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君
(安康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安康 725000)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高校學生接收到的音樂文化信息十分多樣,其中,中國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兩種音樂,關注古典音樂、對傳統音樂文化感興趣的學生比較少。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下,中國流行音樂和歐洲音樂都獲得了廣泛傳播,而我國傳統音樂雖然有著深厚的內涵,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但國際地位相對比較低。在高校音樂教材中,歐洲音樂文化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不夠了解,傳統音樂文化在學生群體當中的認知度相對比較低。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受京劇等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對“字正腔圓”較為關注。在對音樂作品進行評判的時候,人們也會將此作為重要依據,這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環境比較特殊,傳播和表演形式都比較單一,為了兼顧大多數觀眾的需求,使他們能夠清晰地聽懂和理解歌詞,表演者需要達到“字正”的標準,做到咬字清晰、發音純正,這樣才能使音樂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喜愛。另一方面,除了要達到“字正”的效果之外,傳統音樂還要兼顧藝術性,通過“腔圓”的形式滿足觀眾更高層次的欣賞需求,同時,也使其與詩歌朗誦有所不同。因此,在傳統音樂表演過程中,優秀的表演者需要做到吐字清晰,同時也要使咬字圓潤如珠,確保整個曲調的順暢性和流暢性,這樣才能將作品的內涵表現出來,將其中蘊含的情緒表現出來,使整個表演過程更為完美和圓滿。
與西方傳統音樂相比,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最大的特色體現在音色上,對音色的個性化發展比較關注。具體來說,西方尤其是歐洲傳統音樂關注的是使不同音色保持有機結合,通過彼此的完美融合來展現藝術特色。而我國傳統音樂則對表演者的音色沒有過多要求,同時,對于不同音色的融合也不關注,關注的是音色的個性化特征,鼓勵表演者通過多種形式來表現音色,使音色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此實現情感表達的目標,與欣賞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與此同時,與歐洲音樂相比,我國傳統音樂所表達和蘊含的情感更為細膩和溫柔,展現出簡潔而含蓄的東方美學特征。
“潤腔”是聲樂術語,指的是在音樂作品演奏過程中附著在旋律、時值和音高上的隨著旋律不斷發生變化的“小音符”,它們在作品演奏過程中起到輔助性作用。雖然只是輔助,但“潤腔”會對作品的可欣賞性產生重要影響,可以從細微處將作品的特色展現出來。無論在作品風格的塑造方面,作品內容的表達方面,還是在作品情感的呈現方面,“潤腔”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潤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作品的成敗。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對“潤腔”的創新比較關注,善于從細微處著手打動欣賞者的內心。表演者也會通過“潤腔”的多種變化在作品中營造豐富的意境,塑造豐滿的音樂形象,同時,使傳統音樂作品和音樂文化達到深入人心的藝術效果。
在現代社會,文化在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文化經典具有較強的經典性和可回味性,它們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滌蕩,在社會文化生活當中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關注,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將目光放在了傳統音樂文化上,希望這些文化能夠回歸現代生活。從整體來說,傳統音樂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縮小,但是,這些音樂作品的受關注程度卻呈現出不斷升高的趨勢。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研究地區文化的重要資料,甚至成為地域文化的象征,開始走進人們的社會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高校聲樂課堂中融入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知識,構建音樂文化教學體系,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表現,這可以為音樂教育改革提供推動力,也可以為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
聲樂課程在高校學生群體當中的受歡迎程度一直以來都比較高。但是,大多數高校學生只對流行音樂感興趣,他們會主動了解流行音樂作品背后的音樂文化知識,而對傳統音樂及其文化的興趣相對比較低。而實際上,這兩種音樂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不同,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從藝術表達的角度來說,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在審美特征、發聲技巧和旋律方面都不相同。通過學習傳統音樂文化,高校學生可以對傳統音樂形成新的認識和了解,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解讀,并在對其進行深度研究的基礎上掌握更多音樂文化,促進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綜合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傳統音樂包含了很多專業的聲樂知識,將其融入聲樂課程當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翻閱高校聲樂教材可以發現,現代音樂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內容,在少數的古典音樂作品中,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的數量也多于中國傳統音樂作品,這使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學生群體當中的發展空間被擠壓。在發展實踐當中筆者發現,音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音樂作品的表演過程當中,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所產生的情感共鳴也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雖然西方古典音樂在世界范圍內有較高的流傳度,但它與我國傳統音樂在地域上和文化背景上有較大的差異。而傳統音樂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為音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與此同時,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可以使現有的學習內容更為豐富,使聲樂教學設計變得更為多元化,改變聲樂課堂上音樂風格單一、演奏樂器種類較少的現狀,使音樂教育資源更為豐富,緩解學生在音樂練習過程當中的疲勞感,并在這一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教學環節設計和教學流程設計等,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除了要掌握基礎的聲樂知識,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將其傳授給學生之外,還需要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知識,并尋找其與聲樂課堂學習內容之間的融合點。當前,很多教師對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水平都比較低,而專門從事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教師數量比較少,高校難以為所有學生配備相關的教師。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要幫助現有的聲樂教師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知識,引導他們主動學習,作為聲樂教師,在主動學習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要將其融入聲樂教學計劃當中,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料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當中,這些教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了解不同民族音樂的特征,在對這些作品的文化背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它們所具備的音樂風格和藝術特色總結出來,并在聲樂課堂中與學生進行探討。在這一基礎上,高校還可以鼓勵教師對當地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實地考察,對地區傳統音樂進行深入了解,在這一基礎上再將其融入聲樂課程,這樣可以起到更為顯著的作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編寫音樂校本課程,將地方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作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研究。
與專業課程不同,聲樂是抽象的藝術,教師要將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作為目標。教師要對過去常用的聲樂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多角度、多層次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感知,將抽象的藝術以直觀和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的基礎上,使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將音樂學習由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傳統音樂文化產生與發展的背景與現代社會有明顯差異,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教師可以基于現代化技術營造相應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當中實現由現代到古代的“穿越”,對傳統音樂作品當中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認知,進而對作品的內涵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收集與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介紹相關文化知識的時候使學生以視聽結合的形式對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形成深刻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就某部傳統音樂作品進行解讀,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從情感、內涵、歌詞、創作形式等多個角度對作品的特色進行分析,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價值形成新的認知和感受。
在藝術教學活動當中,情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因素。在聲樂課堂上,學生只有形成了情感體驗,才能對作品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并感受到作品的獨特魅力。基于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使學生在欣賞或者表演作品的過程中,跨越時空與創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傳統音樂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條件下產生的,不同地區的音樂無論是在歷史發展層面還是在文化風情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富有當地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作為教學內容,重視情感的挖掘,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抓住其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教師除了要播放傳統音樂作品供學生欣賞之外,還要將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地域特色展示給學生,并向他們普及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使他們在對作品形成基本認知的基礎上,實現全身心的融入,正確地把握作品所營造的情境。
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的勞動人民基于自身的生活創作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作品,為聲樂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教師要注重作品文化價值的挖掘,尤其是要關注其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幫助學生在提高藝術修養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品格,教師在進行聲樂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將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作為目標,把文化作為落腳點,而不是簡單地堆砌音樂作品。同時,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他們所了解的傳統音樂文化存在地域差異,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家鄉選擇相應的傳統音樂文化,比如湖北省的梁山調、江南地區和嶺南地區的采茶戲,以及安徽省的花鼓戲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教師可以將其引入聲樂課堂,并對相應的音樂文化知識進行講解,使更多的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傳統音樂文化,并主動繼承和弘揚這些優秀文化。比如,在學生學習美聲唱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江南地區和嶺南地區的采茶戲融入其中,鼓勵來自這些地域的學生談一談自己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并展示《秧麥》《挖筍》等傳統音樂作品,引導學生對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識進行深入挖掘。
總體來看,當前高校聲樂教學雖然融入了部分傳統音樂作品,但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夠,傳統音樂作品的應用比例也比較低。在新的發展環境下,呼喚傳統文化回歸的聲音越來越大,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應用是大勢所趨,高校聲樂教師要提高文化素養、創新教學方法,充分融合情感體驗,挖掘傳統音樂作品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