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于2021年12月11日舉辦第四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暨“百所經院人才招聘會”。來自全國190所高校的25位校長、211位院長,圍繞“解讀中國經濟實踐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體系”主題,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百年以來領導經濟建設偉大實踐的經驗和啟示,探討分析經濟發展“中國奇跡”背后的理論規律,為推動中國經濟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我們將其中部分精彩發言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大學校長助理、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首先代表論壇主辦方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致歡迎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開辟了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與此同時,一代又一代經濟學人恪守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術品格,立足實踐需要,回應現實關切,推動了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與學科發展的深刻變化,為中國經濟學的百年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引領和智力支持。“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身處偉大的時代,能夠與黨的第二個百年征程同步伐、共奮進,是全體經濟學人共同的命運,也是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因此,站在新的一百年的歷史起點,新時代的經濟學人肩負理論創新和學科發展的重任,要汲取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成功經驗,扎根實踐,研以致用,瞄準我國經濟新發展格局下的新問題、真訴求,為謀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學理支撐,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在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方面,要聚焦立德樹人的辦學宗旨,全面審視經濟學人培養體系的構成,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培養模式等方面不斷創新探索,努力開創我國經濟學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本屆論壇首次發起的“百所經院人才招聘平臺”就是為更好實現經濟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全新探索和嘗試。董志勇表示,未來北大經院還將與兄弟院校一道知重負重、砥礪前行,共同推動中國經濟理論和實踐再創新高。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安同良分享了他關于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建構的研究成果。該研究以馬克思經濟學為理論硬核、復雜經濟學為框架,構建了具有硬核、兩個保護帶、啟發性思路以及面向新經濟發展的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西北大學副校長、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吳振磊以“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中構建黨的經濟思想體系”為主題發表觀點,認為理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次飛躍”中黨的經濟思想的創新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學研究者的歷史責任。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體系的主線是不斷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要實現什么樣的共同富裕、怎么實現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黨的百年經濟思想理論體系可以整合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社會主義生產運行理論——社會主義對外經濟關系理論”三位一體的理論框架。東北財經大學副校長王維國認為,從學理角度去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要抓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這兩個主線。此外,還應正視全球經濟體系下意識形態的競爭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指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理論創新一共產生了三次飛躍。其中,前兩次飛躍,學界與官方理論體系連接緊密,形成了良好的互動。但十八大以來,黨提出的關于新時代中國國情的系列新概念、新觀點,目前尚未與學界的研究形成合力,是當前學術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就中國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發表觀點。他認為經濟學研究在理解“中國奇跡”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新時代下新經濟特征的變化,經濟學研究的工具和范式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蔣永穆認為,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的起點問題是研究百年中國經濟理論創新不可忽視的內容。他認為經濟學界應當把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提前至黨成立之初,這對于深化中國經濟理論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盛斌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一個最為重要的成就。實現激勵和公平是這個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在當前體現為經濟高質量增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平衡發展。因此在具體的改革實踐中,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更高標準的市場經濟體系,特別是全面完善產權制度和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二是提升政府的經濟治理能力,提升監管能力現代化;三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放眼世界,順應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規則的構建。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杜鳳蓮指出,大學的第一要務是“育人”,要注重通過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增進學生對現實的理解,要注重將教書育人、科研、平臺、團隊和社會服務融合于立德樹人的整體工作。云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寧指出,經濟學教育的立德樹人可從三個方面改進:一是在課程上做到立德樹人;二是在實踐過程中突出國家戰略和區域特色,樹立家國情懷;三是加強輔導員對經濟學專業的認識,提升經濟學育人管理的質量。貴州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洪名勇結合自身工作認為,當前經濟學教育需要注重樹立學生服務社會,回饋國家的奉獻精神,加強以德育人。同時,要將艱苦奮斗、團隊協作的貴州精神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貫穿立德樹人的全過程,通過實踐教育、科研教育、思政項目等多種方式將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侯俊軍指出,經濟學教育必須從基礎理論和基礎方法層面入手,首先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全面認識。其次,大學的教育必須要直面中國問題,并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組織教學和思政研討,提升學生道德修養。南昌大學副校長劉耀彬提出,當前經濟學教育應當避免“重課堂教學、輕主體責任”,“重專業技能、輕綜合培養”以及“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塑造”的三大誤區,而是通過價值塑造、教學實踐,最終形成教學案例和品牌,提升教學質量。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麗君從教材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社會實踐以及教師隊伍建設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分享:第一,要圍繞以馬工程教材領航立德樹人的風向;第二,要分別從本科生和研究生出發,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強調前沿方法的掌握;第三,要通過實踐教學筑牢立德基礎;第四,要重視帶教傳承機制。西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周銘山聚焦研究生教育如何立德樹人進行了論述。他認為,要加強教材、講義、案例的建設和選用把關,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教學,增強研究生研究中國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加強研究生分類培養的力度,提升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質量。
海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世杰指出,要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外交等領域系統研究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應當堅持習近平總書記談及的“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供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從而形成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優勢,并將其作為新階段經濟學理論創新的起點。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謝地指出開啟新征程需要經濟學的觀念革命。對理論經濟學科而言,要回答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問題。而在應用經濟學科,要注重研究的應用場景問題,通過應用研究推動經濟學的理論改革。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建華指出,理論引領是中國過去成功的一個重要經驗,其核心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結合、同中國文化結合。因此,未來新的理論突破,應當注重化人類一切有益的知識貢獻為己用。福建師范大學宣傳部部長、經濟學院原院長黃茂興就如何理解“新征程”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談及了三方面認識:一是要做好理論傳承和理論創新;二是要緊盯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做世界投資貿易規則的制定者和參與者,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三是要聚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好理論準備。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寇宗來表示,經濟學理論創新是經濟學討論的重點問題。目前的經濟學學科設置正在實際演化為劃分資源的過程,阻礙了追求理論進步的學術研究本質。因此,經濟學要做理論創新,需要從底層進行改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范英指出,未來經濟學學科發展應對當前樹狀學科分類進行反思和改變,從而帶動我們以更開闊視野推動實現經濟學理論創新。東北財經大學副校長齊鷹飛認為,研究經濟學理論創新,一是要重視梳理反映中國經濟制度特征、運行規律的最重要特征事實;二是要發展適宜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問題;三是要講好中國經濟學故事,避免自說自話。寧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楊國濤總結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對于減貧問題的探索經驗,提出可以結合發達國家的貧困演進經歷三個階段——農村貧困、農村城市并存、城市貧困,產生中國特色的原創經濟學理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洪俊杰以中國入世20年為主題進行了分享。他指出,總結入世經驗,中國要維護國家產業鏈的穩定和發展,需要構建一套相匹配的規則體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前進。中國科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洪永淼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里,經濟學研究需要從研究話題、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三個方面實現國際化。在追求構建中國經濟學派時,他認為采用當前學界公認的話語和研究范式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與國際同行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經驗。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丁一兵認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國際化和本土化并不矛盾。中國經濟學界只有形成扎根本土的高質量研究成果,才可能提升國際影響力。而經濟學研究的本土化則要求我們對本土經濟運行的特征事實有更全面準確的認識。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需要全球化與國際合作。他認為,中國的減貧治理、宏觀調控、債務問題、藍天保衛戰等實踐經驗,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應當重視中國實踐與全球價值的互動關系。廣西大學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田利輝認為,現代經濟學科分為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經濟理論本身要求有一個公認的、典型的國際規范。而經濟學的應用則不同,需要充分考慮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制度背景。在實踐和應用過程中,要注重兩者的融合,以推動經濟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余振認為,經濟學研究的國際化和本土化問題實際上是經濟學研究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雙循環問題。據此,他建議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市場聯動,形成開放有序分層的人才市場;二是內外聯動,通過問題與方法的內外聯動形成特定規范和規則;三是共同發展,用國際化視野解決本土化問題。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張中祥提出討論經濟學國際化與本土化問題時應盡量避免三個誤區:其一,不應將學科評估和考核機制中的錯誤引導,歸咎于本土化和國際化的對立;其二,應避免對特殊性的過度強調;其三,經濟學研究應避免陷入中國中心論傾向。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朱孟楠認為,經濟學在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需求時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規律導向。在此基礎上,應從研究問題、產學合作、創新能力、人才培養四個維度來進行實踐推進。北京城市學院副校長蔡派認為經濟學研究應當首先為政府制定規劃提供理論支撐,提升政府規劃的科學性和理論性;其次,要在地方政府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發揮政策咨詢作用;最后,要為地方經濟人才的培養提供平臺支撐。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李建軍認為,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經濟學研究,應該遵循五個標準:第一,要立足中國發展實踐;第二,要注重吸收優秀的傳統經濟思想;第三,要結合中國當下的發展需要;第四,要積極參與地方治理;第五,要建立政產學研協同機制。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曹廷求結合學院自身實際,指出產業經濟學作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的優勢學科,近年來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就數字經濟、平臺經濟以及反壟斷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為國家和地方相關領域發展形成政策參考。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司偉介紹了學院在圍繞農業要素市場改革、服務中國農業食物系統轉型等方面,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具體實踐。
湖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歐陽峣指出,經濟學研究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尋求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當下研究的重點應該以市場規模優勢為基礎,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思路所應進行的改變,進而建立與這一優勢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基于學院智庫建設的經驗,就經濟學研究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方式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要加強人才培養;第二,要采取鼓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激勵方式;第三,要積極承擔政府的研究任務。廣東金融學院副校長易行健表示,經濟學研究在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既存在矛盾性也存在同一性。因此,需要從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政策評估中協調內部有效性與外部有效性的方式、地方政府之間以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政策差異性問題三個方面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