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峰 王鋒民(山東:濟南市章丘區繡惠學區學校 沂水縣第五實驗小學)
幽默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它能給人們帶來輕松和笑聲。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幽默藝術,有益于增加老師的教學情趣和魅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結合課堂教學案例,對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幽默藝術進行了有效實踐與探索,并展開具體分析,收到較好的效果。
上周三上午第二節,我來到“亂哄哄”的六年級一班上課。
當我踏進教室的時候,學生似乎沒有發覺。對于臨近小學畢業的學生,他們之間想說的話明顯多了。如何讓學生快樂地走進科學課堂的學習之中,這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平日里,為了提高教學成績,眾多老師秉承“嚴師出高徒”的法寶,但學生總處在高壓之中,課堂氣氛不免沉悶。能否換一種方式讓這些學生樂于接受呢?
記得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曾經說過:“幽默,可以說是能給人以微妙感的調劑生活的佐料。由于某種輕巧的幽默,就可以使當時的氣氛為之改觀,使陷于僵局的懸案豁然解決。”加之“我要用心去傾聽學生的心聲,用幽默去融洽和學生的感情,用勉勵去點燃學生的自信”等等教育感言也時時縈繞在耳際,要不就來點兒幽默試試?于是,我調整了一下姿態,向喧鬧的學生說道:“今天老師帶來一個笑話,想不想聽呀?”“哈哈,老師竟然還有笑話,聽聽也無妨。”“在一所偏遠小學,一個教育檢查團興沖沖來到了科學課堂上。面對著地球儀,一位檢查團人員隨意問學生:‘地球儀為什么是傾斜的?’學生A趕忙回答:‘老師,不是我弄歪的。’學生B不甘示弱,緊急聲明:‘老師,我下課后就沒有起身走動,也不是我弄歪的。’好不容易盼來檢查團指導工作,怎么能把地球儀弄歪?這還得了!班主任老師看了校長一眼,很無奈地解釋道:‘這倆學生是我們班最老實的,絕對不是他們弄歪的。’隨行聽課的校長面對如此場景,立即賠不是:‘出了這樣的事,真不好意思。我們學校的資金有限,所以買了個次品,將就著用的。還請原諒。’我們都知道,地球是斜著身子自轉的呀!”聽了我的笑話,教室里先是一陣沉默,隨后學生發出哈哈大笑。喧鬧的教室慢慢靜了下來,吵鬧聲也漸漸平息。趁此機會,在講述月食形成的過程中,我邊演示三球儀,邊說:“快看,天狗來了!不妙,天狗開始吃月亮了!呀,整個月亮快被天狗吞進肚子里了,真可恨!嗨,可憐的月亮被天狗吃掉了!”靜靜等待1分鐘之后,我繼續引導:“瞧瞧天邊,怎么出現亮點了?難道月亮與天狗發生了激戰?或許是天狗于心不忍吧?對,月亮的頭出來了!月亮的身子也出來了!哇,天狗放過了月亮,月亮勝利啦……”這樣的故事終于把學生從亂哄哄的交頭接耳中拉回來,而且把他們逗得哈哈大笑,對月食的過程產生高峰體驗,印象深刻。
前天,我又來上課了。“老師,昨天晚上我也看到了天狗吃月亮,當時好想把天狗弄下來喲!”“等你把天狗弄下來時,別忘了告訴我一聲,我想開開眼界,看看天狗到底長什么樣子。”隨著哈哈哈的笑聲,我開始了本節課的講授:“昨夜我雖然沒有見到剛才這位同學所說的天狗,卻想起了月中女神——嫦娥,更想起了那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嫦娥奔月》。大家想不想聽聽?那就讓我們一起《登上月球》吧!”
今天,當我路過教室的時候,幾個學生一下子圍了過來:“老師,我沒找到嫦娥。”“嗨,好可惜呀!不要緊,堅持去找,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她!”“不過,我找到了‘嫦娥工程’,好偉大的一項工程,我喜歡!”“老師聽說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到月球上去旅行!到那時,說不定你就能見到嫦娥了。”“老師,您聽說過天宮空間站嗎?前幾天,我國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太空出差三人組’剛剛從天宮空間站回來過中秋節呢!最近又聽說神舟十三號預計在今年10月份發射,能載著3名航天員在軌駐留六個月呢!我好想去逛逛。”“這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老師也想去,可否帶著我一塊兒去?”“老師,去空間站不容易的,要求很高。”“對呀,所以從現在開始好好去探究、學習,別光調皮啦!”“嗯,好的!”看著這些可愛的學生,聽到他們“努力”的聲音,我怎能不欣喜?這是“幽默進課堂”帶給我和他們的又一份禮物。
學生的熱情,讓我想起了去年冬天的“羽絨服事件”:我早上五點多去給上高中的兒子送早飯,羽絨服是必須穿的。這天堵車,我沒有來得及回家換衣服就急忙趕到學校上課,想不到,課前學生針對我的羽絨服打起趣來:“老師,今天的氣溫很高喲,您怎么還穿羽絨服?”“哇,老師,您都淌汗了,歇會兒吧!”實話說,即使在室外也不算冷,何況教室里供暖,學生又多,很悶熱,真沒必要穿羽絨服,我早感覺到后背熱烘烘的了。都說靜能生慧,相信熱也能生慧,于是我決定把羽絨服順手拈來,變成《杯子變熱了》這節課的教具。所以,當又一個學生的聲音響起:“老師,我們都穿得很少,您這么熱,別不好意思脫掉羽絨服喲!”我立即回答:“老師不脫,因為我要讓你們見證一下羽絨服的保暖性能!”“什么?老師您也太逗了吧?”“別亂說,現在打開課本第47頁,看誰能最先找到不易傳熱的松軟物質有哪些?”看著學生忙碌地“尋找”,我趕緊喘口氣放松一下,的確熱!“老師,瓷、紙、玻璃、木頭、皮革等都是熱的不良導體,最不容易傳熱的是羊毛、羽毛、棉花、石棉等松軟物質。”“對,在寒冷的黑龍江漠河地區,氣溫非常低,是我國最冷的地方,聽說那里的居民都喜歡穿羊皮大衣、戴羊皮帽子,可見他們早就知道羊毛的保暖性能非常好了。”“排第二位的是羽毛,對吧?你們知道用羽毛做的最常見的衣服是什么嗎?”“羽絨服!”“聰明!老師雖然沒有穿過羊皮大衣,但今天穿了一件羽絨服,這可真的好暖和呀!看到我臉上的汗了嗎?就為了讓你們見識一下羽毛的保暖性,我都沒有舍得脫下來,再熱也不脫。”“哈哈哈……”
慢慢地,我發現,他們的調皮和“亂哄哄”的現象隨著“幽默語言的惠顧”漸漸少起來。
“課堂上的笑聲會制造出積極的氣氛,使教和學變得輕松而有效。”教學幽默藝術是指將幽默運用于教學,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學生會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學效果和水平。教學幽默藝術的特點是,既要有幽默的特點——機智性和娛樂性,又要有特殊規定性——在教學中的教育性。教學幽默藝術以其較高的審美情趣和顯著的教學實效,贏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筆者曾經在校內做過一次“什么樣的老師容易受到學生喜歡”的小調查,調查顯示,具有幽默特質的老師占比高達81.6%。學生的選擇,我們不容置疑。因為幽默是學生課堂注意力的保護劑,是課堂傳知解惑的催化劑,是學生課堂思維的黏合劑。隨著電視、網絡、手機等的普及與發展,現在小學生的視野明顯開闊了,思維也變得異常活躍。特別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有的已處于逆反初期,他們不愿接受各種束縛,尤其是來自精神的束縛,更喜歡以智慧為基礎的幽默。缺乏幽默的老師就像一副標本,沒有幽默的課堂就像一潭死水。而在富有幽默氛圍的課堂上,學生則顯得輕松、快樂,思維活躍,體驗深刻,學習效果事半功倍。通過近幾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幽默相伴的課堂,教學成績明顯優于呆板、缺乏活力的課堂。
“幽默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更是師生之間的潤滑劑。”有時一句充滿智慧的幽默話語能抵得過長篇累牘的說教。現在的學生普遍渴望師生平等,像朋友、像哥們兒、像姐妹的師生關系是他們的最愛。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假如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對立,那么在師生之間就會有道高墻,老師不理解學生,學生也不理解老師,學生會拒絕接受來自老師的一切要求。而教學中,老師的幽默則會讓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和諧,消除師生之間的障礙,讓學生感到老師的人情味,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多數學生喜歡年輕老師,是因為年輕老師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師道尊嚴。其實,在智趣的課堂中,年長的老師更理解學生,更懂得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營造學習氛圍。正因為老師以生為本,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拉近師生關系,學生才樂學、愿學、會學,更好地接受老師的引導。幽默與風趣,把師生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
幽默需要善良,需要友好,需要人情。人與人之間有幽默,說明互相之間有認同,感情因此更容易溝通,關系也就更為融洽。對于老師來說,風趣、幽默有益于增進自己的教學情趣和魅力。在課堂上,幽默的老師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學習的參與狀態,這是當前的意義。對學生的成長而言,老師的幽默還能激發學生的幽默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幽默的引導,從而增加幽默特質,增強人格魅力。這種意義指向長遠,能給他們未來的生活增色,這更應該是我們期待的結果。法國的柏格森說過,“笑需要一種回聲”。應該說,一個成功的教學幽默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創造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想成功地運用教學幽默,需要師生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學生對教學幽默的反饋信息,檢驗自己使用教學幽默的效果,不斷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提高自己的教學幽默水平。期盼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與我們老師同步思考、一起幽默。如果他們對老師的幽默報以認同,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當然,教學中幽默的運用不能背離教學內容,不能為了追求廉價的笑聲和表面熱鬧的場面而將無謂的幽默加在教學過程中,更不能把只適合于生活中非正式場合的幽默運用于課堂教學。我們的幽默也不能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點到為止或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縱觀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他們的課堂無不妙趣橫生而又機智幽默。所以,作為老師,我們的課堂不能太乏味,應該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等方面去尋找契機,恰當地運用幽默藝術,使課堂充滿笑聲和快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