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靜
(中共景德鎮市委黨校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過去,為了應對農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我國在農產品生產方面主要追求高產量,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各種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包括水土資源低效利用、化肥農藥過度投入、畜禽糞污大量排放等。這種農業生產模式嚴重損害了我國長遠發展利益,制約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腳步。基于該問題,2017 年,我國創新性地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并依據該理念著重推進我國農業向綠色現代化方向發展。農業綠色發展理論的提出,實際上是我國農業發展觀積極順應時代趨勢的體現,該理論與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深契合,同時也與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產生共鳴。一方面,鄉村振興具體策略的實施需要以綠色發展為引導;另一方面,農業綠色發展也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筆者結合《助綠鄉村振興:農業綠色發展理論、政策和評價》一書,探討農業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并結合時下農業綠色發展現狀,思考進一步加強農業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聯系的對策。
由魏琦、金書秦和張斌等聯合編著、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助綠鄉村振興:農業綠色發展理論、政策和評價》一書,是一部系統研究農業綠色發展理論以及實踐路徑的專著,全書共八個章節。第一章為總論部分,主要對農業綠色發展的哲學基礎以及基本理論內容進行梳理,同時對本書主要內容進行歸納。第二章中,作者對農業綠色發展概念和實現形式的演進過程進行分析,指出農業綠色發展內涵在現代所產生的延伸。第三、四章將研究視野聚焦于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演進方向,在總結發達國家相關政策演進經驗以及啟示的基礎上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政策展開階段分析。第五章為綠色發展相關研究綜述。第六章中,作者指出中國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的選擇思路,并基本構建出評價模型。第七章則是對全國農業綠色發展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綠色發展進行簡要評估與比較。最后的第八章中,作者總結了二十三個省份的農業綠色發展優劣勢,并指出其提升方向。整體上看,該書不僅理論闡述清晰、數據引用詳實,同時章節設計系統性較強,所設計的數據模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進一步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鑒。
書中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業轉型發展已是必然,而與此同時,我國也逐漸意識到鄉村振興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面對這種矛盾,鄉村振興的開展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在繼續履行好保供給、促增收兩大職能的同時還需進一步凸顯農業生態保護功能,也就是兼顧“搞糧”“搞錢”與“搞綠”。以上便是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的誕生背景。結合書中觀點并充分聯系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實踐,筆者就農業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分析如下。
一方面,農業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作者在書中指出,農業綠色發展是一場深刻變革,突出特征之一在于生產方式的變革。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農村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許多都與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有關,而當下面對鄉村振興需求,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與應用無疑是促進鄉村視域下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動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首先,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以及低碳農業等生態友好型農業的誕生與推廣,有效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在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國鄉村產業振興逐步走向綠色化發展道路,在追求農業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生態環境效益,并由此誕生了一批新型農業類型,為鄉村發展提供了來自“自然資本”的新財富。以生態農業類型下的觀光農業為例,觀光農業指的是將生態旅游產業與農業進行耦合的新型農業,生產者通過建設農業觀光等方式,將原本農業生產以及資源轉化為生態旅游資源,從而迎合當下火熱的生態旅游市場,同時也為鄉村農業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道路,據統計,目前我國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觀光園已超過3000 家。與生態農業類似,低碳農業同樣也是基于農業綠色發展理念而逐步形成的新型農業,該農業類型以互聯網智能農業為典型代表,如湖北云夢縣政府利用網絡技術快速實現智慧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利用各項傳感技術以及網絡監控技術進行更大規模的農作物種植管理,此外該地還打造了農產品網絡區域公用品牌“云上夢品”,允許當地農產品企業使用該品牌進行網絡農產品營銷,進一步促進了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立足于農業綠色發展的生態補償策略進一步推動了鄉村脫貧攻堅的步伐。2021 年1 月,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要鞏固和拓展扶貧、脫貧成果,要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政策舉措和工作體系逐步向鄉村振興方向平穩過渡”的意見,打響了鄉村脫貧攻堅戰,為進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而在脫貧攻堅戰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鄉村扶貧道路與鄉村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逐漸凸顯出來,部分鄉村地區惡劣的農業生態環境嚴重阻礙了扶貧工作的開展。基于此問題,我國創新性地提出“生態補償脫貧”指導方針并將其應用于精準扶貧總戰略之中。生態補償脫貧是基于“兩山”思想所實施的新型脫貧策略,該策略強調在考慮鄉村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滿足對脫貧致富的需求,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動力助推鄉村扶貧攻堅。就內蒙古、寧夏、西藏等民族地區的生態扶貧現狀來看,這種強調農業綠色發展的生態扶貧策略可有效促進鄉村地區的“造血式扶貧”,緩解部分鄉村地區因生態環境壓力所帶來的扶貧壓力,既保障鄉村地區人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同時也保障鄉村地區生態資源的存有率,為鄉村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提供有效動力。
另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引導。書中指出,鄉村振興是一項需要統籌兼顧的全局性工程,并不是單純地推動鄉村地區經濟崛起,更要推動其政治環境、文化生態以及基礎生活質量的全面發展,而農業綠色發展作為一種強調生產、生活與生態相互協調的農業發展模式,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以及鄉村地區更加美麗宜居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對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的推進彰顯了引導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
首先,保障鄉村振興過程中的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業方面的探索具有高投入、高消耗、資源透支、開發過度等特征,導致部分地區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相匹配,致使部分鄉村地區的資源環境、生態環境以及居住環境等受到一定影響,不利于農民群眾的實際利益的實現。而農業綠色發展無疑為鄉村振興尤其是農業方面的舉措提供了科學指導。其一,堅持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可以使鄉村農業產地環境更加清潔。農業作為鄉村地區的主要產業,其生產質量直接關乎鄉村環境質量。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得到快速發展,但部分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也亮起了“紅燈”,因此需要著重發展綠色農業,通過科技創新以及勞動者素質提升,提高鄉村地區土地產出率以及資源利用率,實現節約增收,讓稻田發揮出人工濕地的作用,讓菜園發揮出人工綠地的作用,讓果園發揮出人工園地的作用,使鄉村地區農業產地成為“生態之肺”。其二,堅持農業綠色發展理念能進一步增強鄉村地區綠色供給能力,提升鄉村振興質量。就當前來看,我國鄉村地區農產品供給以“大路貨”為主,在品牌建設、特色建設方面還有所不足,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為此,當前農業發展需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正如書中指出,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目標是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可有效促進農村農產品生產和供給更加優質、安全以及更具特色,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走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
其次,實現對鄉村地區原本生態特質的保護,保留鄉村文化樣貌。作者在書中通過對各省份農業綠色發展實踐進行評析后指出,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要求在于推動鄉村地區生產生活系統更加穩定,這為建設美麗鄉村、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態環境提供了指引。同時,在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的帶動下,鄉村地區原本的自然生態會得到進一步保護,其人文生態也會得到一定保護。既兼顧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人地平衡又兼顧農業發展與人文環境之間的人人平衡。部分鄉村的環境本身具備非常濃厚的文化特征和當地特色,如果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加以保護,則可能會使鄉村地區原本的環境文化遭到破壞。而在鄉村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理念下,鄉村各項事業發展尤其是農業發展方面都更加注重鄉村環境的改善以及原有環境特色的保存,在注重農業產業改革的同時也重視鄉村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保護,避免鄉村生態空間以及文化空間出現缺失。經典案例如貴州省黎平縣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始終堅持發展茶葉、香禾糯和食用菌種植等新興特色農業,同時對當地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和侗族特色文化遺存進行保護與發揚,保護當地鄉村文化生態,為觀光農業奠定良好基礎。
綜合上述對農業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分析可以發現,對于鄉村振興來說,農業綠色發展既是理念又是舉措,是鄉村振興過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規律、把握人地和諧關系的關鍵。結合書中內容,筆者認為要真正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融入鄉村振興之中,農村發展主體還需積極踐行以下內容:其一是實施綠色生產方式,即不僅要在農業種植、生產等環節中實現綠色生產,還需積極發展綠色的農業配套產業如農產品加工業、運輸服務業等,致力于提供少污染甚至無污染的清潔產品與服務,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益的統一;其二是加強水土資源保護,鄉村振興必須要以“三條紅線”為根本原則,切實保障鄉村區域水土資源的安全,在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同時加強對受污染土地和水源的生態修復,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強調鄉村產業振興與美麗鄉村的同向同行。總而言之,當下,我國各地政府以及鄉村一線建設者需要認識并挖掘農業綠色發展在實現鄉村振興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新價值,持續深化農業綠色發展在鄉村各項振興事務中的應用。未來隨著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推進,新型綠色農業業態將會持續增多,農業綠色發展制度也將日益健全,進而我國鄉村振興還會提升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