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立陽
群眾動員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革命根據地穩定政權,贏得民眾支持的重要方式。近些年來,學術界對中共在建國前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群眾動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動員方式有著較大差異。本文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例,具體探討中國共產黨進行地方化群眾動員的基本方式及其經驗教訓。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初創于1933年底,至1936 年春紅軍完全退出,共經歷了兩年多艱難革命過程。它以湖南的大庸、永順、龍山、桑植四縣為中心,涵蓋二十多個縣區。湘鄂川黔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便,文化及工商業很不發達。
盡管湘鄂川黔經濟文化落后,但是也有著諸多利于紅軍發展的條件。首先,具有極佳的戰略位置優勢,進能阻斷長江交通,直逼常德、岳陽、長沙等城市,退可在四川、貴州等地游擊。其次,賀龍在當地不僅“人熟地熟”且有著較高的個人威望。再者,國民黨勢力薄弱,正規部隊較少,當地武裝團防及土匪等之間互有矛盾,以核心四縣的國民黨黨組織為例,最優者為大庸縣,共有黨員176 人,其他三縣較之相當薄弱,桑植縣全縣黨員僅3 人,龍山縣至1931年9 月始有一黨務人員開展宣傳工作,黨員數量為0,永順縣黨部在1932 年仍未正式建立,全縣黨員也僅4 人。其中永順縣除卻黨組織發展薄弱外,行政力量亦是如此,至1931 年“省政府行政力量,至永已極薄弱,鞭長莫及,無可諱言。故每有省令,縣府亦奉行故事而已,絕不發生若何效力。……縣府威信,不及一保董甲長”。該縣團防勢力較大且數量眾多,“以團建鄉”之現象極為常見。這一系列因素交織在一起,為黨和紅軍在此地的生息發展和武裝割據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縱觀中國共產黨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兩年多的奮斗歷程,群眾動員一直屬于工作重心。在正式建立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之前,湘鄂西中央分局就將黨的任務規定“把組織群眾成為領導群眾斗爭的中心任務的一個”。在軍事委員會建立后,將“動員、組織、武裝廣大工農群眾”視為“擺在我們黨前面最基本的戰斗任務”。在黨組織高度重視的情況下,各級黨組織采用了多種方式以推動革命勢力的進一步發展。
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建立之初就要求地方同志“組織紅軍游擊隊和自衛隊,鏟除豪紳軍閥,保護身家”,僅下轄湖南地區就先后建立了11 個地方武裝,所轄湖北地區組建至少4 個地方武裝,所轄貴州地區先后建立了黔東縱隊、5 個獨立團、約10 個游擊隊以及若干區鄉游擊隊和自衛隊。
地方群眾武裝的建立離不開紅軍的幫忙,一方面紅軍中的黨組織對紅軍干部進行了思想教育,使其意識到建立游擊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紅軍派出了大量有軍事經驗的組織干部和積極分子前往各地建立游擊隊并在其中建立黨支部。除以貧雇農與積極分子為主體建立新武裝外,也利用并改造了地方“秘密社會”與舊式武裝。省委提出將“瓦解白軍、民團,爭取土匪下層群眾”視為“最中心工作之一”。
各地群眾武裝的建立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紅軍的斗爭,為紅軍人員數量的穩定與增長提供了一定保障,“使部隊得以補充壯大,提高質量,猶如獲得新的血液一樣”。在地方群眾的支持下,中國共產黨多次組織暴動,一方面打擊了地方土豪劣紳勢力,如酉陽地區的游擊大隊在幾個月內就將當地地主劣紳勢力幾乎全殲;另一方面也有力支援了針對國民黨軍隊的反“圍剿”行動,在部隊撤離根據地時,各地方武裝也多發動游擊戰爭,“盡量吸引周圍敵人,掩護地方組織工作”。
中共組織的武裝暴動雖然廣泛深入宣傳了革命主張,擴大革命影響,但是并不能予以長久實踐,因此這就需要建立地方黨組織、改造或建立地方政權與各種群眾團體。中共這一時期組織群眾建立的團體有共青團(少共團)、少年先鋒隊、雇農工會、貧農團、農民協會、婦女會、少年先鋒隊、反帝擁蘇大同盟等。
其他群眾團體有不同發展:工會和商會組織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主要在工人中宣傳黨的政策,保護工人權益,為適齡工人提供教育。貧農團集中在農村,主要宣傳黨的政策,斗爭地富農,團結中農。婦女會在鄉區縣各級都有設立,被安排在縣委會革命委員會或蘇維埃之下,除宣傳和實踐婦女解放思想外,還要積極動員婦女參與到蘇維埃政權建設、土地革命、勞動生產和紅軍“反圍剿”等活動中。
在建立政權之前,黨委與紅軍就對蘇維埃政權的性質做出了規定,指出建立的是“工、農、兵代表會議的蘇維埃政權”。湘鄂川黔革委會還編寫了《鄉蘇維?!?,對蘇維埃的基本知識、鄉蘇維埃的組織、工作等做出了明確的闡釋,為蘇維埃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保障。
在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中共對地方政權的建立采用了階段形式,首先是在“工農群眾斗爭已經發展到武裝的階段”建立革命軍事委員會,用以作為“革命斗爭的領導機關”,同時革委會也是“臨時的政權機關,負責籌備組織蘇維埃之責”并規定“從其成立日起,鄉革委至多不得過一個月,區革委不得過兩個月,縣革委不得過三個月”。但縣級革委會的存在時間往往遠超規定,以中心四縣為例,大庸縣和龍山縣革命軍事委員會存在時間為半年左右,其中大庸縣下轄13 個區蘇維埃、68 個鄉蘇維埃;桑植縣革命軍事委員會存在約1 年,下轄14 個區蘇維埃;永順縣因行政區域調整而取消革委會,但新成立的永保革命軍事委員會存在時間亦有5 個月,下轄9 個區蘇維埃、38(一說39)個鄉蘇維埃。這些下轄的鄉區蘇維埃政權并非全然按照上級規定的政權階段模式建立,某些地區并未經過革命軍事委員會這一步,而是直接在游擊隊的幫助下建立了蘇維埃。
各革命政權,尤其是區鄉蘇維埃政政權在建立之后,除了繼續堅持武裝斗爭外,還對政權建設投入了極大精力,頒布了各種文件法令以保障政權的穩固和改善農民生活。這對革命后備力量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之所以能夠獲得農民支持以至于取得全國政權,一個基礎與前提便是滿足農民的經濟利益訴求,尤其是土地需求。還在大革命時期,共產黨就已經在農民運動中劃分階級,打擊地主階級,滿足貧雇農的土地需求。
土地革命對中共在農村發展勢力有著根本性的作用,中央分局和省委都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前,中央分局為鄂川邊區各級黨政組織提出的政治斗爭綱領中就有6 條與土地革命直接相關。湘鄂川黔省委在成立后,將“分田”“分糧”列為其斗爭政治綱領的第一、二項,規定“沒收地主階級一切土地,由雇農、貧農、中農平均分配,永遠不納租課”“沒收地主糧食,分給沒有飯吃的窮人”。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各級政權在吸收老蘇區的經驗之上,先后頒布了各種有關土地沒收與分配的條例,如省一級的《沒收地主豪紳之糧食、財產之條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制定的分田工作大綱》、黔東特區《沒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條例》、沿河縣第五區《土地沒收和分配條例草案》等。盡管文件對土地的沒收與分配乃至黨政工作人員的工作方法都做出了要求,但仍有不少干部對土地革命缺乏認識,以至于在1935 年1月,省委再一次強調“徹底解決土地問題,是清肅農村封建與半封建勢力,鞏固與擴大新的蘇維埃區域,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爭的主要前提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之一”。
在對土地進行分配的過程中,中共還領導農民對地主的浮財進行了分配,一部分由紅軍和黨政組織扣留充當財政,一部分分配給農民,這對農民來說是更為直接的物質刺激,更容易調動其參與革命斗爭的積極性。沿河縣在沒收地主土地的同時也將其房屋、倉庫、農具、牲畜等分配給了貧雇農與中農。
在革命初始階段,相當一部分群眾對革命只有朦朧認識,甚至僅處于鄉土之誼而參與其中。因此,塑造提升民眾的階級意識就顯得至關重要。
1934 年2 月,湘鄂川黔省委提出“應通俗的解釋蘇維埃中央政府各種法令、訓令、宣言、蘇區建設和紅軍勝利,特別是黨的主張,來提高群眾對帝國主義和地主、資產階級國民黨的仇恨,加深群眾的階級教育”。具體的宣傳途徑包括開辦學校、俱樂部、培訓班,創作革命歌謠戲劇和口號等。學校與俱樂部的存在為中共培養了大量積極分子,既為動員群眾預備了基礎也為黨組織的進一發展提供了后備力量。革命歌謠與標語口號揭露舊社會的黑暗與地主豪紳、國民黨的腐朽統治,歌頌紅軍和革命領袖。透過調動群眾的情感使其“建立起革命內部的情感認同”,極大地保障了中共革命的勝利。
革命意識與階級意識的塑造對知識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來說,宣傳教育并不如參加革命實踐、分配革命成果產生的影響大。湘鄂川黔省委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在1934 年12 月作出了要求黨組織“學習新的領導方式”“徹底的解決群眾切身問題,使群眾得到實際利益”“必須吸引大多數群(眾)自己動手來干”的決定。民眾在共產黨的政治動員下建立了自覺的政治意識,階級意識與革命意識愈加強烈,對共產黨的支持度和蘇維埃政權的認同感日益提升。
群眾動員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湘鄂川黔開展革命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了群眾的革命覺悟,激發了參與革命斗爭的熱情,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堅強的后備力量。群眾動員的成功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留下了諸多經驗。
首先,群眾動員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湘鄂川黔省委指出:“城市與農村的革命斗爭,游擊戰爭與臨時革命政權勝利的保障,將依靠本黨的路線的正確;依靠于黨在每一街道、工廠、作坊,每一鄉村、市鎮,每一武裝部隊群眾中領導力量的加強;依靠于黨在生產中的堡壘(支部)去領導群眾,去實現黨政綱、主張、決定和黨所提出來的任務”。黨組織切實落實了這一點,無論是在軍事武裝力量中,還是非軍事群眾團體內,基本上都建立了黨支部,或者由黨員擔任領導人。
其次,群眾動員必須注重動員對象的廣泛性和動員手段與內容的多樣性。動員對象的廣泛性指的是縱向來說,社會各革命階層和中間階層都要進行動員。橫向來說,動員對象不做性別、職業、年齡、信仰區分。動員手段與內容的多樣性指的是動員群眾不僅僅依靠軍事力量,也要依賴經濟領域和思想領域的斗爭,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除其他蘇區的有益經驗和中央政策建議外,也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動員手段的選擇。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工農群眾的動員是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在紅軍、黨組織和革命政權的動員下,鄉村工農群眾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根據地的保衛和建設之中,既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和國民黨勢力,又在動員過程中鍛煉了自己,提升了自身的階級意識和革命素養,黨也在動員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對革命理論的認識與實踐有了更深層把握,進而推動了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為后來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