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湛江幼兒師范??茖W校 藝術系,廣東 湛江 524084)
廣東省湛江市地處中國大陸的最南端——雷州半島,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雷州文化,推廣雷州文化是湛江本土文化傳播的必經之路,也是維系市外、省外甚至海外雷州后裔關系的重要紐帶。在此背景下,推廣和傳播戲劇化雷州童謠是提高“雷文化”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因此,戲劇化雷州童謠的創編方法直接關系到湛江本土文化的傳播效率和作用。
戲劇化雷州童謠的劇本創編和音樂創編必然是以雷州童謠原有的旋律和情節為藍本的。根據不同雷州童謠的篇幅、情節和戲劇創作適用度,可以將其分為長篇戲劇性雷州童謠、短篇雷州童謠和相關的多首雷州童謠組。
長篇雷州童謠往往自帶戲劇性,童謠本身具有一定的戲劇情節,這為戲劇提供了劇情、歌詞和臺詞基礎。但長篇雷州童謠的“長”也是相對而言的,如《養牛儂仔》歌詞為六段二十四行、《我母生我》的歌詞為十六段六十四行,這樣的篇幅需要大量擴充之后才能成為戲劇化雷州童謠的劇本。而且,其固有的旋律過于單調,缺乏戲劇層次感和沖突感,必須應用作曲技術將其豐滿化和戲劇化。以《養牛儂仔》為例,第一段“養牛儂仔作多罣”和第二段“養牛儂仔肚饑餓”都在塑造養牛的小男孩生活困苦的情景,可以加入其生活困苦的原因和背景,配以凄涼的音樂,渲染氣氛。第三、四、五段均以“養牛儂仔真快樂、養牛儂仔真快活”開頭,表現養牛的小男孩有吃有穿還能玩耍的快樂生活,戲劇表演中可以加入養牛的孩子們打鬧、一起“舞龍弄蛇”(即手舞足蹈)的場景,音樂以歡快、明亮為主。第六段“養牛儂仔無饑餓”是全劇的尾聲和高潮,是養牛小男孩對美好生活的歌頌和對未來的憧憬。在劇本中可以將其描寫成一群養牛的小男孩騎著牛,吃著野果,相互打鬧,暢談著美好未來的情景,音樂可配以交響樂最終章,形成恢宏終止感,也可配以漸弱漸出的音樂來描繪養牛小男孩們的身影漸漸消失的畫面。以長篇戲劇性雷州童謠為素材,進行雷州童謠戲劇化的創編是最容易保持童謠原貌的選材方法。
以多首相關的雷州童謠為素材進行戲劇化整合,使之成為一部雷州童謠劇,也是一種有效的創編方法。比如,與猜謎相關的童謠《德字謎》《魚字謎》《鮮字謎》《是字謎》《南字謎》《其字謎》可設計為一群兒童在田間、課后猜謎的游戲型戲劇,戲劇題目可直接定為《猜謎》。又如,與學習相關的童謠《愛國要勤學》《愛讀書》《勤學》《勤奮》《敬字》《慕讀書人》《求學》等,可設計為一部勉勵少年兒童勤學上進的戲劇,故事背景可設置在學堂上,也可設置在家中,以不愛學習的兒童為主要矛盾點,用勸誡的方式將童謠融入戲劇,戲劇題目可定為《勉學》。以多首相關的雷州童謠為素材,進行戲劇化整合,使之成一部雷州童謠劇,其難度主要在于各首雷州童謠之間的旋律差異、調性差異和韻腳差異,因此,“連接”將成為這類戲劇化雷州童謠音樂創編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此外,創編戲劇性較強、矛盾沖突較明顯的戲劇化雷州童謠時,童謠產生的原因、背景需要作者主動構建,從而使劇本連貫性和合理性達到最優狀態。
短篇雷州童謠發展為戲劇化雷州童謠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短篇單首雷州童謠,這種童謠歌詞短,情節過于簡單甚至沒有情節,部分作品為說唱形式,故戲劇化難度較大。如果將此類雷州童謠戲劇化,可以根據雷州話音韻配以旋律,以此為主題動機,劇本則需圍繞童謠進行情節創作;第二種是雷歌小故事,這種故事本身并非童謠,但已在雷州半島少年兒童群體中廣泛傳播。比如《農夫戲秀才》描寫的是清末湛江東海島一位喜歡唱雷歌的秀才用雷歌嘲笑農夫,反被農夫用雷歌嘲笑的小故事。其歌詞非常簡單,秀才偶遇農夫,唱道:大蘿是蘿沒有錯,小蘿是蘿理一樣,小蘿裝進大蘿里,大蘿小蘿作一蘿。農夫反擊,唱道:棺材是材不用猜,秀才是才人也知,秀才臥在棺材里,棺材秀才共一才。
這樣一段有固定情節、固定人物、固定旋律的雷歌,劇本和音樂已經初步形成,在此基礎上加以擴充,就能成為一部雷州童謠短劇。以短篇雷州童謠主題動機為素材進行戲劇化創編,要在保持童謠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劇情擴充或全新創作,促進原有音樂旋律的主題動機發展。
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的最南端,三面環海,有山有海有田地。雷州文化融合了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閩南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文化環境的影響,戲劇化雷州童謠的舞美設計和舞蹈創編都應參照原有的雷州半島文化風格。
舞美設計是塑造戲劇場景的重要手段,戲劇化的雷州童謠要根據雷州半島的傳統民風進行舞美設計,方能塑造真實直觀的戲劇場景。在設計地質場景時,可以采用湖光巖作為背景。在設計文化背景時,以三元塔、二公祠、十賢祠等為背景。在設計民居時,可以采用雷州古民居特有的三合院作為背景。在雷州民居背景的設計上,要著重體現龍船脊、封火五行墻、影壁、月亮門等特色的建筑細節。在戶外活動設計上,可加入醒獅、扒龍船等背景。在道具設計方面,要充分利用雷州半島所特有的石狗、鴨乸粽、甜酒壇等物品。將雷州半島特有的建筑、古跡、生活場景融入戲劇化雷州童謠,能夠使戲劇更加逼真、更加貼近雷州人民的實際生活,從而引起共鳴。
戲劇化雷州童謠離不開形體表演和舞蹈表演,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表演不能脫離本土原有的舞蹈文化,雷州半島恰恰就存在這種特色舞蹈文化。雷州半島特色舞蹈主要是儺舞和人龍舞,兩種舞蹈均可融入戲劇化雷州童謠,使其更加貼近雷州半島文化生活。儺舞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一種古代面具舞蹈,是古代驅逐疫鬼儀式的一種巫舞,后成為一種流傳于民間的驅邪、祈福、喜慶的舞蹈。雷州儺舞是古老的民族文化遺產,是雷州歷史文化的一大特色,是雷州特有的用以祭雷、游神的一種舞蹈,包含雕刻、戲劇、舞蹈、音樂等各種藝術元素。雷州儺舞本身具有一定的戲劇性,因此將其融入戲劇化雷州童謠是非常合適的,其面具和服飾也可用于戲劇化雷州童謠的舞美設計?!叭她埼琛笔侵袊埼璧囊环N,是雷州半島流行的民間舞蹈,是一種大型的廣場藝術,堪稱雷州半島的傳統舞蹈之魂,雷州半島現有東海島人龍舞和沈塘人龍舞。近年來,雷州半島藝人對“人龍舞”進行了全方位優化,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云”“龍卷浪”等表演程式,這些表演程式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融入戲劇化雷州童謠的舞蹈創編中,如此,可使戲劇化雷州童謠表演內容的真實性大大增加。同時,這也可以推廣雷州半島的舞蹈文化。
雷劇是雷州半島的傳統戲曲,是廣東四大劇種之一,其表演內容包含大量的雷州文化元素,值得戲劇化雷州童謠借鑒。戲劇化雷州童謠可以借鑒雷劇的舞美,從優秀的現代雷劇作品中獲得啟發并加以應用。另外,即便是古裝雷劇,也有大量以雷州半島故事為劇本的作品。雷州童謠有很多涉及古代生活的作品,也可以借鑒這類雷劇的一些元素。在形體和表演方面,雷劇具有一定的本土特色,其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可為戲劇化雷州童謠提供形體組合素材。
戲劇化雷州童謠創編與表演,應以“本土”二字為核心。戲劇是否符合本土文化建設要求、是否符合本土文化傳播需求,村民是很有發言權的。因此,戲劇化雷州童謠從創編到表演再到傳播,都應深入當地農村,使村民直接參與其創作過程,廣泛采納村民意見,并不斷優化戲劇。
由于雷州話的使用人數較少、雷州童謠的傳播范圍較窄,所以戲劇化雷州童謠基本在雷州半島排演。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成為戲劇化雷州童謠創編和排演的主力軍。首先,湛江有六所高校,除廣東醫科大學之外的五所院校都開設了音樂類專業,部分院校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安排了作曲、聲樂、合唱、器樂、兒童歌曲演唱等課程,再加上校內的學生戲劇社團和一定數量的高校師生,都為創編和排演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其次,湛江市中小學眾多,在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啟發與創造”為思路、以鄉土文化為切入點,也能夠創編和排演優秀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湛江市幼兒園數目眾多,童謠本身就以兒童之間傳唱為主,雷州半島的兒童受本土文化影響,從小就會唱雷州童謠,在幼兒園里,兒童再次傳唱、改編并且表演這些童謠,會大大提高他們的排演積極性,這也使排演的戲劇化雷州童謠從年齡上、方言上、情節上更加貼近雷州童謠的真實發展狀況。
雷州半島幾乎“村村有戲臺”,這些戲臺上演雷歌、雷劇非常頻繁,有些是村民邀請團體演出的,有些是村民自發組織、自導自演的。因此,村民對戲劇類作品是有一定的欣賞、解讀、創編和表演能力的。戲劇化雷州童謠經過學校和社會團體的創編與模擬排演,可以在鄉村戲臺上演出。邀請村民參與戲劇化雷州童謠的表演,既能提高村民的表演素質,又能增強村民參與本土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鄉村文化振興以人為本,文化振興的關鍵是傳承、傳播和發展本土文化,而傳承、傳播和發展本土文化的關鍵在于“人”,即村民本身,也就是說,戲劇化雷州童謠最終要實現雷州半島“雷文化”鄉村村民能夠獨立承擔表演任務和傳承、傳播雷州文化的目標。
雷州半島村民受鄉土文化的影響,本身已有多年的包括童謠在內的雷州歌文化知識積累,同時,鄉村大戲臺的廣泛建設,使村民也具備了一定的欣賞、解讀、創編和表演能力,因此,村民對戲劇化雷州童謠的建議是非常寶貴的。征求村民建議應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舞美設計是否符合雷州鄉村實際生活;第二,戲劇化內容是否符合雷州民風;第三,音樂創編是否貼近雷州童謠的原有旋律;第四,村民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體驗是否真實。根據村民觀摩和參演后的反饋意見改進戲劇化雷州童謠,是其不斷完善的關鍵。同時,雷州半島雷文化鄉村村民本身既是雷州童謠的創作者,也是雷州童謠的消費者,最標準、最正宗的雷州童謠就來源于本土村民世世代代的創作。就戲劇化雷州童謠的旋律、發音和表演的基礎選材而言,村民才是最有發言權的。因此,在創作和模擬排演之后,廣泛征集本土村民意見是戲劇化雷州童謠創編非常重要的環節。
將雷州童謠用戲劇化的手段創編成雷州童謠劇并加以推廣,對湛江本土文化傳播具有重大意義。在戲劇化雷州童謠創編過程中,以長篇戲劇性雷州童謠為素材、以短篇雷州童謠主題動機為素材、以多首雷州童謠戲劇化整合為素材是最有效的劇本與音樂選材方式;以雷州半島生活場景為舞美設計基礎、以雷州半島特色舞蹈為基礎并廣泛借鑒雷劇的形體與舞美,是戲劇化雷州童謠的舞蹈和舞美的創編基礎;“模擬排演—村民觀摩并參與—根據反饋意見改進”是比較可行的排演實踐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