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許昌塔文化博物館,河南 許昌 461000)
許昌,位于中原之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資源,積淀了豐富而厚重的文化遺產,遠古文化、三國文化、鈞瓷文化、蠟梅文化等享譽四海,名人文化、藥商文化、姓氏文化、戲曲文化、生態文化、古塔文化等特色濃郁。這些特色文化資源,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上扮演過重要角色,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對中原文明發展演變的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9處,共計362處。博物館、紀念館18座。館藏文物34346(套),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035件(套)。文物資源中著名的有靈井“許昌人”遺址。該遺址位于許昌市西北大約15公里的建安區靈井鎮,核心區面積近3萬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2005年6月開始發掘以來,出土了包括2顆“許昌人”頭骨在內的5個古人類個體,3萬余件骨器、石制品和21種動物化石,以及數百件人工制作的骨器、牙器、牙制工具和中國最早的立體雕刻鳥化石、早期陶片、鴕鳥蛋殼、鉆孔的鴕鳥蛋殼飾物、赭石等。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頭骨化石,專家研究認為具有東亞古人類、歐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的混合特征,可能代表一種新的古老型人類。它的發現對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起源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全市現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0處,其中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6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4處。許昌是河南省建立黨組織較早、黨的組織活動比較活躍的地方之一。1921年9月,馬列主義就開始在許昌鐵路職工中傳播。此后,開始出現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工會組織、第一個黨支部和第一個縣級黨委員會。中國共產黨在組織領導許昌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禹州市方山寨抗日奇襲戰遺址、淺井村宋聘三故居、楊水才紀念館、燕振昌紀念館等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艱苦創業的革命和奮斗精神,具有豐富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據統計,我國二十四史中立傳的名人共有5700余人,其中僅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許昌籍的名人就有150多人。隋唐至清末,許昌有進士217人。古代名人有立君立言的呂不韋、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楷書鼻祖鐘繇、畫圣吳道子等。現代名人有抗日名將陳德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鐵崗、橋梁專家張喜剛、全國道德模范吳新芬等。他們是中國名人群體中耀眼的群星。
目前許昌境內有姓氏1206個,其中起源于許昌的姓氏有40多個,郡望為許昌的有30多個,主要有許、方、陳、鐘、夏、褚、韓、康、葛、鄢30個姓氏。
許昌素有“河南省戲曲之鄉”之美譽,三大地方劇種(豫劇、越調、曲劇)在此均衡發展。截至目前,共整理、創作各類劇目250多部,其中現代戲180多部,有40多部被拍成電影、電視,先后14次進京匯報演出,創造了河南戲曲史上多個第一。擁有藝術大師桑振君、毛愛蓮和劉鳴堃、袁秀蓮、任宏恩、齊飛、湯玉英、張曉鳳、艾立等藝術名家。
許昌境內有國家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34處,其中4A級景區11處、3A級旅游景區16處、2A級旅游景區7處。這些自然生態資源是廣大游客參觀游覽、休閑度假、康樂健身的絕佳選擇。例如,禹州鳩山大鴻寨4A級景區,地貌類型豐富,生態類型多樣,名勝古跡遍布,形成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完美地有機結合,集山、林、水、洞為一體,自然景觀美不勝收,特別是每年十月份,滿山遍野桃紅、紫紅、絳紅和鮮紅的葉片,盡顯群山的妖嬈。
許昌現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大類129項,包含國家級代表性項目3項、省級代表性項目43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7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71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25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3處,其中國家級示范基地2處,省級示范基地4處,市級示范基地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3處,其中國家級研究基地1處,省級研究基地2處。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展示館10處。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傳習所2處。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傳習所12處。
整理許昌市特色文化資源,是保護工作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才能使特色文化遺產得到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并為當代所用。
科學保護,規劃先行。許昌市特色文化資源相互之間既自成一體,又存在一定的聯系,應統一規劃、科學保護。若僅就其中的某一處文物保護單位或某一個地區制定保護規劃,容易割裂相互之間的歷史時空脈絡。比如三國文化資源在全市(縣區)都有分布,相對分散,我們應制定統一的整體保護規劃,連點成面。規劃時既要考慮到對現存物質文化遺產本體的保護,還要考慮到對周邊人文、自然地理環境風貌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許昌有“魏都”“花都”“鈞都”的美譽,三國文化、蠟梅文化和鈞瓷文化聞名遐邇,應當列為保護的重點。尤其是在三國文化保護中,漢魏許都故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三國文化的龍頭和最大亮點。許都漢魏故城被河南省文物專家稱為“一處仍在沉睡的帝都遺址”。近年來,文物部門在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1993年、2014年兩次對許都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初步考古調查勘探的基礎上,2019年,第三次對許都漢魏古城進行了科學考古勘探,此次考古勘探成果為加強保護、深度開發、制定漢魏許都故城文物保護規劃提供了強大的科學依據。
發揮許昌市特色文化資源的作用,必須立足許昌市特色文化資源的整合,把握宏觀全局原則,全方位梳理文化資源脈絡,制定詳細的長遠規劃,挖掘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和品牌形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利用高度重視,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特色文化資源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處理好傳承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關系使之成為許昌市的一張金色名片。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特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抓住這一良機用好用活政策謀求發展,無疑是開發特色文化資源的有效路徑。然而,把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文化產業的核心問題是資本。政府在資金投入時可做好調研,優選項目,采取重點項目專項投入或分步投入的方式。
加大社會資本的投入力度,可通過公益基金會、企業、社會團體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倡導多元參與的合作共贏機制。但是需要在堅持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把握好主次、分工原則等,從而實現資金、技術、人才等“共享共贏”的局面。
首先加強資金的監管,建立健全專項資金使用規定,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以便于更好地開展特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其次要加強行業市場執法監管力度,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活動要嚴厲打擊。再者建立健全行業安全保障和誠信體系,營造順暢、健康、高效的市場運營環境。
特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和魅力是形成特色文化產業共同體的基礎。用文化品牌去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那么,打造幾個文化品牌則是推進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的需要和途徑。
許昌作為漢魏時期魏都之一,三國文化遺跡眾多。《三國演義》120回中,有52回發生在許昌或與許昌有關。三國名勝古跡許昌居首。因此,整合三國文化遺存,突出三國文化主導地位,打造具有鮮明三國文化標識的項目,講好三國故事,推動三國文化保護傳承,擦亮許昌三國文化金字品牌。
許昌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現象而著稱,位居中國五大名瓷之首。它起源于禹州神垕鎮,歷史悠久,北宋徽宗時(1101—1125)列入宋代的名窯行列,成為御用珍品。
學術性數據庫在“研究性教學”中的意義——新時代語境下本科生“學術性學習”研究系列之一 ………………… 簡圣宇(2/62)
“鄢陵蠟梅冠天下”是對許昌鄢陵花卉的高度概括。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適宜氣候,使許昌自古就是“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理想場所和天然馴化基地。鄢陵縣素有“花都”之稱,尤以蠟梅著名。鄢陵蠟梅栽培制作技藝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種植的蠟梅因香味濃郁、蠟質醇厚等特色,被列為蠟梅科屬之上品。許昌有“中國蠟梅文化之鄉”的美譽。
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其本身雖然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然而并非生產結果,必須調整思路,開闊眼界,挖掘出既有厚重歷史文化積淀,又有廣闊市場前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文化產業。
針對物質性特色文化資源,主要通過對場館、遺址及周邊環境等的保護、修建、改造、恢復等手段來完成。
①利用靈井“許昌人”遺址、許都漢魏故城遺址,打造靈井“許昌人”遺址公園、漢魏許都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三國文化產業園等,既突出了特色文化,又以建筑遺址展示的形式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②利用禹州神垕豐厚的鈞瓷文化資源,整合鈞瓷文化遺跡,打造鈞瓷文化產業園,包含鈞瓷文化研究中心、鈞瓷技藝展示中心、鈞瓷學術交流中心和鈞瓷藝術體驗中心等,并以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神垕古鎮、禹州鈞瓷窯爐博物館、禹州鈞瓷文化博物館、禹州市宋元鈞瓷標本博物館、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館等為平臺,以歷史實物展示、鈞瓷觀賞制作、產品洽談合作等為載體,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際鈞瓷文化圣地和旅游目的地。
許昌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優勢顯著,應充分發揮其特色優勢,打造以生態康養為主題的示范園區,大力發展健康養生主體產業,主推健康養生、溫泉療養等項目。同時發展健康養生配套產業和健康衍生產業。加快鄢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黃河故道國家健康養老示范區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省內一流、全國著名的健康養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培育集精品花木、高效農業、健康養生、生態旅居、文化休閑等于一體的健康養生旅游帶,打造許昌生態康養旅游集聚群。
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資源,以特色文化資源為主導性的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可以融合旅游產業、鄉村振興,打造個性鮮明、形態各異、受眾面廣的旅游線路,找尋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①利用豐富的三國文化遺產打造“曹魏故都文化游”,把曹魏古城、春秋樓景區、灞陵橋景區、曹丞相府景區、華佗墓、伏皇后墓、董妃墓、漢魏許都故城遺址、許昌市博物館、許昌塔文化博物館等景區景點納入文化游線路之中,增加游覽線路。
②利用鈞瓷文化遺產打造“鈞瓷神韻體驗游”,景點包含鈞官窯址博物館、神垕古鎮、中國鈞瓷文化園、大宋官窯、金鼎鈞窯、神州鈞窯、大劉山文公窯等,擴大鈞瓷的知名度和認知度。
③利用花木和生態資源打造“花海湯泉休閑游”,景點包含鶴鳴湖風景區、中原花木博覽園、唐韻櫻花園、花都溫泉、花溪溫泉、金雨香草溫泉、云錦溫泉等,豐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④利用自然資源打造“自然山水探秘游”,包含大鴻寨風景區、紫云山風景區、陘山風景區、鑫亮源鄉村旅游度假區、首山風景區、鳩山天垌紅葉谷、白沙湖水利風景區、襄縣明清古街、大鐵佛寺景區等景點,讓游客感受許昌優美的自然風光,從而增加熱愛家鄉的感情,增強其自豪感。
⑤利用許昌水系資源打造“蓮城水韻觀光游”,包含護城河、鹿鳴湖、芙蓉湖、北海、清潩河、中央公園、西湖公園、秋湖濕地等景點。將這些景點串點成線,連接成面,以最大限度為市民提供菜單式旅游服務線路,滿足其不同需求。
近年來,其他省市以特色文化資源為根基和平臺,經過巧妙的創意、新穎的包裝,精心打造、開發出非常成功的文化展演項目,成為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展演品牌,不僅受眾和票房收入頗豐,并且帶動了旅游、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許昌市特色文化資源異彩紛呈,可依托其中的特色資源進行改編和再加工,打造多個文化展演項目。①利用鈞瓷文化特色,打造“鈞瓷燒制技藝傳承人授徒大賽”“鈞瓷燒制技藝作品展”“鈞瓷文化節”等。②利用藥商文化特色舉辦“中醫藥文化藝術節”“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展示”“中醫名家義診”等。③利用花卉特色文化,舉辦“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蠟梅文化節”“花都之春”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動,叫響河南“五朵金花”品牌。④利用遠古文化特色,舉辦“葛天氏文化藝術節”等。⑤利用戲曲文化特色,舉辦“戲曲大舞臺”“越調展演”等項目。
這些項目不僅能激活許昌市的特色文化資源,傳承歷史文脈,又擴大了對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并且使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許昌市奮力崛起注入新的活力。
人才是核心競爭力,在特色文化資源轉化過程中,如何讓資本轉化的效率最高、文化元素的展示最充分,技術手段的運用最得當,就是人才需要發揮的作用,從而實現特色文化產業價值的最大化。要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擁有一批專業隊伍和高素質人才勢在必行。
①政府部門可構建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課程設置和專業設計,積極推動校企之間的合作,建立完善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開放式模式。
②采用人才引進的模式,將文旅人才納入“許昌英才計劃”“百名優秀青年人才選拔培養計劃”之中,吸納一批高素質、強業務、懂管理的優秀人才。
③創新用人機制,靈活運用。建立健全繼續教育、在職教育、遠程教育體系,尤其是用人單位可制定職前培訓和職后教育制度,建立健全評估辦法和質量保障體系,制定鼓勵措施。總之,應創新人才發展舉措,建立“培養+引進+激勵”綜合用人機制,打開人才培養和引進的閥門,形成綿綿不斷的發展助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許昌市在特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整體統籌、資金投入、人才引進等方面還存在種種問題。當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文化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許昌市特色文化資源應該也必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讓特色文化遺產服務于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特色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發揚光大,并為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增添許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