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琴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文化館 浙江 嘉興 314000)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一個人情感的體驗和表達建立在聆聽、欣賞音樂的基礎上。聽是分析和理解音樂作品的前提條件,是音樂創作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應該成為音樂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在全民藝術普及中,學校要從低學段開始,逐步提升學生的聽覺能力,這是音樂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提升學生的聽覺能力,如聽覺表象力、聽覺專注力、聽覺有效力、聽覺感知力等,是每一位音樂教學工作者應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好的音樂作品只有靜下心來欣賞,才能解其意、品其感。專心致志地聆聽音樂作品方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表達。在課堂上,教師應讓每一位學生知道自己是一個忠實的欣賞者。作為“音樂的欣賞者”就要知道怎樣做音樂的踐行者,要給自己、他人創造一個比較好的音樂欣賞學習天地,最要緊的就是心無雜念,聆聽音樂。在平常的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感知音樂,教師要運用啟發性的教育方式,讓學生自覺地投入音樂氛圍中,趁學生完全放松時,再開啟音樂的智慧之門,讓聰明、才智與靈動在音樂中得到釋放。只有在安靜的狀態中,讓學生們閉目養神、靜靜端坐,才能使其充分運用耳朵感知音樂,提升聽覺專注力。例如,在欣賞《搖籃曲》時,筆者關閉了培訓教室的電燈、拉上了窗簾,然后讓學生閉眼靜心,隨著筆者的語言想象自己在搖籃中或者在媽媽的懷抱中等輕柔又溫馨的畫面。隨后音樂輕輕響起,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作者所要描繪的畫面和所要傳達的情感中。當學生關閉部分感覺器官時,聽覺器官的優勢和作用才會最大化。因此,學生才能循序漸進地了解音樂作品的強弱、高低、調性、節奏等因素,從而對作品的情感、情緒做出自然而然的判斷?!耙魳肥切撵`的語言”。心靈語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溝通。在空靈之中,音樂使人的精神升騰、澎湃,那才是欣賞音樂的最高境界。課堂上,師生表面的“靜”卻是內心深處的感動,這正是音樂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欣賞一首樂曲時,每位教師都會設計針對性的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方向地引領學生聆聽音樂,讓學生不迷失“方向”,“聽之有物”,并希望他們“耳聽腦想”,但在現實中,有時教師很難檢測是否所有學生都在按要求認真思考與聆聽。因此,回答問題的形式,回答問題后的后續措施就成了督促他們仔細聆聽的手段。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筆者經常開展答題接龍游戲,以培養學生的聽覺專注力。在聆聽前,筆者一般會提出三個問題,欣賞結束后,筆者會請一位舉手的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剩下的問題就由這位學生后面的人接著回答。當回答不夠貼切或者需要補充時,其他同學可以另起“接龍”與他們進行競賽。在這個過程中,回答問題的學生都可以得到表揚,回答得最好的小團體的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一顆五角星,回答得最貼切的個別學生還可以得到“最靈小耳朵獎”,學生累積這些獎勵,兌換獎品。這個接龍答題的游戲可以讓更多的孩子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優秀的學生為了得到“最靈小耳朵獎”,更要用心地聆聽音樂。大家帶著問題去聆聽音樂,可以培養聽覺專注力,養成聆聽音樂的習慣。當大家有了聽覺專注力,就能積累聽覺經驗,發展對音樂的感知力、分享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聽覺表象力,即能隨意地反映音高關系的聽覺能力。聽辨音高或者聽音高畫旋律線是聽覺表象力的主要形式,也是音樂課的重要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如果用專業的訓練方式進行聽音教學,可能會使他們覺得枯燥、乏味,容易產生厭倦和畏難的情緒,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常采用游戲的形式,進行音高聽辨訓練。
例如一年級教材有聽辨音高的教學要求,教師讓學生在游戲中用身體和動作來感受和表現。聽辨音的高低時,教他們玩“小魚愛游泳”游戲。兩個音為一組,如果聽到聲音先高后低,學生就模仿小魚的動作從座位上擺動到地上蹲下來;如果聽到聲音先低后高,同學們就在座位上站起來,擺動手臂學小魚向上游。
在聽辨音的長短時,可以讓學生模仿他們熟悉的小動物的動作。如聽到長音,學小鳥原地飛一圈,聽到短音,學小兔子在原地跳一跳。一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聽辨游戲。
再如,在聽辨具體音符音高時,筆者教他們玩“給音符寶寶找家”游戲。學生把聽到的音符貼到五線譜正確的位置上,給音符找到正確的家。找對的學生還能當小老師,帶領同學一起唱這一個音符。
這些聽辨音高、音值的游戲,既活躍了氛圍,又加深了學生對音符音高的感受力,培養和發展了他們的聽辨能力和聽覺表象力。
音樂感知是指依靠聽覺來感悟、分辨、接受信息的能力。既然聽是一切音樂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那么聽覺感知便成了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適當運用身體的音樂律動,會提升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引導學生們全身心地感知音樂、投入音樂和表現音樂,提升聽覺感知力。特別在低學段音樂欣賞中,筆者經常采用“小”動與“大”動兩種方式讓學生體驗音樂情感。
對于好動的一年級的學生而言,讓他們靜態化完整欣賞一首樂曲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我們又必須讓一年級學生建立安靜聆聽音樂的習慣,所以筆者要求學生在第一遍聆聽音樂時坐在座位上,借助各種肢體語言“小動”來欣賞。如點頭感受音樂的節奏,讓音樂節奏與身體節奏合二為一;聽到歡快的音樂時要微笑,眼睛亮起來;聽到優美的音樂時,身體輕輕左右晃動;聽到音樂變強時可以舒展胸膛,張開雙臂放在胸前,感覺自己是一個“大胖子”,聽到特別弱的音樂時,縮小自己的身體等。讓學生通過微小的動作感受具體、動態的音樂元素演變的過程,讓身體在音樂流動的時間范圍內,有意識地激發起來,并讓學生們全神貫注地置身于一種情境中,感受所有音色或節奏的不同。
在欣賞音樂時我們需要把有控制的“身體”運動當作內心感受,化體驗為一定意義上對音樂的“表達”,因此,在復聽或者獨立欣賞重點片段時,我們往往采用“大動”的形讓學生體驗音樂情感。例如,《小袋鼠》有一段跳躍型的音樂,形象地表現了袋鼠的跳動和停下后的左顧右盼。筆者讓學生想象這段音樂中小袋鼠們在干什么?經過學生的積極發言,一只在草叢里跳躍并左右查看又謹慎又可愛的小袋鼠形象出現了。然后,筆者順利請出個別學生跟著這段跳躍型的音樂模仿袋鼠的動作。個別學生帶頭跳之后,很多學生躍躍欲試。于是,在復聽時,教室里就出現了各種神態的“小袋鼠”,他們跟著音樂節奏快樂地律動。
這種強化學生感知音符的跳躍變化、體驗旋律節奏的音樂游戲,可以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形象分析和記憶能力。學生也在聆聽中感受到了音樂帶給自己的開心快樂,在表演中體驗到律動帶給自己的人生體驗。
聽覺記憶力是指人在注意傾聽的基礎上,保持、回憶一般聽覺信息的能力。在兒童聽覺記憶中,運用節奏、旋律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記憶節奏、重復節奏,培養聆聽和記憶的習慣。例如:學習x x(走 走)節奏和xx xx(跑跑 跑跑)節奏時,可以將相關的節奏組合如“x x xx x”進行節奏傳遞游戲。第一名學生拍出節奏x x xx x,依次往后傳遞,但后面的同學在這條節奏的呈現上必須要有改變。其可以改變身體動作(跺腳、拍腿、拍肩等)往后傳遞,還可以加上動物的叫聲或者音高進行傳遞,還可改變力度、速度,力求練習的趣味性、多樣性。創造性的節奏游戲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游戲中,學生不知不覺提升了聽覺專注力,也加強了聽覺記憶力。
音樂聽覺能力的訓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平時多“聽”多“練”,在視聽練耳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它需要貫穿平時的音樂教學活動,有的放矢訓練和發展。當學生有了一雙音樂的耳朵,他們的內心聽覺能力就變得豐富,音樂學習力、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審美力都能得到提升。
培養良好的聽覺能力,是音樂教育過程中學生外在聽覺至內在聽覺的一種轉換。這一轉換過程為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理解和創造音樂提供了堅實的樂理基礎和技術支撐。培養學生通過音響感知較準確地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涵,可以使學生依靠長期的聽覺積累、學習積累和實踐藝術經驗而建立內心聽覺思維,對音樂作品產生最深層次的思考,發揮廣闊的想象空間。這能使學生心感于外,情動于中,在鮮明有序的音樂教學節奏中,陶怡情操,增益心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