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龍
(河南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人們往往為了達成結果而另辟蹊徑,忽視了過程的豐富性與飽滿性。鋼琴演奏與教學方面,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往往更注重技術的提升,可音樂中的枝干及核心力量卻無法感受到,在伍維曦的著作《禮樂與國樂》中提到:“我們站起來的身子結實了,但我們的頭腦依舊無法昂起。”在我們平時的教學及演奏中,好像把更多的時間都放在了埋頭彈琴而忽視了昂起頭看一看“遠方”,這些問題不僅阻礙著演奏本身,更阻礙著鋼琴教育的進步與發展,阻礙著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這些問題筆者有以下思考。
王陽明在程朱理學“先知后行”“知行二分”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其強調了“知”對“行”的指導作用,同時也強調了在“行”的過程中對“知”的進一步拓展,而反觀我們現在的鋼琴教學,很多時候存在重技術輕情感的行為,雖然可以做到完整流暢地彈奏曲子,但不知道其真正的情感內涵,在音樂表達時只是簡單地通過記住強弱對比來表達音樂的情感,這對于專業的音樂人才,是遠遠不夠的。藝術家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不可以“重復”,永遠不可以重復自己,例如一位畫家的創作,不可能把一幅相同的畫作畫十遍,這幅畫作一旦出世,往后的重復都不稱為創作。鋼琴也一樣,如果僅僅通過不斷地重復去完成一個曲子,這顯然是達不到曲子的要求的,這只能說是在努力且刻意地模仿。在學習的前期不妨嘗試這樣的方法去了解音樂,但這一方法是不能貫穿始終的,不然藝術家鋼琴演奏家跟匠人也就別無二樣了。我們現在的鋼琴教學好像并沒有做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也不是程朱理學的“先知后行”,而是“另辟蹊徑”演變成了“可行而不知”,所以筆者提出了“行知相齊”的思考。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不妨也出現一些“眼高手低”的行為,這一詞匯在這里并非是貶義,意為當我們從技術層面表達音樂受阻時,不妨從音樂情感層面下手,從音樂文化根源層面下手,當我們了解一首音樂時,我們一定會比一無所知更好地去表達音樂,與其鉆研音鋼琴演奏的強弱對比,不如去了解作曲家的音樂語言,這一行行的旋律就好似作曲家的音樂語言,他在以音樂的形式與演奏者和聽者對話。如何翻譯這一段語言,就需要去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與作者本人的生平,因為只做到懂其意卻不知其情也是遠遠不夠的,例如同樣一段話在不同的情緒表達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思,做到與作曲家跨越時空的對話才能將其作品的音樂情感極致地表現出來,這也是對音樂演奏者的真正要求。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演奏技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真正了解音樂的核心情感內核,不要形成“手高眼低”的局面,要注重“行”與“知”相平衡,“知”與“行”相互促進,也只有這樣的教育才具有價值與意義,不然只是在培養一個演奏音樂的機器,也就失去了音樂存在的價值。
首先筆者在這里要明晰一個概念,這里說的“無為”無論是其在政治主張上的或是筆者在這里賦予的意義,都并非是不為,筆者在這里賦予“無為”的含義是,在鋼琴的教學上,不應刻意引導和明確界定鋼琴的情感意圖,而是引導學生主動感受和思考,而教師需要做的是做出正確的引導而非具有明確情感傾向性的引導。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也就是說規矩條件約束越多,反而離自己本來的初衷越來越遠,這點放在鋼琴的教學上同樣適用,如果過度的規定鋼琴學習者演奏的處理,作品的演奏一定逃不出死板二字,有些教學甚至把抬指高度都明確規定以尺距之,這同精細工作的機器人又有何區別。那應該如何逃出這一誤區呢?老子也給出了答案:“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筆者總結為鋼琴教學的“八字方針”,即“無為,好靜,無事,無欲”。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而不是學生圍繞老師開展教學。例如一位老師喜歡某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如李斯特或肖邦,就只讓學生彈奏這一作曲家的作品,而沒有因材施教。學生某一階段的技術訓練適合彈什么樣的曲子,學生的演奏風格適合彈哪位作曲家的作品,這是為學生選擇作品的依據,所以說無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以自己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去強加于學生。對于鋼琴作品情感的理解也是一樣的,每個人對同樣的作品可能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賦予自己的情感理解,而不是一五一十地將作品完美剖析告訴學生,應該讓學生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情感存在,也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在高校中培養學生不僅是技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對情感的感受能力,對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對于作品獨到認知的新的表現能力。在這里筆者也提出另一哲學觀點即“同而不繼”,要想音樂得到發展,必須推動不同學科不同領域或學科領域中的不同觀點的產生,如果在鋼琴教學中只是刻板地要求學生做到一些演奏動作,這永遠不能讓鋼琴這一學科發展進步。這是外化體現出的同而不繼,音樂情感上同樣如此。每個人的主觀價值判斷是不同的,在相同的情感下往往很難產生出新的情感與情感選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主體的思考是極為重要的,不要過早地對鋼琴學習者賦予技術的限制及音樂情感的框架,這樣會阻礙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所以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地“無為”,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理解作品的內涵精神,也只有當學生真正理解了作品的內涵精神時,才可以最好地表現音樂,也只有這樣,鋼琴的教育才能體現出其美育價值。
課程思政化并非在課程中刻意宣講政治,硬搬硬套,而是旨在通過學科融合課程結合激發大學生的民族熱情和自豪感,全方位落實“五位一體”方針中文化自信的要求,讓大學生體會到肩膀上所承擔的民族大任,同時,對于學生理解音樂情感和提升情感選擇價值判斷的高度也起著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很多學生演奏具有紅色性質和民族特色音樂文化的鋼琴曲時,要真正地將其中特含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準確表達,運用好課程思政的模式是做到知行合一,行知相齊的有利思路模式,是現代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當下學生對鋼琴曲目的選擇上,對于中國鋼琴作品選擇的頻率越來越大,這證明了在“文化自信”的方針政策下,教師及學生都越來越注重中國鋼琴作品的發掘,也越來越能發現中國鋼琴作品中特有的藝術美,可與此同時,是否所有演奏中國作品的演奏者都可以精準地表達音樂作品背后的情感精神和中華文化的特有內涵呢?可能未必是這樣。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因為中國的鋼琴作品對我們來說,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所以更容易理解其文化內涵,反觀西方的鋼琴作品,特別是巴赫的復調作品,其有著濃厚的宗教文化背景,所以我們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不妨選擇中國作品來引導學生對音樂深層情感的理解與思考,如鋼琴協奏曲《黃河》,其不僅有一定的演奏難度,對于演奏者的演奏技術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有著豐厚的文化背景與民族情感,作品表現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危難之時同仇敵愾的民族氣魄,這段歷史是我們熟知的,所以在演奏學習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及便利,同時也可以通過這部鋼琴作品再次重溫那段歷史,銘記歷史居安思危。這正是課程思政的作用,當學習者充分了解了一首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達時,很難感受不到作品中的情感內核,那么在充分了解之后,就能更自然地表達音樂情感。通過讓學習者在其他課程和學科中,發現音樂中的情感表現,這是跨學科的獨特思考,也是促進學生在演奏時賦予作品內核的重要手段。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講解作品的演奏技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作品外的文化背景,以中國鋼琴作品為介入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現階段中國已逐漸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并走向強起來,“文化自信”的政策近些年來也逐漸深化落實,那對于鋼琴教學,應該如何踐行?首先,筆者認為鋼琴雖然是西洋樂器,但鋼琴就好像是音樂世界里的一門世界語言,那么我們就要用鋼琴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這就對鋼琴教師和學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知行合一,行知相齊”還是教學過程中的“無為”手段,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鋼琴作品的情感內核以提升其演奏水平,所以首先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價值判斷高度,樹立民族己任意識。老子曾提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對于鋼琴演奏而言,何嘗不是如此?鋼琴作品中多聲部的音樂進行有著具體體現,中國強調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的意愿。所以就要傾聽每個人的聲音,特別是底層人民或是相對弱者的聲音,多聲部的音樂就是要求我們清楚地表現出每一聲部的旋律進行,不能忽視任一聲部,特別是低聲部,越是難以聽清就越要努力表達清楚,同樣高聲部也好像是現實生活中的強者,其高高在上,發出的任何聲響都能被清楚地聽到,所以不能讓強者壟斷話語權,藝術家應同弱者和被損害者站在一邊,傾聽他們的聲音,這與鋼琴演奏不謀而合,這又何嘗不是思政模式的大膽嘗試呢?當學習者樹立了這種崇高意識時,自然而然就會體會到,要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并在此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人民的欣賞水平和對作品內涵較深的作品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述崇高的價值追求與理想信念,將每一位學生都作為一顆音樂文化的種子播撒大地,令其生根發芽,利用好鋼琴這一國際音樂語言,因為鋼琴為純器樂作品,不存在標題音樂對歌詞理解上的阻礙,所以鋼琴是民族文化傳播推廣的利器,用鋼琴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對鋼琴教學和演奏的新要求,要在現有的作品基礎上挖掘創編新的作品,并不斷演奏教授中國鋼琴作品中的經典、精品作品,要讓學生在鋼琴的學習中樹立文化復興的己任意識。青年人要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其主動的發展是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是另一重要的內容,也只有這樣新一代青年才能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才能更好地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復興,讓中國音樂走向世界。
音樂是情感的載體,能表現出音樂而不知其意只能算作是音聲,而不是樂,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我們不妨也放慢腳步,感受這過程中的美,達到“知行合一,行知相齊”,在鋼琴作品的表達中去表達音樂而不是表達技術,對于學生的引導要注重引導思考這一行為的發生而不是引導內容本身,讓學生充分理解鋼琴作品的感情內核,與此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標準,引導其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鋼琴的教學中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的平衡,讓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樹立中國音樂發展的主人翁意識及主體概念,這才是培養樂者而不是演奏音樂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