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心
(鄭州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01)
文明如水,百川匯流,中原文化有著豐富、深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中原”作為一個地域名稱,狹義上指河南一帶,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或整個黃河流域,本文為了突出其定義上的指代意義,暫且定義為“黃河流域”。黃河擁有中華民族母親河的身份,富含多元多樣的地方音樂文化,它們是中華民族音樂內容的集中體現。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各位專家聯合發表的《黃河文化論綱》一文中提到:“自中國共產黨立足延安以來,開創中國革命新境后,革命文藝井噴般涌現,杰作屢見不鮮,代表作首推《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這部經久不衰的大型經典合唱作品,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音樂元素作為創作素材,以獨唱、齊唱、輪唱、配樂詩朗誦等獨特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將音樂藝術與時代精神完美融合。本文在中原文化語境下對《黃河大合唱》展開音樂素材分析,歸納并提煉其地方音樂元素中的藝術特色。
1938 年11 月1 日,光未然與魯藝演劇三隊第一次從陜西的壺口東渡到第二戰區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在渡河的航行過程中,他們目睹了船夫與洶涌的波濤拼命搏斗的場景,聽到了鏗鏘有力的船工號子,因此留下深刻印象。之后他們在乾坤灣看到了壯觀景象,被大自然驚天動地的氣勢深深震撼,全體成員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到達延安后,光未然由于身體原因住進了醫院,躺在病床上,他回想著渡過黃河的情景,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口述長詩《黃河頌》,由戰友胡志濤記錄,之后冼星海被這篇詞作的熱情深深感動、備受鼓舞,下定決心要為這首新創作的長詩譜曲。冼星海在延安的貧寒窯洞里連續寫作6 天,完成了這部紅色經典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自從在延安首演后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傳播。自1939 年4 月,《黃河大合唱》不斷被傳唱。在冼星海逝世30 周年之際,他的妻子錢韻玲女士來到北京,希望在他逝世的紀念日到來之際能有紀念他的演出活動。于是她寫了一封信,經鄧小平副總理轉交到毛澤東主席手里,信里提到希望能夠演出、播放、出版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毛澤東在10月3 日閱讀此信后指示中央樂團緊急召集排練,要趕在10 月份公開演出。由于條件所限,延安版《黃河大合唱》是簡譜,幾乎沒有樂隊伴奏,盡管40 年代初冼星海在蘇聯寫過一版帶樂隊伴奏的總譜,但受戰亂影響也不是很完美。為了圓滿完成演出任務,中央樂團決定由嚴良堃牽頭,成立了由田豐、陳兆勛、施萬春三位作曲家組成的專家小組,他們夜以繼日地改編、創作,適合演唱、演奏的75 版《黃河大合唱》誕生了。
《黃河大合唱》具有中原文化語境下鮮明的山西和陜西地方音樂元素,它取材于地方音樂中的民歌曲調以及借鑒了民族器樂的表現形式,作曲家將這些素材有選擇地整合起來,使樂曲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曲調。在冼星海的音樂創作中,他十分強調學習民族音樂的重要性。本文就《黃河大合唱》具有代表性的樂章中使用的地方音樂元素作出分析。
《黃河船夫曲》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一樂章,它是一首典型的勞動號子作品,真實地再現當年光未然和魯藝演劇三隊渡過黃河時的情景。將黃河的壯闊、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以及艄公的英勇、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真實展現黃河兒女既依靠黃河,又要與黃河搏斗的糾纏感。
首先,在歌詞內容上,該曲上下闋歌詞簡單凝練,通俗易懂,上闕采用垛句提問,下闕在此基礎上僅改動兩個字以作答,如上闕以“黃河邊有幾十幾道彎、幾十幾只船、幾十幾根竿、幾十幾個艄公”提問,下闕的答復中將“你”改作“我”,“幾十幾”改為“九十九”。在陜北的民歌中,經常用一個具體的數字來指代不定量的數,例如用“九”來指代“多”,以此來描繪黃河流域船夫勞作的宏偉壯觀景象。其次,在調式結構上,以陜北地區的雙四度旋律框架“5-1-2-5”調式為主,前三個特征樂句的主要調式屬于G 宮系統D 徵調式,最后一個樂句以五度跳進結束。這種旋宮不轉調的異宮終止手法使得這首歌曲擁有別具一格的藝術表達方式,完美呈現了陜北民歌的藝術特色。再次,在核心音調的運用上,《黃河船夫曲》中句首五個音形成具有鮮明陜北地方風格的主題,成為全曲的主導音調,之后的樂句均在此音調上進行擴展與變化,以此推動樂句材料間的發展、進行。最后,在民歌音樂元素上,運用具有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特征的各種常見曲調、音型,并綜合運用具有民族特征的各種號角式音調作為音樂素材。
《黃河大合唱》的第五樂章是《河邊對口曲》,它在音樂上大量吸收并運用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唱腔、音調,問句和答句分別采用山西民間音樂調式中的商調式、徵調式,這種問答式的旋律設計,既統一了音樂的句式結構,又襯托出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這首樂曲運用多種中國傳統樂器,包括大鐃、大镲、大鼓、梆子等打擊樂器,二胡、板胡等拉弦樂器,嗩吶這一吹管樂器,三弦這一彈撥樂器。以梆子為主的打擊樂器具有響亮厚實的音色,連續快速打擊時能夠渲染主人公跌宕多姿的情緒。(在延安的首演版本中,由于條件有限,沒有打擊樂器來制造音樂節奏,就用臉盆,將勺子放入搪瓷缸中等方法制造出打擊樂器。)這一章節巧妙利用樂段反復的結構形式,利用上下樂句結構的方整性特點,創作出山西張老三和東北王老七一問一答的對唱形式,前奏與間奏的音調充斥著地方鄉土氣息,這種親切的音調讓人不禁聯想到山西民間說唱藝人在鬧市賣唱的情景。這首對唱曲目前半段曲調歡快,表現兩位老鄉見面親切對話的場景,之后采取模仿、對題、答題的音樂形式,隨著歌詞的描述曲調越來越富有沉重之感,為流亡群眾的悲慘遭遇渲染氛圍,揭示人物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慘命運,吶喊出“一同打回老家去”的斗爭決心,展現中國老百姓樸實的內心。
首先,在延安的原版演出中,《黃河之水天上來》這一樂章中運用了彈撥樂器三弦進行伴奏,這一形式借鑒了陜北民間曲藝的演出形式,全曲用朗誦代替歌唱,將詩詞朗誦與民族樂器伴奏相結合。在三弦的音調里,模仿了洶涌湍急的黃河浪濤聲,并將古曲《滿江紅》與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加以應用。之后隨著演出版本的不斷更新,加入了琵琶演奏,演奏時配以管弦樂器的伴奏。不論是三弦的伴奏還是琵琶的伴奏,這種新穎的用詩朗誦代替演唱的演出形式,無疑豐富了《黃河大合唱》的思想內容,對于整部作品的演繹來說是畫龍點睛之筆。
其次,混聲合唱曲《黃水謠》中,采用山西歌謠中“三段體”形式作成,音調樸素,平易近人,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華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反映了黃河兩岸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難。
最后,在《黃河怨》這首女高音獨唱作品中,作者引入陜北的民間哭調,采用陳述式的音調風格,著力模仿陜北喪葬音樂中的器樂音調;同時運用西方復調技法中的對比、模進、模仿等,結合民族性音調很好地表現出中國到處狼煙升騰與民如螻蟻的景象。該作品運用凄楚的哭腔與悲涼的音調,將黃河視為一個哭訴的對象,讓黃河傾聽中華民族的悲慘歷史,表現在民族危亡時女性的悲怨心理與抗爭精神。這種發自內心的苦痛,使歌曲作品無論在情感還是內涵表達上,能夠激起一代代底層民眾頑強不屈的抗戰精神。《黃河怨》以低沉凄慘、悲痛欲絕的音調,哭訴一個遭受日寇蹂躪、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婦女的深仇大恨,她留下“把血債清算”的遺愿,投入了滾滾黃河懷抱。
綜上所述,《黃河大合唱》中對地方音樂元素的運用豐富且深刻,這部作品吸收了大量中原文化語境下的優良藝術元素,采用廣為人知的民間音調、民間節奏、民族藝術的表達方式,這些音樂元素的使用體現中原音樂文化在黃河流域的不同特征,使得《黃河大合唱》這一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一代又一代人傳唱。
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歌頌黃河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黃河大合唱》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一個高峰,它是永恒的經典且超越了時代,這部誕生于中原文化語境下的合唱作品,它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精神與蘊藏的文化藝術價值無可替代。這部作品的創作,構筑于傳統的合唱作品之上,但又不拘泥于傳統民族音樂中繁瑣變化、冗長復雜的曲式結構,而是盡量采用短小精煉、簡潔凝練的作品形式和篇章結構,廣泛采用了黃河流域中晉、陜兩地的民間音樂文化,突出表現了兩地鮮明的音樂風格,在高亢激昂的曲調中塑造一種鏗鏘有力、頑強不屈的樂曲形象特征。在各樂章的歌曲中,采用人民大眾所熟悉的民間地方音調、民族樂器、民族特性節奏以及民族藝術的表達方式,使這部作品風格更加接近人民大眾,正是因為藝術創作者先進的創作理念和正確的創作方向,才能創作出這部當之無愧的合唱藝術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