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的鄉村大地,田林民居交相輝映,千里沃野瓜果飄香。游山水、住民宿、看大戲、觀非遺、采果蔬、品特產、賞風情、探古幽,眾多特色創意項目讓人們流連忘返。體驗鄉村文化、感受鄉村生活,正在成為時尚活動。
立足本地優勢資源,賦予鄉村特色文化內涵,以農文旅互動融合模式,讓文化賦能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已是實現產業振興、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休閑農莊、觀光農園、農家樂等達到30 多萬家,年營業收入超過7000 億元;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 萬家,累計創建140 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50 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300 多個農業產業強鎮、3600 多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文化是靈魂。產業因為注入了文化才有底蘊有活力,而文化因為產業的裂變發展才能快速傳播。文化賦能鄉村特色產業,要依托鄉村資源稟賦,挖掘整合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現代創意設計,選準品牌定位,講好品牌故事,打造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要拓展產業鏈、價值鏈,促進三產融合,推動集群發展,提高質量效益。
關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當代縣域經濟》本期“專家智庫”欄目刊發四川省決咨委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后強專稿《把詩歌書寫在鄉村大地上》,著眼鄉村文化引領產業發展,作了以文鑄魂、以文提神、以文育人、以文興業的精辟論述,并提出鄉村產業要有詩性、詩意、詩風、詩韻、詩情、詩境、詩話、詩經的精彩觀點。“典型案例”欄目聚焦縣域打造鄉村優勢特色產業典型,以記者現場報道的方式,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四川省峨邊縣挖掘小涼山彝族文化和特色生態資源,培育“彝風彝韻”“彝枝獨秀”品牌,做強生態農業的生動實踐;馬邊縣依托優美山地自然環境,以茶產業為基礎,融合彝風彝俗文化,打造彝茶文化深度體驗的創新探索;沐川縣工農旅融合,健全魔芋產業鏈,擦亮魔芋金字招牌,實現綠色崛起的現實路徑。深度解讀了四川省資中縣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做大做強資中血橙、黑豬、鯰魚、精品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成功模式;形象展示了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典型經驗。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持久性工程,我們必須樹立文化為鄉村培根鑄魂理念,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培育特色品牌,推進鄉村空間再造、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