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淼
(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鋼琴藝術是世界性的音樂瑰寶,已成為諸多國家重點發展的藝術領域,不同國家的鋼琴藝術彰顯出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文化屬性都非常鮮明,這給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注入了更多的生機與活力。當前,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融合趨勢更加明顯,我國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步走向全球市場,讓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呈現空間和表現舞臺。這意味著,在后期的演奏環節,演奏者不僅要對鋼琴作品的藝術維度進行思考,還要對作品的文化元素進行滲透,這樣才能讓鋼琴作品的中國音樂文化色彩更加濃厚。
鋼琴是十分典型的西洋樂器,最早引入我國是在清朝初期,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中國群眾對鋼琴藝術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和了解,許多中國本土音樂藝術家在進行鋼琴譜曲和演奏的過程中,開始關注中國古典樂曲元素的引入。舉例來說,在眾多富有中國色彩的鋼琴作品當中,《和平進行曲》就十分具有代表性,是中國民族文化與鋼琴藝術融合的開山之作。在中國鋼琴藝術發展過程中,很多中國鋼琴演奏家積極進行著樂曲的重新編撰工作,但即便如此,西方文化的影響仍然相當深刻,本土文化元素的引入還十分不足。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音樂文化才開始蓬勃興起,很多藝術家在創作環節加入了很多新鮮元素,例如,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就是其中十分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十分迅猛,藝術界涌現出很多富有中國色彩的作品,為中國鋼琴藝術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更多契機。
近年來,中國鋼琴學習者的數量正不斷攀升,這就意味著,鋼琴藝術教育必須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制定明確的目標和任務。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高校沒有構建完善的教育機制和體系,沒有鼓勵鋼琴演奏藝術與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評價的標準也有所欠缺,這會影響學習者的鋼琴實踐,很多教師也忽略了兩者融合的價值,仍舊是以西方教育為主。
早在20 世紀90 年代,中國鋼琴教育就已經開始萌芽,在當時的音樂教學中,大多學校仍然以西方樂器為主,民族化音樂體系的建設受到極大阻礙。除此之外,在當時,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習者,對鋼琴藝術的探究都以西方模式為主,都更加重視外國的音樂作品,忽略了本國文化的傳播,所以,很多學習者也缺乏對本土民族音樂的興趣和好感,導致中國本土化的鋼琴藝術停滯不前。
當下,大多數鋼琴演奏和教學作品都來自西方,使中國民族作品處于邊緣化位置,很多經典的民族音樂作品在教學中得不到廣泛應用。比起《致愛麗絲》這些世界名曲,中國本土的音樂鋼琴作品很少受到足夠重視。除此之外,很多教師和學習者都是在全盤西化的環境中成長的,在選擇樂器的時候態度也相對保守,使民族音樂作品備受冷落。
中國的鋼琴教學無論是在理論學習上還是在技巧訓練上都嚴重依賴西方的模式,與此同時,西方的練習技術和練習模式已經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普及。這意味著,中國的鋼琴訓練方法并沒有獲得足夠關注,要想把鋼琴藝術與民族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就必須創新現有的學習方法和理論,構建全新的發展機制。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在表現形式和操作技巧上十分全面,可以為鋼琴藝術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演奏者在練習的過程中無法把鋼琴和民族元素結合到一起,難以把控好作品的細節,大大降低了鋼琴演奏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之所以鋼琴演奏藝術與民族元素的結合相對滯后,主要原因在于,中國音樂的民族化教育起步較晚,就西方鋼琴藝術來講,很多教育形式已經超越了原有的意識范疇,可以直觀地體現在教學課堂上,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最為前沿的動態。但我國鋼琴演奏藝術在與民族元素結合時卻碰到很多阻礙,很多鋼琴專業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缺乏深厚的文化素養,他們的民族意識相對淡薄,并且,很多學校也沒有設立民族化的鋼琴訓練課程,這也影響了人才的進一步發展和培養。
相較于西方的主流音樂,我國民族音樂在風格和旋律上都顯露了十分顯著的差異性,但是這種差異色彩可以直觀地說明音樂藝術在朝著更豐富、更多元的方向發展,也可以更好地呈現一個民族的基本風格特征。可以說,鋼琴藝術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民族元素的支撐。
首先,民族元素與鋼琴的結合能夠創作更加豐富的作品。曲式結構在鋼琴創作中的占比尤為明顯,西方鋼琴作品的曲式結構簡潔明了,如果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一味模仿、生搬硬套,必然無法滿足聽眾多元化的需求。傳統民族音樂在曲式結構上更加豐富,可以讓音樂創作擁有全新的思路,創作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結構,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層次,讓曲目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除此之外,創作者也可以從不同的傳統樂器中獲得靈感,包括古箏、二胡等傳統樂器,這些樂器在中國都已流傳了千百年,演奏技巧已經相當成熟,可以為鋼琴作品的創作提供足夠的依據和借鑒,也可以為民族元素的融合注入更多的可能,體現出民族音樂的生機與動力。
其次,民族元素與鋼琴演奏的結合能夠進一步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當前,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交流的趨勢,西方思潮也對傳統音樂文化產生著一定的影響,不同文化元素的相互交織和碰撞,必然會讓鋼琴藝術與本土民族文化的融合獲得更廣闊的空間。并且,鋼琴藝術本就是舶來品,中國音樂人在發展的時候更要堅守初心,使民族音樂展示出中國的人文風情,只有在創作鋼琴作品的時候從民族元素中尋找靈感,才可以讓鋼琴作品的民族風格變得更加鮮明,更加具有吸引力。
另外,民族元素與鋼琴演奏的結合能讓中西方音樂文化呈現出本質融合的良好發展趨勢。在本土文化當中,要想為鋼琴意識的發展創造更多契機,就需要引入民族文化。從藝術表達的維度進行分析,中西方音樂文化仍然存在比較明顯的區別,因此,音樂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可以讓鋼琴創新邁入新的高度。這種融合并非一些元素的簡單重合,而是要找到一個契合點和平衡點。每一名新時期的鋼琴樂曲的創造者都要積極創新思維,正確認知不同文化元素,并根據創作需要,加以靈活地調整和運用,并細致分析作品的風格,總結不同地域的民族特征,把不同的要素加到一起,凸顯作品的風格,讓聽眾真正了解并見識民族音樂的魅力。
語言是民族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載體,在數千年來的發展和演變中,中華民族的語言體系已經變得尤為完善,所以,推動民族語言和鋼琴作品的結合,能為聽眾和作品搭建溝通的橋梁,讓民眾加深對鋼琴藝術的理解和印象。例如,《花鼓》就是鋼琴作品與民族語言相結合的鮮明體現,該作品借鑒了安徽鳳陽地區花鼓戲的相關特性,創造出鮮明生動的喜悅場景。除此之外,《黃河鋼琴協奏曲》也是把喊號子與鋼琴藝術結合到一起,傳遞出民眾抗擊倭寇的堅定信念,節奏昂揚、旋律高漲,具有鮮明的口語化特性,是鋼琴音樂作品中的傳世經典。
民族樂器是民族音樂最核心的介質,無論是在意境的塑造還是旋律的表達上,民族樂器都與民族審美高度契合,而且傳遞著特定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理念,其演繹和表達的作品也獲得了很多受眾的共鳴。在各種樂器中,鋼琴是一種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西洋樂器,其藝術的呈現方式相當多元,要想通過鋼琴作品體現民族的情感和意識形態,就必須借鑒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和模式,這樣才可以獲得大眾的肯定,創作出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讓更多人感受到鋼琴演奏的魅力和價值。
調式是判斷民族音樂特點的基本方法,民族音樂的調式展現出了鮮明特色,陜北一帶的民間樂曲十分豪放粗獷,新疆地區的民族樂曲生動活潑,韻律感十分強烈,這些都可以成為鋼琴樂曲創作的有效素材。其中,民族戲曲就是民族調式的重要體現形式,創作者在構思作品的時候,可以吸收一些地方戲曲元素,如曲牌體、板腔體等。
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其人文風俗和生活習慣也各有差異。為此,在進行鋼琴音樂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還需結合民族習俗,對其中的精神要義進行分析,確保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值得注意的是,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比如,廟會和社戲就是比較好的民俗活動,吸引了大量群眾的參與,與民族習俗相結合進行鋼琴作品創作可以讓創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更加充沛,讓鋼琴作品的感染力大大提升,這對于良好藝術文化氛圍的創設相當有利。在具體創作環節,創作者還需根據創作的實際訴求和基本環境,結合廣大民眾的基本民俗文化習慣,創造出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的藝術作品。例如,《火把節》就以云南地區的火把節作為基本創作切入點,融合鋼琴自身的音色和曲調,對民族節日的傳統景象進行描寫。又比如,《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結合了內蒙古的傳統節日,并用鋼琴來展示當地特有的風俗。
戲曲本就是傳統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而且隨著地域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的變化,但是其蘊含的民族理念和情感是傳統藝術不可多得的遺產和瑰寶。民族戲曲和鋼琴音樂的碰撞是優秀作品產生的搖籃。例如,《皮黃》就將一些京劇戲曲元素融入其中,然而,作者并沒有積極融入京劇的基本唱腔,而是借助于鋼琴演奏來展現京劇的屬性和特征,采用西皮行弦等技法,提高了旋律的流暢性,讓整首曲目富有京劇韻味。
相對于戲曲和民歌來講,民族舞蹈的抽象性更加明顯,這種抽象性無法直接體現在鋼琴音樂作品中,但民族舞蹈的表現形式很豐富,可以傳遞出極其深厚的情感,鋼琴音樂創作可以融入民族舞蹈的思維。例如,《花鼓》就以安徽一帶的鳳陽花鼓舞蹈為主,采用彈奏高低音區的形式,模擬花鼓本身的音色,具有極強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再現了當地民眾舞蹈的畫面,傳達了積極向上的情感,體現了民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鋼琴演奏與舞蹈元素的融合,讓民眾的生活場景變得更加活靈活現,讓聽眾展開無盡的聯想和想象。
在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將民族元素和鋼琴演奏活動進行高度融合,是展示本土音樂優勢的有效措施。本文從結合民族語言、吸收民族樂器元素、提煉民族調式、結合民族習俗、融合戲曲元素以及吸收舞蹈元素等多個維度,對融合鋼琴藝術與民族文化展開了一些探索和探究,重點剖析了民族文化和鋼琴演奏融合的實際操作方法,為相關人員的研究創新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