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歆韻
(中南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這首鋼琴作品創作于1839 年到1840 年間,出版于1841 年,是舒曼在完成G 小調鋼琴奏鳴曲之后創作的。作品標題有明確的地點,是舒曼于1839年在維也納旅游時有感而作。舒曼對文學充滿了無限的熱愛,曾被認為是“那個時代第一位能夠吸收和運用海勒的苦澀諷刺意味文學手法的作曲家”。著名德國鋼琴家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曾在訪談中指出,舒曼本人對尤斯圖斯·克納(Justinus Kerner)的《旅之影》(Die Reisesschattenzi)非常感興趣。從后人對他的評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舒曼確實有較高的文學修養。標題音樂是舒曼鋼琴作品的主要特征,這首《維也納狂歡節》由五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都展現出獨特的個性與調性色彩。其中,最著名的旋律是第一樂章中部引用了法國國歌馬賽曲的部分,表現了舒曼對法國“七月革命”的熱烈頌揚。在19 世紀初,任何新的藝術形態都會被當時盛行的“達達主義”風格感染,以至于當時保守的德國政府曾禁止播放或公開演奏法國國歌。馬賽曲的融入讓這首鋼琴作品既展現出舒曼式的富于文學意義的諷刺意味,又表達了對當時德奧守舊音樂勢力的抨擊態度。
高中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關鍵期,這也是大家公認的一個特殊時期。那么,面對這個特殊時期,學生和教師都應該繃緊“一根弦”—學生要讓自己踏上接受高等教育的道路,而教師則要將學生送上他們理想的高等學府。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高效學習的基礎之上的。根據調查顯示,“多元互動”式的合作學習就是一個不可多得且十分高效的教學方法。其以“互動”“合作”為手段,以教學課堂為依托,進而實施“多元互動”式的合作學習,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吸收,提升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維也納狂歡節》作為舒曼中期作品的代表作,深受19 世紀浪漫主義思潮影響,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這首作品延續了舒曼套曲形式的創作手法,作品名字展現了作品本身的內涵與特點,樂章內部繼承了古典時期奏鳴曲式的結構,但樂章間的排列方式又展現出舒曼浪漫主義的創造力。本文從作品的藝術特征出發,具體討論本曲的風格特征與形態特征。
從藝術風格來說,這首樂曲的標題具有極強的幻想性特征。幻想性是舒曼的作品和他本人的重要特質,在這首作品中,浪漫主義的幻想性體現在舒曼以細膩復雜的情感描繪了一個虛擬的情境,并試圖通過這一理想來改變現實世界,從而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慰藉。這首作品是舒曼在結婚前創作的,表現了他希望婚后在維也納定居并發展自己事業的渴望。當時,《新音樂雜志》和他的音樂作品都被德國當局梅特納拒絕,維也納守舊的藝術氛圍讓他產生了想要變革的沖動,因此,該樂曲標題的幻想性與他的其他作品存在明顯差別,他的《克萊斯勒偶記》跟文學作品有密切聯系,《蝴蝶》《狂歡節》《阿貝格變奏曲》跟字母游戲有關,而《維也納狂歡節》則與舒曼本人的幻想和情感經歷相聯系。這首樂曲引用了法國國歌《馬賽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舒曼想用音樂捍衛自己,他通過把馬賽曲的鋼琴織體改出氣勢恢弘的效果,表現法國巴黎七月革命帶來的自由與進步思想,以一種強烈的激情來對抗德國的保守樂派音樂。
該樂曲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是富有濃郁的情感性。舒曼作為浪漫主義音樂家,在其大量音樂評論文章里貫穿了這樣一個基本觀念:音樂是情感的表現。他稱“音樂是心靈的流露”。“心靈”對于舒曼來說就是人類的普遍感情。在這首帶標題的奏鳴曲中,每個樂章都有鮮明的情緒特征。第一樂章具有躁動不安的情緒,第二樂章具有沉靜的情緒,第三樂章具有詼諧幽默的情緒,第四樂章具有悲傷的情緒,第五樂章具有樂觀向上的情緒。透過這五種個性鮮明的情緒我們可以看出舒曼內心的變化,在去維也納之前,舒曼的內心滿懷著激動和對音樂之都維也納的崇拜,后來,他的內心從逐漸接受現實(雜志和音樂作品被拒)的沉靜往極度悲傷的方向發展,到最后,他仍然相信自己的事業將取得輝煌成就,并表現出樂觀積極的感情。
其中,各個插部材料節奏均有變化,本樂章的難點在于第一個插部材料,它的特點是疊加了多聲部材料,旋律具有歌唱性,整個插部都以多聲部旋律音布局為主。其中,聲部大拇指的控制尤需小心,因為和聲低音與旋律聲部的突出給中聲部左右手連續演奏帶來不小困難。如何讓高音聲部音色保持優美?著名鋼琴家戈德尼茨基(Goldnitsky)指出:“手臂的重量,手腕和手指間的平衡,必須瞬間自我調適,才能產生所需的特定聲音。耳朵必須把對聲音的要求告知身體。”由于旋律音極富歌唱性,高聲部手指應當盡量保持積極的連奏,中聲部運用指腹非連奏,聲部間的協調與平衡需要手腕的積極配合,演奏技巧的觸鍵和聽覺對演奏者的手指與大腦控制能力有極大考驗。
該作品的第四個藝術特征是作品結構具有浪漫主義創作的獨特性。這首作品充滿著激情和詩意,體現了舒曼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的混合著樂觀積極態度和悲觀消極態度的矛盾情感,全面地展示了舒曼鋼琴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從第一樂章的結構來看,舒曼雙重性格的對比格外突出,一個是狂放不羈、性格外向的弗洛斯坦,一個是脆弱敏感、情緒內斂的安塞普斯。從主題的狂歡到插部的憂郁,這兩種性格一直貫穿龐大的回旋曲式結構,片段化的織體材料表現了舒曼浪漫主義創作的特點。從曲式結構來看,這首作品更加貼近古典奏鳴曲,但在創作手法上,舒曼突破了傳統四個樂章的古典奏鳴曲結構,在最后一樂章前加了間奏曲作為第四樂章,從而把樂曲擴充到五個樂章,這完全符合浪漫主義風格的非理性創作理念。另外,該樂曲的音樂語言特點體現在,它的織體、旋律往往包含在較多層次的聲部當中,這種帶有復調特點的織體讓作品的整體情緒更加熱烈,內涵更加飽滿,更富于多層次的變化,在使作品的演奏技巧更加豐富多樣的同時,增加了演奏難度。
“奇門遁甲流唐飛霄,唐門七子中排行第五,擅機甲術。”天葬師的身子仍一動不動,只用那一貫刺耳的聲音說道,“傳言此人天生患有畸頭病,頭大如斗,身軀卻瘦小羸弱,以至于不能行走。他苦心鉆研機甲術三十余載,終獲小成,今日得見,果然傳言非虛。你這套蜘蛛機甲,足以為你羸弱的身體,賦予遠超常人的攻防能力。”
第一樂章(快板):主題的和弦伴隨舞曲的三拍子,形成了四小節為一組的樂句。從樂句的走向和布局來看,我們可以將回旋曲主題材料分為四個部分,這種規整性的布局正好與詩的起、承、轉、合四個部分相吻合。本樂章的演奏重點是如何讓主題材料變得更加句法邏輯清晰、和聲效果明顯。左右手同時和弦以及分解和弦需要演奏得清楚干凈,手指應盡可能地用非連奏方式觸鍵,且要將連線演奏到位,使聲音干凈清晰,這很考驗手指的伸展度和觸鍵均勻度。隨后的斷奏需要演奏者迅速轉換觸鍵。主題材料展現了狂歡的節日場面,和弦在三拍子的舞蹈跳躍中層層推進,氣氛熱烈歡騰。
第四樂章(間奏曲):舒曼突破了古典奏鳴曲的四個樂章的形式,在最后一個樂章前添加了這首間奏曲。該樂章對于整個套曲具有特殊性,為樂章帶來了濃郁的浪漫主義情感。在音樂上,這是一首飽含強烈情緒且有著沖動脈搏的間奏曲,從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這種密集節奏型來看,音樂一直處于熱情奔放的狀態。本樂章的演奏難點在于如何協調與平衡高、中、低聲部的音響關系,突出演奏效果的層次對比。美國著名鋼琴教育家米科夫斯基(Soloman Mikowsky)在一次訪談中指出:“平衡觀除了適用于八度,還可用在單手彈雙旋律的情形中,指法的選用方面,一定要使手腕足夠放松,這樣手腕才能在幫助高聲部旋律保持歌唱性優勢上發揮重要作用。”由于右手處于異常繁忙的狀態,為了讓右手更加自由地演奏旋律,左手可以幫助右手彈奏后者的最低音,減輕右手的負擔,同時,增添高聲部的效果。
第二樂章(浪漫曲):主題材料旋律線條平緩,有著平靜和靜觀的感情,這種感情體現了浪漫主義創作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雙手所跨音區主要在中聲部,雙手手腕應保持自然的松弛狀態,以便演奏好旋律音聲部,讓聲音發聲自然、靜謐、干凈,內心富于歌唱性。此樂章左手伴奏聲部基本上是和弦持續音,需要以旋律樂句為單位更換踏板,借助和聲的持續延留來表現音樂的沉靜、祥和的效果。
該樂曲的第三個藝術特征是標題與藝術形式的創新性。這首作品在標題音樂套曲形式上不同于其他套曲,這首龐大的樂曲由5 個單樂章構成,且每個樂章都以專業音樂術語命名,不同于給每首曲目單獨取名字的手法。第一樂章為快板,第二樂章為浪漫曲,第三樂章為諧謔曲,第四樂章為間奏曲,第五樂章為終曲。從標題上可以看出,每個樂章并沒有特定的含義。相比《狂歡節》《蝴蝶》《大衛同盟》等著名套曲,《維也納狂歡節》雖然在大標題上給予了指向性的題目,但在內部小標題上并沒有指明確切的調性風格,這種朦朧意義的小標題給了聽眾無限的遐想空間。
非稅收入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從資金取得的管理、資金的預算管理及資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各方面均應遵循政府財政收支預算的基本原則。鎮街首先應該保證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編制,提升內部編報質量,并嚴格執行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將非稅收入全部編入部門年度決算報表,確保會計信息質量;此外,還應該結合經費收支情況,把對預算編報完整性、真實性的審核與對經費收支情況的檢查結合起來,從單一預算審核機制提升到“預算加收支”的雙軌審查機制,加強預算編報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關聯性。
前段時間網上有段曝光問題肥料的視頻,我們暫不討論該肥料是否違規,是否不合格,但是在視頻中提到這個向當地分銷的農資商,竟然實現了零庫存管理。這是多少企業夢寐以求的事情呀。如果這套管理辦法再進行完善,形成一套管理軟件,那對我們農資行業可真是一大幸事。
《維也納狂歡節》Op.26 是舒曼在創作中期完成的成熟的鋼琴作品,無論在藝術風格還是結構特征上,這首作品都體現了舒曼本人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李斯特曾說舒曼“作品中的隱藏意圖”就是以浪漫主義精神貫穿古典形式。從古典快慢樂章的排列形式,到樂章內部的古典奏鳴曲式的結構特點,再到音樂材料上的規整性組合與詩意布局,都體現了舒曼作為一位浪漫主義作曲家對古典時期奏鳴曲式的藝術形態的繼承,也體現了他自己的獨特的藝術審美觀念。《維也納狂歡節》本身包含的鋼琴織體自始至終都與舒曼本人濃郁的情感性、幻想性和作品的形式與結構特性有機統一。充分理解舒曼作品的藝術特征,對于運用合適的演奏技巧表現舒曼音樂作品的風格與內涵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