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梅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共產黨宣言》中談道:“過去的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共同富裕被譽為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源頭,開啟了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在我國對共同富裕的探索過程中,共同富裕從理論、實踐和道義上具有可實現性。
從《共產黨宣言》到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共產黨宣言》對未來社會的描述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這是不可避免的道路選擇。同時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處理好生產力和分配的關系,不斷提高生產力,同時處理好分配關系。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離開生產力,共同富裕就是紙上談兵。《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 年手稿)》中明確提出“生產將以所有人富裕為目的”,闡明了生產的目的即為共同富裕。《資本論》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最終必然走向滅亡的規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方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實現共同富裕的不可能,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實現共產主義和人類的共同富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毛澤東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同時也為共同富裕在我國的生動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毛澤東認為階級的產生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而階級的消亡也要依靠生產力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是消滅階級,發展生產力。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共同富裕戰略,把共同富裕上升為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通過發展和解放生產力來實現共同富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了深厚理論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又賦予共同富裕以嶄新的時代內涵,使全體人民都能共享發展成果。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產力發展,社會進入普遍富裕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歷代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發展生產力,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為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目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是共同富裕得以實現的首要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把脫貧攻堅工作擺在了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我國在脫貧工作上展現了巨大的決心和勇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和扶貧干部的努力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脫貧攻堅斗爭中,堅持全國上下一盤棋,充分發揮中國制度的巨大優勢,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國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長期堅持的共同富裕戰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既為共同富裕戰略的正確性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也為共同富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方向。
消除絕對貧困任務的順利完成,意味著我國“三農”問題的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離不開農民的富裕,離不開鄉村的振興。為了實現鄉村振興,黨中央作了重要的戰略部署,2017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分階段地一步一步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取得進展,由農村農業基本現代化到鄉村的全面振興過渡。在戰略部署的基礎上,我國又推出相關的指導意見,積極促進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落地生根。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新發展階段對于共同富裕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共同富裕不可能同步、同時實現,在共同富裕的實踐上應進一步探索。為了探索共同富裕的有效化路徑,202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將浙江作為共同富裕的實驗點,通過一系列的舉措重點建設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有利于提供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共同富裕道路,進一步豐富共同富裕的實踐內涵。
“名非天造,必從其實”。任何一種思想,如果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最終都會被人民所摒棄,被歷史拋棄。共同富裕不僅是我國社會的發展目標,也與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因其真實可信而獲得強大的道義支持。
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推動共同富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實現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進一步豐富了共同富裕的內涵,擴大了共同富裕的外延,把共同富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共同富裕作為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指明了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
共同富裕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共同富裕不是“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共同富裕也不是“殺富濟貧”,它是覆蓋全國14 億多人口的富裕,人民基礎廣泛,符合歷史發展規律,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共同富裕的實現要堅持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堅定不移使全體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民的夙愿,中國人的血液里流淌著強烈的大局和整體觀念。早在先秦時期,農家提出“并耕而食”,道家向往“小國寡民”,儒家認為“天下大同”,墨家贊同“兼愛天下”,法家表示“富國強兵”,這些思想都蘊含著共同富裕的根基,影響了我國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理念,表達了幾千年來我國廣大民眾利益的根本訴求,彰顯了我國共同富裕思想深厚的歷史底蘊。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細化步驟,明確目標。在推進共同富裕步驟上堅持實干、落實,踏踏實實推動共同富裕朝著既定目標而前進。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把握發展脈絡。共同富裕是順利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也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共同富裕已經在我國逐步推進,并實實在在地體現在現實奮斗中,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這些都為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奠定了基礎和開辟了道路。只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勠力同心,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就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