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普洱學院 云南 普洱 665000)
地方高校的日常聲樂教學對于推動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有重要作用。民歌是產生于特定區域的特色音樂藝術,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民歌教學,不僅能引導學生學習專業音樂知識,還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音樂特色與風土人情。普洱地區傣族民間歌舞《宣撫司禮儀樂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的《打歌》《大幫腔》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的藝術價值較高,將其與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強化學生對普洱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普洱市是云南省地級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下轄1 個區和9 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普洱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這里生活著26 個民族,其中,世代定居于此的少數民族有14 個,按人口數量排列,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是普洱市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因而,他們被列為普洱市五大主體民族。普洱是普洱茶的故鄉,也是民歌的海洋,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普洱各族人民自古以來就能歌善舞,在普洱,隨處都能聽見動聽、優美的民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讓人流連忘返。筆者以下就對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
1.普洱民歌分類。若根據歷史時期對普洱民歌進行劃分,主要有古歌與新民歌;若根據民歌結構對普洱民歌進行劃分,主要有排曲和小調以及山歌;若根據演唱內容、場合、形式來劃分,主要有敘事歌、習俗歌、情歌、山歌,還有兒歌、猜曲、茶歌和酒歌。
2.表現手法。普洱民歌的表現手法十分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普洱民歌采用大量的對比、聯想和比興,不僅寓意生動,而且情真意切,尤其是情歌,更是托物言志,采用貼切的語言進行比喻,十分形象生動。
3.語言特色。普洱民歌的歌詞語言既不粉飾、也不雕琢,具有言簡意賅、樸素自然的特點,普洱民歌中有大量生活常用語,雖然言辭淺顯、平白,但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純樸自然的美感。
4.音樂特色。普洱民歌的民族韻味十分濃厚,能有效地將民族藝術風格彰顯出來。普洱民歌具有結構多樣的特點,其曲調不僅通俗易唱,而且節奏強烈鮮明,旋律自由奔放,演唱形式靈活多變。曲調不同的歌曲,演唱風格也不同,常見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和對唱,也有齊唱和重唱、合唱。敘事歌和習俗歌的音樂結構是反復變化的分節歌,具有舒展而又流暢的特點,山歌和小調音樂具有強烈奔放的特點,不僅旋律音程跳動較大,而且節奏跌宕起伏,對比十分強烈。而情歌和敘事歌具有優美舒緩和情真意切的特點,在扣人心弦的演唱過程中,自然流露出純樸的情感,令人回味無窮。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對綜合性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有大量需求,而改革教育體制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審美素養成為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只有學會審美,才能更好地發現生活美,彰顯藝術教育的魅力。地方高校作為培養綜合人才的基地,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既要引導學生學習經典音樂,掌握世界名曲的彈奏,又要引導學生了解普洱民歌的藝術特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普洱民歌作為普洱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不僅有濃厚的音樂藝術特色,而且有豐富的語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將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之中,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促進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培育。
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之間互聯互通,具有較強的交叉性,從審美視角研究音樂,以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全面型人才為目的,使音樂審美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可以在音樂教育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普洱民歌不僅彰顯了特有的藝術魅力,而且體現了普洱勞動人民通過民歌來歌頌和贊美生活的生活方式,體現了普洱勞動人民內心的愉悅和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普洱民歌記錄了普洱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成長歷程,記錄了普洱這一以茶文化為特色的區域的社會思想與文化,普洱人民把勞動意象轉換成音樂符號,創作的民歌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把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聲樂教學,可以豐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內涵。
為推動普洱民歌傳承與發展,需要通過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不斷豐富普洱民歌的演唱與創作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并在學習中形成新的演唱與創作方式,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深入開發和創新,使燦爛的傳統民歌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保持普洱民歌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普洱民歌是普洱勞動人民在大自然中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在地方高校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首先要確保普洱民歌的特色和優勢得到展現,確保其藝術性與民族性得到保持。所以,本課題在收集和整理普洱民歌時,始終以藝術原創性為前提,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記錄和整理,再根據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實施專業化的聲樂教學處理,從而為引入課堂作好鋪墊。
例如,筆者在收集普洱民歌時,發現很多民歌音樂作品屬于單聲音樂,因此,要確保其音域在8到9 度之間,而調式與旋律則完全保留普洱民歌自身的樣式,通過采取多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將原汁原味的普洱民歌盡可能地保留下來。筆者在進行普洱民歌教學時,始終注意保持普洱民歌歌詞與旋律的完整性,沒有對其進行隨意創編,為促進普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將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能有效拓展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從而契合大學生日益多元的審美需求。在傳唱普洱民歌的過程中,演唱方法的作用十分明顯,所以,在本課題的演唱實踐中,筆者采取多元化唱法與跨界唱法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促進普洱民歌傳唱的目的,使普洱民歌的固定唱法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于這一方法的核心是多元并存,因此,它既能滿足學生的情緒表達需求,又能滿足學生多層次的審美需求,為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拓寬了思路。在本課題的研究中,筆者對所收集的普洱民歌進行了多樣化的加工與改造,使新時期的普洱民歌的藝術表現更加完善,并采取多元演唱的方式,契合新時代大學生審美需求,促進學生藝術創造能力的提升。比如,對情歌《情郎調》,筆者在改編過程中既保留了其含蓄和委婉的特點,也保留了其纏綿與抒情的特點,《情郎調》的歌詞如下:
男:
隔河飄來桂花香,花香誘人人想花,
妹是桂花香十里,郎想與妹成一家。
女:
露水澆花水靈靈,扒開露水進花林,
只要郎心合妹意,手拉手來笑臉迎。
在對其進行藝術改造時,筆者采用了跨界唱法,在男女對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加工,深加工不僅彰顯了民歌的原始魅力,而且融入了最新流行的唱法,同時,把這首民歌剪輯成抖音小視頻,以情郎調為主題,要求學生組隊傳唱,每個組演唱的曲風不同,所表現的藝術特色也發生了變化。
在本課題研究中,為強化學生的藝術認知,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并塑造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大學生良好音樂素養的養成,筆者大力開展社會藝術實踐活動,課題組成員時常帶領學生在田間地頭進行民歌采集,并向普洱當地的勞動人民學習普洱民歌,親自感受普洱茶鄉的民歌風采,由于學生有親身經歷,他們的自信心便得到了強化,同時,筆者組織聲樂專業的學生深入普洱各地進行實習、采風,并參加普洱舉辦的各種民歌賽事,讓學生深入理解普洱民歌的獨特魅力,使普洱民歌的演唱效果與表現力得到了提高。
在方言咬字方面,普洱民歌的方言與云南其他地方的方言有較大差異,這是因為,很多民歌采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由于學生對普洱民歌的方言理解不到位,所以,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筆者邀請當地的普洱民歌傳承人親自為學生示范。同時,課題組成員還親自研究了云南大學出版社普洱民歌研究與賞析編委會出版的《普洱民歌研究與賞析》,著重對佤族《來立代體揚體任》《對山歌》,哈尼族《節朱玉節》《阿迷車》,傣族《尤利金旺》,拉祜族《打獵歌》《蔓梨花開》,彝族《大幫腔》《打歌》等優秀的普洱民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研究,尤其是《來立代體揚體任》,由于普洱地處邊陲,佤族又是當地少數民族之一,該原生態民歌不僅采用了歡快的旋律,而且情緒熱情奔放,在學習其演唱技巧時,筆者要求學生分析其調式調性、音樂結構,由于《來立代體揚體任》屬于多樂句并列聯合而成的非方整型單一樂段,在演唱時應有選擇性地進行反復演唱與表演,同時,結合歌詞結構,采取起承轉合的曲式架構原則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學生在演唱時就能更好地根據佤族的特點理解山歌調的元素內涵,進而將其原汁原味地演唱出來。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這一做法既能強化大學生對民歌藝術的認知,又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尤其能使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培育,并啟發學生的學習創造性,在更新教學內容的同時,促進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因此,要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加強對普洱民歌的學習和傳唱,以更加專業的聲樂技巧將普洱民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