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8月17日公布數據顯示,1-7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4981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3.2%;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4.1%,其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收入增幅分別為-1.3%、12.3%、16.2%、-4.5%。東部地區中,此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上海7月份增長11.2%,自4月份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1-7月累計,全國稅收收入1 0 2 6 6 7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0.7%,其中國內增值稅23656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下降0.2%。在支出方面,1-7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675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2個月正增長,源于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和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工業增加值、服務業生產指數、企業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逐步回升,帶動相關稅種恢復性增長。(摘自人民網)
國家統計局8月15日公布今年前7個月經濟運行情況顯示,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持續顯效,國民經濟延續恢復態勢,但受多重因素影響,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仍需加力。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7%,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環比增長0.16%,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6.6%。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7%,低于全年3%左右的預期目標。(摘自人民網)
海關總署8月7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3.6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10.4%。其中,出口13.37萬億元,增長14.7%;進口10.23萬億元,增長5.3%;貿易順差3.14萬億元,擴大62.1%。其中7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81萬億元,增長16.6%。前7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5.17萬億元,增長14.5%,占外貿總值的64.3%;東盟為我第一大貿易伙伴,我與東盟貿易總值為3.53萬億元,增長13.2%;歐盟為我第二大貿易伙伴,我與歐盟貿易總值為3.23萬億元,增長8.9%;美國為我第三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總值為2.93萬億元,增長11.8%。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7.55萬億元,增長19.8%。(摘自央廣網)
國家外匯管理局8月7日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041億美元,較6月末上升328億美元,升幅為1.07%。國家外匯管理局專家介紹,我國外匯市場運行總體穩定,境內外匯供求基本均衡。在國際金融市場,美元指數上漲,全球主要金融資產價格總體上漲,因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我國當月外匯儲備規模上升。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充滿挑戰,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較大,但我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將繼續支持外匯儲備規模保持總體穩定。(摘自中國經濟網)
證監會網站8月19日發布的2021年度上市公司年報會計監管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除未來股份等11家公司外,A股市場共有475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財務報告,其中主板3136家、創業板1132家、科創板396家、北交所89家,實現盈利的4028家、發生虧損的725家。按期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249家公司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其中否定意見1家、無法表示意見43家、保留意見98家、帶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107家。證監會多部門聯合共抽樣審閱了682家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告年報發現,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和財務信息披露規則整體質量較好,但部分上市公司仍存在對準則理解和執行不到位的問題,主要包括:收入確認和計量不恰當、金融工具分類與后續計量不準確、或有對價確認和計量不合理、債務重組損益確認時點不恰當、商譽減值測試不恰當、集團財務公司存款列報不正確等。(摘自證監會網站)
證監會、財政部7月29日聯合發布了《關于證券違法行為人財產優先用于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有關事項的規定》。《規定》共十四條,主要包括申請主體、申請期限、申請材料、辦理流程等內容,明確了違法行為人所繳納的行政罰沒款用于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具體工作機制。《規定》的出臺,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是順應資本市場法治環境變化,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現實需要。隨著《證券法》民事賠償制度的完善、證券集體訴訟司法解釋的出臺、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司法解釋的修改,以及《規定》的施行,從證券審判標準、訴訟程序到賠償保障環節的中國特色證券民事賠償體系基本形成。(摘自新華財經)
《日本經濟新聞》7月28日報道,世界范圍內債務過剩的僵尸企業數量增加,其特征是主營業務利潤少于貸款應付利息。2021年,僵尸企業占比達16%,為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由于各國央行長期實行貨幣寬松政策,僵尸企業數量呈增加趨勢。最近,美國加快加息步伐,不少企業被逼至破產邊緣,全球加息趨勢令人擔心破產企業數量會增加。《日本經濟新聞》調查了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主要國家約2.45萬家非金融行業上市企業,發現2021年有3900家企業屬于僵尸企業,約占總數的16%。按國家和地區劃分,加拿大的僵尸企業占比最高,為32%,隨后是澳大利亞(23%)和印度(20%)。從數量上看,美國(606家)和歐盟(661家)的僵尸企業比較多。在日本,很多企業對借債持謹慎態度,僵尸企業占比僅為4%。(摘自網易)
拉美社7月29日報道,越南政府宣布10月10日為國家數字化轉型日,決心盡可能快地推進國家現代化。2020年年中該國出臺《至2025年國家數字化轉型計劃及2030年發展方向》,該計劃不僅旨在促進數字技術的應用,還意在更新體制、機制,以幫助國家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該計劃基于三個主要支柱:電子政府、電子經濟和電子社會,越南是世界上最早實施此類計劃的國家之一。該計劃的實施將使越南到2030年在電子政務領域躋身世界50強之列,且數字經濟將能夠貢獻國內生產總值的至少30%。(摘自參考消息網)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31日報道,美國在芯片領域投入巨資,一次性投入大約770億美元的補貼和稅收減免專門用于鼓勵美國生產這種無處不在的技術零部件。但是,其他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幾十年來一直在投入政府資金并且推出有利的管理措施,而且它們還計劃做得更多。韓國有一系列強有力的激勵措施,希望在未來五年鼓勵大約2600億美元的芯片投資。日本正在投入約60億美元,以期在這個十年末將國內芯片收入增加一倍。報道稱,預計芯片需求在未來幾年將大幅增加,為大膽的投資賭注開辟空間。國際商業策略咨詢公司說,到2030年,預計芯片行業年收入將達到1.35萬億美元,比2021年的5530億美元增加一倍多。美國目前芯片業的生產成本比中國臺灣、韓國或者新加坡高出約30%,與中國大陸的差距可能高達50%。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新出臺的激勵措施將有助于大幅降低在美國本土設立先進芯片工廠的成本。(摘自中國經濟網)
日本《產經新聞》8月12日報道,該報最近對日本主要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對于9月將迎來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日本和中國的經濟關系,大約20%的企業認為“應該擴大”,加上認為“應該維持現狀”的企業,共有超過50%的企業希望兩國關系保持穩定。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很多日本企業認為無法忽視中國這一鄰近的巨大市場。報道稱,關于中日經濟關系的應有狀態和理想距離問題,調查得到的最多回答是“應該以維持現狀為目標”,占34.7%,而回答“應進一步擴大”經濟關系的占比為6.8%,回答“應該稍微擴大”的占比是12.7%。不少企業認為,對日本而言,“中國是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沒有中國這個經濟大國,構筑對外經濟關系是不現實的”。(摘自新浪財經)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8月17日報道,隨著信用卡、通過應用程序或手機支付等替代性支付方式不斷發展,繼續使用現金的人逐漸減少。西班牙銀行最新調查數據顯示,35.9%的公民認為現金是他們最常使用的支付手段,而54%的人選擇了銀行卡。甚至有一些經濟體離告別紙幣只差臨門一腳。從2011年到2020年,瑞典人的現金使用率已經從39%降低至9%;挪威人只在3%至4%的交易中使用紙幣或硬幣;韓國正積極推進政府制定的數字化支付路線圖,現金也只占全國交易總額的17%,韓國正通過實力強大的手機支付公司和名為S-Coin的數字貨幣實驗來推動這種轉變;2021年,加拿大信用卡、借記卡和預付卡共占全國所有交易的60%,電子支付占12%;澳大利亞全國個人現金支付的比例從2007年的75%左右下降到2019年的30%左右。(摘自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