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蕓
(西南民族大學哲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老子》的“道”具有“一”的完滿性,它自生自根,無待于其他事物,是宇宙的本原。語言表達如同彈奏樂器,只要一經言說、一經彈奏,就有了未能言盡的部分,即未能窮盡的音符,語言的局限性使所謂“道”的完滿性受到了破壞,語言總有不能窮盡其意的部分。所以老子在此解釋為“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為了使人們盡可能了解這個自本自根的“道”,老子采取了“正言若反”和意象的方法。正言若反即不正面論證某物是什么,而從反面論證某物一定不是什么,或者什么特性不屬于某物的范疇。用意象的方法則是通過“象”使人們有感于道。如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形文字,用象表意的方式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顯著特征?!白釉唬骸畷槐M言,言不盡意?!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其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奔词鞘ト送ㄟ^設卦立象以盡乎其意。
中國哲學中“象”的內涵是什么?“象”是中國哲學體現其自身的一個特殊方式,用意象表達自身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有深刻的意義。
“象”的來源是物體自身,“象”有物的形貌、形態的意思,但又不完全同于“形”。“象”既包含著可見之形,也包含著未形的狀態。同時,象指“像”,“象也者像也”,這種“像”不僅指形似,在中國思想意境中更強調“神似”,是一種本質、特質方面的相似。后來的哲學、詩學、文學中立象盡意的原則沒有變,但其中之象已不是卦象,而是具體的物象。“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指出,詩的構思在于“神與物游”,王夫之說:“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蓖鯂S在《人間詞話》中講的“有我之境”即體現了古人與景、物的互滲體驗,如花之意象滲透到人心中,便成了“淚眼問花花不語”,人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眼前的物象上去了。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實際上是中國傳統詩學關于詩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老子》中最根本的范疇是“道”,它具有萬物之始的生成性與根源性?!独献印分械膵雰鹤羁扇〉木褪瞧渖砩洗嬖诤虾跤凇暗馈敝暗隆钡奶匦?。
《老子》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本哂小吧系隆钡娜瞬⒉恢雷约河械?,他順其自然,不刻意表現自己。如嬰兒、孩童,他們具有一種天真無邪的美,正是因為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是美的。與同“道”不可道一樣,“上德”也是不可言說的。嬰兒幾乎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刻意的欲望,因此他沒有人們通常的敵對、恐懼、憂愁等情緒,他與外界的關系是緩和的。再者,老子說嬰兒雖然身體柔弱,但拳頭卻很緊,嬰兒是精之至、和之至的代表。他的精氣不外露,元氣和諧,因為嬰兒不會像成人一樣,把精氣分散到別的地方去,喜怒哀樂等情緒不會分散他的精力,所以嬰兒一直是與環境和諧一體的狀態。
先秦時期最關注“嬰兒”的就是道家,《老子》文本中有五處與嬰兒相關:“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嬰兒乎?”“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薄笆ト私院⒅薄昂轮瘢扔诔嘧?。”《老子》中的嬰兒體現了豐富的內涵,如自然、淳樸、本真。不僅《老子》中有嬰兒的意象,《莊子》文本中也有一些對嬰兒的論述:“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嬰兒生無碩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薄白又觊L矣,而色若孺子”“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結合《莊子》的思想來看,色若孺子的人是因為“聞道”,他得以把握一些“道”的特質,于是精氣和諧,不與天下相對待,外界似乎都傷害不了他的身體和精神,《莊子》中的嬰兒,也是與“道”相符合的一種象征。
陳鼓應先生在《老子評傳》中說:“老子最反對人運用心機、智巧和詐謀,他在自己的書中一再提及‘嬰兒’,希望人們能夠返璞歸真,像嬰兒那樣天真無邪、淳樸自然,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嬰兒的特點契合老子提倡的柔弱處下、自然無為的狀態。嬰兒的力量是最柔弱的,并且他的一切行為不受后天經驗的沾染,是自然而然的、最質樸的。老子認為,“道”既是生命的本質,也是生命的本源,而嬰兒自然而然的呈現,就體現了生命的本真,具有道的“樸”的特點?!俺5虏浑x,復歸于嬰兒”“常德乃足,復歸于樸”“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多次提到的“樸”是老子推崇的特質,它自然、純真、樸質,初生的嬰兒也是未經雕琢加工的原始狀態,其自然而然地呈現對應了“道”所具有的“本真”的意義,也就代表了這樣的“樸”的特質。其次,嬰兒柔弱無為的特征符合老子推崇的“水”的本性。
老子反復強調柔弱之道的意義,因為它知易行難,居于雌弱、低下的地位并不是一種被動的結果,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安然處于柔弱的一方,不是自己無能,而是知道事物的另一面,也就甘愿處眾人之所惡,把眾人之所好讓給眾人,自己因為不爭而得到自我的保全。老子推崇的本真正是如嬰兒一般的真實自然的生命存在,嬰兒也是老子提倡的“無為”之代表。
老子認為人隨著見聞知覺的產生和發展,世間充斥著對于知識和欲望的追求,這極大地傷害了“道”本身,導致了個體和社會的災難,人世間的災難是因為人不懂內心虛靜,浮于表面,成了欲望的工具,彼此間爭奪無度,老子以無識無知的嬰兒作為“道”之“德”在人間的代表,提出人民應回歸到嬰兒一般的狀態中去。這里的“嬰兒”并非實指,不是說人再度變成一個嬰孩,而是生命向著本真的道體的回歸,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以人的主動性向赤子狀態努力?!胺蛭锸|蕓,各復歸其根”,“道”本身是渾然一體,沒有矛盾對立的,由“道”而來的天下萬物才有分裂,所以最終,萬物還是要回到原本無矛盾、無對待的狀態。
“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回到嬰兒的狀態并不是說人又想辦法變回嬰孩之年齡和狀貌,而是人的精神應“損之又損”,去對應“道”的存在狀態。如《莊子·大宗師》中,南伯子葵問女偊:“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女偊回答:“吾聞道矣。”只是女偊的精神回到了嬰孩般的狀態。
如何復歸,則是《老子》中提到的修養方法。在每一個個體身上,首先是要“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指的是人要集中精氣,達到一種柔和狀態。氣擴充于宇宙萬物之間,人要保養體內的精氣,保持初生時柔弱的狀態,“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要達到陰陽兩氣均衡調和的和諧。其次是要“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币驗槿说某砷L過程中,精神離赤子、嬰兒的理想狀態越來越遠,外部世界的經驗知識使人內心產生矛盾和分別對待,人心離“道”越來越遠,所以要關閉人向外獲取的通道,減少對外在世界的關注和索取,切斷與外在的聯系。要“挫銳”“解紛”“和光”,取消人與外在的界限,回到與“道”混沌一體的狀態。最后是要“致虛極,守靜篤”,心是人之根本,原本空明寧靜,但因被外在的經驗世界所影響,產生了分別對待,所以必須要追求“虛”,持守“靜”,并且還要達到極點。“虛”和“靜”來自“道”,“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形無象的,以虛靜之態向本根的“道”回歸,即歸根曰靜。嬰兒的各種特征與老子認為的圣人相合,“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圣人無心于任何“為”,所以不會失敗,不去故意把持,所以不會失去,自然而然地存在是嬰兒和圣人共同的特點。
復歸于嬰兒,體現在個體生命的層面是通過修養的工夫養虛靜之心,精氣合一,回到嬰兒、赤子般質樸、自然的精神狀態;體現在社會層面則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老子認為君王應該“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莊子·胠篋》有“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說明莊子思想中的這一方面與老子思想是大致一致的,《老子》也講:“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老子認為仁、義、禮、智是為了制約人的行為而制定的,社會出現仁義禮智,正說明社會分裂不安。所以老子認為最好的治理方式應是無為而治,治理天下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無不治”,一切秩序井然,社會安定自然,而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則是“為無為”,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老子看來,人民回歸質樸、天真,社會因此沒有紛爭割裂,這樣才是美好的社會。上古的平民百姓具有自然的天性,他們耕種、吃飯,他們的想法與行為不相背離,一切都自然而然,那時是人類的天性保留得最完整的時代。那時的人民雖然沒有所謂的“智慧”,卻保存了人類的本能和天性,人們“愚昧”,卻沒有私欲,老子認為這樣才是美好的社會。在《老子》的語境下,保持、回歸嬰兒般的淳樸天真,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
《老子》以嬰兒為“盡意”的“象”,展現“道”柔弱無爭、自然無為的“德”,使人們可以通過嬰兒的“德”的特性把握“道”的特性。嬰兒是人類中天性最完全的代表,謂之“天全”,沒有世俗經驗的嬰兒如同自然之道,由“道”而來的一切變化、生發、循環,都是自然流動的、先于經驗的、不存在“天”之賞罰意識的。從“道”既是本原也是根源的性質來看,“復歸于嬰兒”既是復歸于生命的本真,是回到生命的根源,也是紛爭不斷的社會回到“一”之整體的過程,這就是“復歸其根”。復歸的原因是“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只有“歸根”,才能寧靜柔和,只有寧靜柔和才能回到生命的本常,免于世間一切帶給人的傷害、分裂,使人保全自己的內外形態。
同時,嬰兒的無知也是向“道”復歸的路徑,一切在自然而然、虛靜無為的過程中向道體接近,最終萬物歸根,渾然一體,社會不再混亂,人民順其自然,安居樂業。在尋找如何讓國家、社會重建秩序,人民保全生命的方法上,《老子》以“道”為世界之本原,主張人們不再爭論是非,遵循自然之“道”,在生生不息的世界做一個大智若愚、具有赤子情懷的人,回歸到有含德之厚的“嬰兒”狀態,才能與“道”之軌跡相合,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生命之“道”。
①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3頁。
②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209頁。
③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107頁。
④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96頁。
⑤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16頁。
⑥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頁。
⑦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145頁。
⑧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頁。
⑨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79頁。
⑩錢穆:《莊子纂箋》,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237頁。
?錢穆:《莊子纂箋》,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54頁。
?錢穆:《莊子纂箋》,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頁。
?陳鼓應:《老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107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107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139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159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213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66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112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77頁。
?錢穆:《莊子纂箋》,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87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11頁。
?老子著,文若愚注譯:《道德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版,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