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虎虎
(河南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1.黎錦暉的兒童歌劇
20 世紀20 年代,黎錦暉主編《小朋友》周刊,創造了中國兒童歌舞劇這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黎錦暉創造的兒童歌舞劇這一全新的創作類型在中國歌劇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啟蒙性意義。同時,他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開拓者。黎錦暉所創造的兒童歌舞劇可以說是中國民族歌劇的雛形,也是民族歌劇創作中國化的萌芽。
2.除兒童歌舞劇之外的嘗試
這一時期音樂的形式也開始多樣化,獨唱、齊唱、對唱、合唱等方式紛紛出現。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張曙的《王昭君》以及陳歌辛的《西施》,這三部歌劇在不同的方面具有重要的開拓性意義。
歌劇是伴隨著西洋音樂傳入中國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綜合性藝術,在20 世紀40 年代以后,我國民族歌劇探索了多種發展路徑。
1.對吸收西洋歌劇形式的探索
20 世紀40 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和《大地之歌》在音樂創作方面基本上仿照西方傳統歌劇的形式,并沒有獲得大范圍的成功,但是,這對于當時中國歌劇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為之后的中國民族歌劇創作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是值得肯定的。
2.對改良傳統戲曲形式的嘗試
歌劇《岳飛》首次大膽采用中西方混合樂隊的編配形式,在歌劇創作中大膽吸收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形式,使用了大量民間音調,配合中國傳統樂器,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3.小歌劇類型的探索
這一時期的嘗試包括當時的秧歌劇、音樂劇等形式。
在中國歌劇的探索過程中,《孟姜女》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實踐,《白毛女》的民族化音調就充分借鑒了《孟姜女》的寶貴經驗。
新秧歌大多反映解放區軍民的戰斗和生活,如反映大規模生產運動,描寫農民生活新景象,展示士兵生活。
秧歌劇是中國小歌劇的一種類型,不僅在演員妝容、對白等方面吸收了話劇的優點,在聲樂方面,其吸收了民間小調、民謠、傳統戲曲的優秀曲調,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1942 年5 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正式發表。該《講話》對文藝界的整風運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隨著反法西斯戰爭進入高潮,魯迅藝術學院的文學和藝術工作者根據晉察冀邊區民間故事,創造了歌劇《白毛女》,成功把歌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共產黨的階級斗爭理論結合在一起,這部歌劇迅速風靡了解放區。這意味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國歌劇《白毛女》誕生了。
《白毛女》大膽嘗試在民間音調的基礎上創造人物形象的主調,如喜兒的唱段,并取得了顯著成績。喜兒的相關音樂在《白毛女》中是最突出、最重要的成就。
歌曲《北風吹》表現了喜兒和父親回家過年的樸實可愛的形象以及為除夕夜焦慮的心情,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扎紅頭繩”歡快的節奏和音色,表現出喜兒最純粹的幸福。“我想要復仇!我要生活”,洶涌的節奏,悲傷和憤怒的語氣,強烈的戲劇性,表達了喜兒充滿憤怒、渴望復仇的情緒與頑強生活的鋼鐵意志。這首歌以及隨后的喜兒相關的音樂,從激越的河北梆子演唱和伴奏中汲取了極為寶貴的音樂素材,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智慧。
楊白勞《十里風雪一片白》這首歌改編自山西民歌《揀麥根》,這是楊白勞音樂形象的基本主題。在父女對唱中,音樂主題以活潑的節奏和跳躍的音調表現了他對女兒的愛。
伴隨著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白毛女》不斷對人物主調進行調整,使其戲劇性發展。
《白毛女》吸收了中國傳統戲劇的優點,例如靈活多變的場景結構,語言上中國傳統戲曲的唱白兼用,廣泛吸收民間音調并且加以改編,采用西方音樂創作的一些表現手法,使其具有濃郁的民族韻味。
在歌劇音樂方面,《白毛女》運用了重唱、合唱、齊唱和管弦樂隊等西方傳統的音樂形式,同時吸收了中國傳統音樂形式,樂隊采用中西樂器混合編制。總而言之,《白毛女》的成功實踐,大大激發了延安等解放區的革命文藝工作者們對創造中國民族歌劇的熱情。其開創了民間音調戲劇化,戲曲音樂手法現代化,現代手法的民族化歌劇創作路子,從而創造了我國民族歌劇發展的基石。
《白毛女》在音樂風格方面的嘗試是非常成功的。
在劇本方面,《白毛女》緊密結合國情,反映了人民的現實生活,故事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身處亂世中飽受苦難的際遇,深刻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中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揭露了地主階級對于廣大人民殘酷的剝削,贊頌了中國共產黨和新社會,明確指明了農民階級翻身做主人的革命解放之路。
《白毛女》在語言與音樂的結合方面也是十分成功的,歌劇的歌詞使用了大量的排比修辭手法,使得歌劇的語言詩歌化,極大地增強了歌劇語言的表現力。
《白毛女》既保持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同時又大膽吸收國外歌劇的發展成果,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
《白毛女》極大地豐富了戲曲音樂的表現力,為中國戲曲的發展做出了大膽而富有成效的嘗試,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成功經驗。比如,《扎紅頭繩》是喜兒和父親在短暫的相處中快樂的二重唱,反映了喜兒的性格,表達了楊白勞對女兒深深的父愛。這首樂曲與后來的樂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合唱“太陽出來了”不僅唱出了人民解放的快樂感覺,也唱出了對喜兒不幸遭遇的同情,表達了真誠的情感,是整部歌劇的中心思想,進一步強調歌劇的主題。
《白毛女》創作者深入體驗人民的日常生活,了解人們的思想、熟悉的音樂風格、音樂語言,根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充分利用傳統民間音樂的優勢。同時,創作者也借鑒前人的成功經驗和國外歌劇,創作了《白毛女》的音樂。中國民族歌劇《白毛女》的誕生是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標志著中國戲劇最終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品格。歌劇《白毛女》的問世極大地增強了延安等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對新歌劇這種音樂體裁的創作熱情,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東北、西北和其他解放區的許多藝術家試圖創作這種藝術形式。僅僅幾年,就出現了幾十部新歌劇,這些作品在創作風格和藝術特點上借鑒了《白毛女》。《白毛女》的成功使歌劇在我國現代音樂歷史上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我國音樂近代到現代的過渡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國民族歌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弘揚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創造屬于中國的音樂作品,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積極發出中國聲音,是中國當代作曲家的重要使命之一。那么現在,如何正確發出新時代的中國聲音、如何正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如何正確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如何正確展現中華審美風范、怎樣正確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繼承與創新、民族與國際的關系呢?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定力。
對各國、各民族文化來說,正是各個國家文化的差異性才構成了文化全球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也是《白毛女》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堅定地發出屬于中國本土的聲音,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音樂與吸取國外優秀音樂文化形式相結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土壤當中,汲取營養,創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
全世界任何一種音樂風格、音樂美學觀念、演奏技法、文化傳統以及蘊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都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產生、發展、演變。我們要根據自己國家的、人民的需要進行新的創造,使得中國的音樂與傳統文化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去陳納新,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歌劇創作應當繼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只有堅定地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中華民族藝術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才能為人類藝術的發展作出自己的獨特貢獻。我們要堅持弘揚中華民族藝術,堅持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