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田本相先生主編《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越超
(中國藝術研究院 北京 100029)
不同學者擁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和研究方式,這使他們采取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立場去探究事物的本質,眾多結論跨越時空的限度集合在某一時間點中互為補充,逐漸接近并呈現事物的本來面目。有關中國話劇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 年朱雙云的《新劇史》,20 世紀90 年代之后,中國話劇史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具體表現為大量史料翔實、研究方式創新的史學著作的出現。《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出版于1993 年,它基于19 世紀末到20 世紀40 年代的中國戲劇史史料,以“一部中國話劇史就是中國人接受外來戲劇以及戲劇思潮的影響,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中國話劇的歷史”為寫作思路,為讀者呈現了外在環境影響下,中國話劇藝術自我審視,以探索、創新的姿態不斷發展的歷史。
受國內外環境的影響,當傳統文學藝術受制于自身的創作規則與藝術規律,難以較好地呈現內憂外患的國家境況時,一種有別于本土文化風格的藝術形式傳入便會引起一定的轟動,戲劇藝術伴隨著西方人的傳教、經商和國內有志之士向外學習的行動而傳入中國。這一過程體現了民族文化對異質文化的吸收與同化,田本相先生認為,比起用“話劇在中國是什么時候誕生的”這類問題尋找新生事物誕生的確切時間,描述話劇移植到中國的過程更能使人認識到“話劇”作為一個外來事物融入中國文化環境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提供了一種接受的視角,其看待話劇在中國的誕生,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最早在中國演出的話劇。這些作品多在外國人經營的劇院上演,參與人員以外國人為主體。第二,最早由中國人演的話劇。異域文化涌入國門后,必然要尋找一種可以附著的事物用以維持其生命與力量,對西方人而言,戲劇藝術是傳播宗教教義、普及西方文化、拉近與當地人之間距離的有用之物。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教會學校在中國發展,校園的學生演劇影響了中國話劇誕生的進程。第三,最早由中國人演出并產生了較大影響的話劇。1907 年,春柳社在日本東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錄》等劇,這些演出接近話劇本體,有日本新派劇藝人的理論指導,在舞臺美術、劇本文學等方面也體現了一定的藝術性,所以春柳社正式揭開了早期中國話劇發展的帷幕。
中國早期話劇的誕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戲曲藝術在題材內容、表演形式等方面難以全面把握內憂外患的國情并刻畫出真實的社會狀態。雖然他們認識到這些問題并開展了相應的改良運動,但其措施多側重形式,未完全顧及戲曲的藝術特性,經過修改的戲固然成為“新”戲,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本戲曲的美感。西方戲劇的傳入讓人們逐漸認識到,還有另一種有別于傳統戲曲的藝術,與其苦苦改良自身卻少見成效,不如“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納百家之長以厚己”。其次,一些有志之士到東洋學習先進技藝的同時接觸到現代戲劇。1906 年,李叔同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了春柳社。他們從專業劇場租賃服裝道具,得到了藤澤淺二郎、松居松葉等人的指導,演出了《茶花女》《黑奴吁天錄》等作品。最后,一些留學生游歷歐美時獲得了現代戲劇的相關知識。張彭春從美國學成歸來,為中國早期話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他“直接將西方的戲劇理論和編導藝術介紹給南開新劇團,使南開一開始演出話劇,就采用了西洋話劇的一整套編演形式”,該劇團演出的作品在形式上接近西方的戲劇樣式,在內容上反映著現實人生。該劇團為中國話劇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和成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中國話劇的誕生與發展受到世界范圍內異域文化的影響,該過程離不開放送者的文化輸出、傳遞者的信息傳達和接受者的文化接受。西方文化對中國話劇的影響在進入文化自覺階段的五四時期后更為突出。“廣義上的五四運動,是指以1919 年5 月4 日為爆發點,前后勾連達七八年之久的一場社會改革與新思想、新文化運動”,在這場運動中,戲劇觀念從“改良”轉變為“變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劇本題材的寫實主義偏好深入至現實主義精神的實踐,具體表現為“易卜生熱”的出現。第二,話劇藝術家由家國破碎的現狀生發對未來境況的憂思,產生了對藝術、人生的哲學思考,具體表現為“一度西潮”中戲劇文學的現代性表現。第三,對中國劇場的形態,劇場中的觀演關系進行理論性思考,具體表現為宋春舫等人對小劇場相關內容的譯介和小劇場戲劇的演出。第四,嘗試創造一種用中國的材料演給中國人觀看,具有民族風格、民族氣質的戲劇。
易卜生的戲劇觀念對中國話劇藝術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的創作生涯一般被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多取材于北歐神話、謠曲、歷史傳奇,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中期作品大多直接反映社會現實和日常生活,具有現實主義色彩。晚期作品具有象征主義、神秘主義的色彩。他的中期作品為中國現代戲劇提供了學習的摹本,從1918 年《新青年》第4 卷第6 期的“易卜生專號”中刊載易卜生的戲劇作品,到1919 年以胡適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學習易卜生問題劇創作方式寫作的《終身大事》等劇本,這些作品大多以問題意識為寫作動機,體現了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問題,如性別歧視、婚姻問題、勞資關系等。社會問題劇只是易卜生作品的一部分,但對五四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而言,這是適合那個社會時期、有益于社會思想文化變革的作品,他們將其拿來并創造性轉化為現代戲劇精神體系重要的一部分。對易卜生作品的接受方式不僅影響了五四時期戲劇作品的美學風格,還影響了一定時期內國民對易卜生戲劇的接受情況。
易卜生中期的戲劇作品提供了一種現實主義戲劇創作方式,新浪漫主義戲劇為話劇藝術家提供了另一種美學觀念,即以熱烈的情感表達人生的體會。話劇藝術家田漢是以新浪漫主義方式進行戲劇創作的代表人物,《古潭的聲音》《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靈光》等作品不僅體現了田漢對人世的多種想象,還體現了人物躁動的內在世界。除新浪漫主義戲劇對中國話劇產生影響,其他西方文化對中國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如《靈光》與斯特林堡的《一出夢的戲劇》都使用人物在夢中的意識,《戰栗》中弒母的舉動受到了波德萊爾關于“性惡”觀念的影響。
除戲劇文學有顯著發展外,戲劇美學觀念也有長足進步。五四時期戲劇美學思想的發展影響著劇場觀念的革新,當19 世紀末世界劇壇中發生著轟轟烈烈的小劇場運動時,國人對戲劇的認識尚停留在炫目的舞臺布景、中西戲劇的差異、戲劇內容的作用等方面,隨著易卜生戲劇的譯介,國內戲劇界人士了解到易卜生與歐洲小劇場戲劇運動的聯系,將小劇場介紹到中國。1919 年,宋春舫的《小戲院的意義、由來及現狀》發出了倡導中國小劇院運動的第一聲呼喚,他以歷史的眼光審視了小劇院的概念、特點、生存模式、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與徐半梅、鄭振鐸、余上沅、歐陽予倩等人在理論上為中國話劇的建設勾畫了藍圖,不僅在文化、制度層面上與中國新文化運動相結合,還以一種較高的藝術姿態向那些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異化行為發出抗議之聲。
此外,易卜生作品的演出還為中國帶來了發展現代戲劇可供借鑒的樣式,話劇工作者思索如何將話劇這一舶來品創造性地轉化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從“要新劇還是留舊劇”的新舊劇論爭到余上沅等人倡導的國劇運動,話劇藝術家對前一階段的戲劇觀念進行了反思和補充,在比較的視野里倡導用西方戲劇的方法改良中國傳統的戲曲,反對照搬具有寫實主義性質的社會問題劇。現在看來,雖然國劇運動在理論上有一定的偏頗之處,最后也以失敗告終,但它從愛爾蘭民族戲劇運動中汲取經驗,為中國話劇民族化的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這是不可忽略的。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左翼文學潮流,中國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產生并發展了左翼戲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話劇藝術家告別了五四時期的浪漫圖景,以自我批判的態度和昂揚的戰斗精神,更加深入現實生活,形成了現實主義創作方式的劇作主流。這一時期的戲劇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出現了具有革命性的左翼戲劇運動。第二,出現了具有戰斗性的“國防戲劇”。第三,相較于五四時期,這一時期對戲劇種類和體裁的譯介更為深入系統;第四,中國話劇走向成熟,成熟的標志之一是出現了曹禺和他的經典之作。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革命局勢影響著話劇團體的誕生與活動。1929 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藝術劇社在上海成立。1930 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相繼成立。在隨后的運動中,戲劇工作者延續并深化了五四時期的社會問題劇觀念,不僅將易卜生式的批判現實主義與蘇俄式的革命現實主義結合,還從話劇中挖掘革命意義,一方面演出具有大眾意義的作品,另一方面將戲劇視作向大眾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隨著抗日局勢的日趨緊張,左翼劇聯為了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需要,1935 年自動解散,另行成立上海戲劇聯誼會,并籌組上海劇作者協會和全國劇作家協會。在嚴峻形勢下,中國話劇逐漸進入國防戲劇的階段,可以說,國防戲劇是抗日戰爭的歷史環境下民族矛盾急劇強化的表現,它的活動內容一方面受到國內戰爭局勢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世界性左翼戲劇思潮的影響,具有現實性和戰斗性的鮮明特征。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世界潮流、國內環境孕育了富有革命意義與戰斗力量的戲劇作品,戲劇理論在這一時期也有一定的發展,一方面譯介了更多的西方戲劇理論,另一方面對戲劇的內在本質和外在形態有了更為深入的探討:第一,將戲劇情境與人生狀態聯系起來,通過劇中的人物關系、戲劇動作來思考戲劇的本質;第二,以綜合藝術的視角對戲劇的本質進行探討;第三,將戲劇文學看作是文學的一種,從文學性的角度探討戲劇的本質。此外,這一時期的戲劇工作者對戲劇的類別也進行研究。他們系統譯介了大量西方戲劇史論的著作,介紹了悲、喜劇的理論,影響了這一時期中國悲劇、喜劇的創作。另外,他們還將戲劇與人生聯系起來,對戲劇與社會、與觀眾的關系進行系統歸納與分析,這些理論總結為話劇民族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作為一個“舶來品”,戲劇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有一個不斷實踐、探索的過程,這不僅體現在戲劇運動的勃興、戲劇團體的活躍、戲劇理論的建設上,還體現在是否出現了一個或一群能代表這個國家的藝術水平到達一定高度的藝術家身上。曹禺的戲劇作品是中國話劇成熟的標志。《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通過比較《趙閻王》《宋江》《紳董》等劇對《瓊斯皇》的借鑒,肯定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原野》對西方戲劇的接受成就。該作品將《瓊斯皇》表層的形式技巧內化入異域民情中,在審美原則的統一性和現代性的基礎上深化了對該劇意蘊的接受,以“無意”的接受態度創造出自己的劇作風格,豐富了本民族的戲劇文化。
戰爭影響了世界的格局,但未使中國的話劇工作者停下前進的步伐,他們在中國的各個地區,繼續譯介理論并開展戲劇活動。相較于前一歷史時期,戲劇演出的目的、對象、場所,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方式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在變化之中,戲劇工作者更加積極地實踐話劇民族化,主要成就體現在:第一,出現了對話劇民族化與現代化關系的討論現象;第二,以契訶夫、果戈理為代表的劇作家對中國的話劇文學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第三,中國話劇走向了日本、南洋、歐美等地,并對世界戲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抗日戰爭爆發后,解放區與大后方都對話劇民族化的問題進行了討論,觀點的爭鳴體現了話劇工作者將外來文化民族化的過程。受戰爭的影響,解放區的話劇在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才大規模地譯介和演出,這一時期演出了大量的中外劇目,一方面為劇作家提供了學習的樣本,另一方面開闊了觀眾的視野。雖然這些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但由于各劇團爭先上演名劇,演出中出現了忽視群眾生活、注重技藝脫離抗戰實際的現象,因而受到了觀眾的批評。一些文藝理論家認為,應當批評這種“演大戲”的現象,倡導一種具有民族形式的戲劇。對此,張庚先生提出“話劇民族化”的觀點,認為話劇要在形式上向中國的傳統戲曲學習,使其藝術意蘊和表現形態符合觀眾的審美需要和欣賞情趣。還有一些理論家對“話劇現代化”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見解,認為話劇作品中的“革命性”和“戰斗性”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解放區的討論內容在大后方同樣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些人參考西方戲劇的發展歷程認為,民族化的戲劇是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趣味的作品,它們可以真實地反映民族的生活狀態,描寫出民族風情、民族性格、民族情感。
西方戲劇不僅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普通觀眾、理論家、批評家心中激起漣漪,還對中國的劇作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契訶夫的作品帶給曹禺、夏衍、吳祖光等劇作家一種以小人物的命運反映時代激流的表現方式和一種詩意抒情的戲劇美學風格,果戈理的作品讓陳白塵、老舍、宋之的等人看到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劇作家應有的“諷刺摧毀丑惡的社會理想”。
中國話劇是“舶來品”,在經歷多年的實踐與建設后,它在扎根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外來優秀文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從1907 年春柳社在日本東京上演的《茶花女》《黑奴吁天錄》,到20世紀30 年代走進日本演出的《雷雨》《日出》,再到20 世紀50 年代在日本上演的《屈原》,中國話劇展示了不畏險阻、坎坷前行的精神風貌。此外,中國話劇還來到了南洋等地區進行演出,對海外僑胞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現實意義上,中國話劇的革命性、抗爭性、戰斗性激發了南洋同胞強烈的愛國之心。在藝術發展上,中國話劇的傳播促進了南洋話劇創作的繁榮,提高了南洋話劇創作的藝術水平。除此之外,中國話劇在歐美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話劇作品“走出去”,向西方人顯示了中國話劇的發展水平和文化價值。
“比較”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它使人認識到西方戲劇的優良傳統、鄰國現代戲劇的發展歷程,呈現了中國話劇在初創、發展中的重要經歷。田本相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在比較的視野下對中國現代戲劇的歷史進行研究,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角度將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軌跡與世界戲劇發展脈絡相聯系,以唯物辯證法的方式客觀書寫中國話劇的歷史。書中多處體現中國話劇與外國戲劇的聯系,多處顯現中國話劇工作者在話劇民族化過程中的實踐,中西戲劇藝術的聯系與對比描繪了中國話劇在20 世紀50 年代之前的圖景,并使這部史學著作成為“一部在影響與接受意義上的自我選擇自我創造的歷史”。
①田本相主編:《新時期戲劇“二度西潮”論集》,廣西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5 頁。
②夏家善:《張伯苓、張彭春兄弟與南開話劇》,《話劇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張彭春》,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 年版,第328 頁。轉引自宋寶珍:《中國話劇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年版,第54 頁。
③宋寶珍:《邁入現代的門檻:五四新劇》,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 年版,第5 頁。
④田本相主編:《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年版,第572 頁。
⑤張健:《中國現代戲劇研究:走向新世紀——讀田本相主編〈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 年第2 期,第29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