理彈性、心理復原能力,是孩子在遭遇挫折和失敗后能夠恢復到正常狀態的品質。它主要表現為三個“度”:一是挫折容忍度,容忍度高的孩子更能包容失敗與困難,面對挫折時心理的波動起伏更小;二是復位程度,復位程度高的孩子能從挫折情境回歸正常狀態,甚至愈挫愈勇,從困境中走出來后比之前更強大;三是回復速度,回復速度快的孩子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應對挫折,并迅速從困境中走出。
以彈簧的彈性進行類比,挫折容忍度類似彈簧的剛度,是彈簧在受到壓力后壓縮形變的程度;復位程度類似彈簧的韌度,是彈簧受到不同大小與時長的壓力后,能夠恢復到原來狀態的程度;回復速度類似彈簧的力度,是壓力撤銷后彈簧從壓縮狀態回復到原來狀態的速度。現實生活中,心理韌性強的孩子對挫折的容忍度大、復位程度高、回復速度快。心理韌性是成功預測孩子將來幸福感與職業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質。那么,我們該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呢?
增強身體強度與心理資本,提升挫折容忍度。挫折容忍度是反映孩子面對挫折時敏感程度的指標。容忍度高的孩子,對挫折的負面影響并不敏感,甚至將挫折視為一種主動磨礪;容忍度低的孩子,對挫折的負面影響非常敏感,在心理與行為上做出負面甚至極端的回應。挫折容忍度與孩子的身體強度密切相關,就像一顆大石頭,丟到水井里會水花四濺,而丟到大海里,只會激起一點小浪花。
首先,要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心理學最新研究的“具身認知”理論深入地闡釋了身心的關聯性。身體并非心理的容器或載體,它參與甚至決定了人類的心理過程。面部的笑容會使我們變得快樂,手握熱咖啡會覺得他人更為熱情,托著重物會覺得事物更重要,聞著芳香會使人心情更為愉悅。一個孩子如果身體素質不好,走路緩慢無力,站著無精打采,坐著含胸駝背,怎么可能擁有積極心態去應對挫折?僅僅進行“脖頸之上”的教育,培養一個“離身”的聰明腦袋是明顯不行的。成人應盡力保證孩子營養均衡、督促孩子加強體育鍛煉、增加孩子的運動時間,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身體有活力,心理才有動力;身體有韌性,心理才有韌性;身體能應對挫折,心理才能容忍挫折。
其次,要提升孩子的心理資本。如果孩子把學習當作生活的全部,將考試分數等同于成功程度,考試失敗就意味著人生失敗,那么孩子就很難從容面對挫折。成人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陪伴孩子多旅游、多讀書、愛體育、欣賞藝術、開闊視野。還應欣賞孩子發展的多元性,鼓勵他們探索世界,提升孩子的心理資本。
正確看待挫折,提升走出困境的復位程度。復位程度是反映孩子挫折恢復水平的指標。一些孩子受挫折影響大,從此一蹶不振;一些孩子受挫折影響小,走出困境后依然故我;一些孩子愈挫愈勇,走出困境后更為優秀。挫折對孩子的影響,不全在于挫折的類型與大小,更多在于孩子看待挫折的態度。要提升孩子走出困境的復位程度,就要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挫折。
首先,主動迎接挑戰。挫折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會阻礙孩子成長,但至少有三種積極應對挫折的途徑。一是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的“升華”。將壓力變為動力,化悲憤為力量。古希臘笛莫斯安思先天口吃,他將石子含在口中練習發聲,最終成為著名演說家。二是“曲線救國”。遇到挫折并不必然要“一條路走到黑”“不撞南墻不回頭”,繞道找到實現目標的其他辦法也不失為一種好對策。三是“代償行為”。在不可能實現當前目標的情況下,尋找替代的補償目標亦是不錯的選擇。積極的代償并非逃避,而是繞過挫折獲取成功的重要途徑。盡管“失之東隅”,仍可“收之桑榆”。
其次,換個視角看待挫折。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總有障礙一時難以逾越。“卡”在挫折中不再成長顯然是行不通的。成人要引導孩子對挫折進行積極、樂觀的“歸因”。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提出,面對挫折長期做出內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歸因會使孩子“習得性無助”。成人要耐心地幫助孩子分析,正確地對挫折進行歸因。鼓勵孩子將挫折視為歷練、成長或通往成功的必要考驗。在選擇學習任務時,成人要注意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孩子選擇有一定挑戰性的、“跳一跳,夠得著”的任務,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挫折。
最后,針對難以改變的挫折,接納現實與當下的自己。有些挫折,譬如沒有考上心儀的學校,一旦發生就永不可逆。針對這類挫折,孩子們唯有接納。一方面,成人要引導孩子學會辯證地看待自己的成長環境,生活總是有苦有甜,有順境也有逆境。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鍛煉其心志、筋骨與體膚,而后才能“曾益其所不能”。無論當下的挫折多么痛苦,都絕不代表整個人生就此“結束”。另一方面,成人要讓孩子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孩子們的性格千差萬別,發展各有千秋,在追求優秀的同時,成人要鼓勵孩子接受現實,接納自己的短處甚至缺陷,慢慢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學會情緒調節,提升走出挫折的回復速度。回復速度是反映孩子從挫折中恢復快慢的指標。挫折發生時,一些孩子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迅速從挫折情境中脫離出來。另一些孩子找不到好方法,像封口玻璃瓶里的蒼蠅一樣憑本能亂飛亂撞,“卡”在挫折情境中很長時間難以逃離。回復速度與孩子應對挫折的方法高度相關,如果選擇了好方法,回復速度就會提升。由于挫折與情緒體驗密切關聯,因此情緒調節成了決定回復速度最核心的方法。
研究發現,負責情緒的杏仁核、丘腦與大腦邊緣系統在青春期時發展成熟,即人們在青春期便擁有了非常豐富的情緒體驗。但人們管理情緒的大腦前額葉要在25歲左右時才會成熟,即成年后才能較好地掌控自身的情緒。當挫折發生時,孩子的情緒往往像“暴風驟雨”般波動起伏,進而影響孩子的應對行為及從挫折情境中回復的速度。
孩子調控情緒的方法很多。一是適度宣泄,可通過運動、與成人溝通、轉換升華等途徑將情緒宣泄出來;二是改變認知,如果挫折已經改變不了,就改變對待挫折的認知;三是心理暗示,不做沉淪于挫折的“祥林嫂”,應經常主動地暗示自己很棒,從而充滿正能量;四是注意力轉移,將關注焦點從挫折改為正向情境;五是樹立理想,放大格局,站更高、看更遠,將當前的挫折視為成長過程中的考驗;六是尋求專業幫助,如果自身力量已經無法應對挫折,尋找專業人士進行心理咨詢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