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偉 張雯婷
為了更好地促進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打造新時代農村的人文和自然環境,要將當代公共藝術的建設技巧充分運用到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優化中。同時,將傳統農村空間設計與現代化公共藝術景觀空間有機結合,能夠使兩種公共空間景觀布局和設計形成鮮明對比,給當地村民及鄉村旅游的游客帶來新的體驗。在保持農村自然風光和人文文化屬性的同時,加強公共景觀空間的打造,從根本上促進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
日本、韓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方面已經有較為成熟的理論與技術,但在我國尚處于發展階段。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推動下,目前該課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我國各地農村都具有地域性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資源,很多農村甚至保留了大量的民間手工藝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古建筑也被完好地保存下來[1]。因此,通過對我國農村公共空間景觀的設計和表達,依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打造出具有文化底蘊以及現實教育意義的鄉村旅游文化路線和鄉村旅游生態文化綜合體等,能夠從根本上促進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全面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和推進,我國相關部門在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改造和升級基礎硬件設施和環境,尤其是鄉村公路的美化、休閑娛樂設施設備正在加強。優化農村人文居住環境不僅對廣大村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并且對我國的經濟建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動下,農村臟、亂、差的公共條件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改善農村的人文居住環境。
鄉村旅游的發展正逐漸成為新興的農村經濟特色產業,并以鄉村旅游為支點,充分帶動了農村餐飲、手工藝品、制造業、瓜果、蔬菜以及花卉等農業產業化的全面發展。由于部分鄉村緊臨城市周邊,便于都市上班族周末旅游,無論是交通優勢還是自然景觀優勢都滿足鄉村旅游產業的開發條件,不同鄉村主題特色的農家樂、瓜果采摘園、蔬菜農產種植園均受到都市上班族的歡迎[2]。
目前,雖然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已經意識到加強公共空間景觀美化建設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當代公共藝術融入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對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融入當代公共藝術設計不夠重視。雖然基層職能部門已經充分意識到加強農村公共建設,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主要還是著力在鄉村公路建設、鄉村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上,對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改造缺乏關注,如實際建設中供村民娛樂交流場所的建設未落實,忽略了精神生活和娛樂文化活動的開展。由于村民缺少公共交流和娛樂空間,因此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農村活力喪失的現狀[3]。
根據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調研報告顯示,在農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表達過程中,由于缺乏資金扶持,公共藝術很難發揮作用。一是當地農村的村民委員會沒有資金來源,而村民又沒有籌集資金改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意愿;二是當地政府沒有用來支持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建設的相關經費,農村公共景觀在改造和建設過程中很難達到預期的發展效果[4]。因此,基于政策扶持上的局限性以及資金來源的限制,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要么無法發展起來,要么因缺乏資金,粗制濫造的鄉村旅游層出不窮,不僅達不到鄉村旅游開發的條件,還會破壞自然資源。
在公共藝術融入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既要發揮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作用,又要兼顧各地農村自身的資源整合和優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兩者結合起來,推動農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快速發展。
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鄉村振興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5]。設計師要深入了解鄉村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規劃,進行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時要充分把握各地農村人文文化的精神內核,不能浪費甚至惡意破壞農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資源。同時,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要進行整體規劃,使藝術設計能夠更好地融入鄉村建設過程中。
因此,在進行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村系統性的整體設計規劃,在美化鄉村環境的同時,保護當地具有地域性和個性化的文化資源。當代藝術設計在農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既要滿足美化環境的基本要求,又要圍繞村民生活中的實用性要求進行設計。如圖1 所示,經過設計師對空間利用的優化設計,保留了公共空間的基本功能屬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
圖1 經過設計師改造設計的某農村公共空間(來源:網絡)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已經應用在很多領域。在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藝術設計和景觀營造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將公共藝術設計有效融入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借助視頻、音畫、燈光等元素的融合設計,將農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打造成時尚、現代的農村景觀(圖2),進而打造“新媒體+農村人文文化+鄉村旅游自然風光”的特色鄉村旅游新興產業。
圖2 通過多媒體藝術打造的時尚現代的公共空間(來源:網絡)
現代化的互聯網技術和鄉村公共景觀設計的相互融合體現在各個不同的方面,很多地方的農村為了推進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通過互聯網的各個社交媒體渠道通過圖片、文字、短視頻的形式宣傳本地的鄉村旅游文化資源[6,7]。例如,貴州省的千戶苗寨就利用社交媒體向游客展示苗族文化和非遺手工的制作過程,令游客感覺耳目一新,備受青睞。
鄉村旅游越來越受到都市上班族的喜愛,利用周末時間到農村感受田園風光,品嘗農家菜,購買新鮮無公害的農產品,正成為新的鄉村旅游業態。因此,在藝術設計構思中,要將傳統文化符號引入現代公共藝術設計中,在進行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美化和設計改造的同時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同時,為了促進藝術與鄉村建設的和諧發展,需要設計出更多類型及高質量的產品。例如,很多地方打造“多肉”綜合體驗博物館,列出各種各樣的多肉植物,既可以觀賞,又可以通過銷售增加農村收入[8]。
一些設計師將建筑美學運用到鄉村老建筑設計中,讓老舊建筑煥發出新生機(圖3),不僅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聚集地,還是兒童們戲耍嬉戲的娛樂場所,也是游客們參觀游覽的農村新地標。近年來,隨著旅游民宿行業的興起,一些地方政府看到了民宿市場的發展前景,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并且支持農民或者旅游開發商以健康養生為主題,將很多農村地區的老舊住宅改造成養生、休閑、娛樂民宿。例如,瓦屋山、蒙頂山是周末都市周邊游的必選之地。這里的民宿設計極具特色,將自然山水景觀和休閑住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能夠滿足各種年齡段的游客對鄉村民宿的需求[9,10]。
圖3 將建筑美學運用到鄉村老建筑設計中(來源:網絡)
農村擁有個性化的人文資源和自然風光資源。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政策指導下,當代藝術空間融入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是優化鄉村自然人居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
公共藝術空間與鄉村自然環境之間要形成互利共存、充分融合的模式,在鄉村自然硬件實施和環境改善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當代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重要作用,從根本上提高我國鄉村的自治能力,同時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另外,不斷提高農村基層職能管理部門的管理水平,充分整合農村資源,改善農村居民的整體居住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