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張瑞 章一楠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不斷深化,根據2019 年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服務軍民融合發展,將軍隊相關的職業教育納入國家職業教育大體系,推動地方院校與軍隊院校有效對接,推動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軍事人才培養開放,建立軍地網絡教學資源共享機制的逐步形成,軍事教育必將進入到軍地銜接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我國的軍士教育經歷了不斷認識不斷調整的一個過程,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上首次提出并使用任職教育的概念,相比較于學歷教育,任職教育強調接受教育的對象需要在完成高等學歷教育的基礎上,為了在某一特定軍事崗位上獲得或提高其崗位能力,通過院校進行系統教育。我軍當前的軍士教育,堅持三位一體新型軍士人才培養體系,圍繞軍隊戰斗力建設需求,以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核心,堅持非學歷軍士教育和學歷軍士教育相結合、以非學歷軍士教育為主,分領域、分類別、分層次開展在崗繼續教育,構建完善軍隊人員終身學習體系。積極運用“網絡+教育”的理念方法,建立“需求牽引、平臺統一、資源共享、立足崗位、自主學習“的軍事職業教育運行模式,統建共用服務平臺,共建共享教育資源,有組織有計劃自主學習,逐步實現多樣化教育、個性化學習、智能化服務、精細化管理。
國外的軍士教育,尤其以美軍的軍士教育思路為代表,實行開放辦學的方針,大力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士,并廣泛吸收和借鑒他國先進科學技術和軍士教育的最新成果,為本國軍隊建設和院校發展服務。其主要表現是:向地方開放,借力其強大的國民教育體系,采取軍地共育形式,提高軍士的培養質量。據統計,目前美國三軍軍士中,陸軍的大部分、空軍的70%、海軍的20%都是依托國民教育高等學校培養的。二是向世界開放,發展留學生教育,比如美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現招收20 多個國家的學員,除北約國家外,還有大量被其認為友好或中立國家的學員。三是聘請外軍教官講學。美國西點軍校開設的軍士和連隊管理課,就是聘請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軍士”的英國皇家陸軍教官任教。這充分反映出美軍實行開放式辦學,聯合培養高層次、高素質軍士的力度。
對于軍民融合與高等教育發展的互動關系,曹鴻飛等提出:在軍民融合過程中,高等教育一直承擔著輸送軍地兩用人才的作用,同時保持了緊密的科技互動和資源互動關系,為軍地協同發展提供支撐。伴隨著軍民融合的不斷深入,國防軍事系統與高等教育系統也將開展深入合作,在推動融合創新發展的同時,提供穩固資源保障。因此未來還應強化國防軍事與高等教育發展的互動,從理論指導、組織設計、機制建設等方面尋求高等教育深入參與軍民融合的途徑。張雷等通過研究渤海船舶職業學院定向士官軍事體育訓練效果,以軍事體育這一切口探討士官培養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因素,提出對士官培養要以興趣為引導,完善配套設施、豐富課程內容,實現良性循環。對于網絡教育資源的共享情況和影響因素,汪大燕基于網絡教育資源開發環節進行分析,認為當前網絡教育資源的開放性和普適性亟需提高。通過研究美軍任職教育的主要做法,丁向麗等結合軍校任職教育發展的政策背景,詳細闡述了美軍任職教育的基本情況、基本要求和課程設置等內容,提出我軍的任職教育也應明確任職教育的特點規律、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轉換傳統的觀念思想,促使教育觀念、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深刻變化。曾佑軍等結合內外訓的發展情況和運行特點入手,強調加強內外訓融合在推進軍事職業教育開放辦學中的重要意義,提出應從頂層設計、平臺建設、要素建設和成果轉化四個方面加強內外訓融合,推進軍事職業教育開放辦學。對于軍民融合培養軍事人才的模式研究,頡永祥等提出:創新軍民融合培養軍士人才的模式,需要改變國防生培養中軍隊唱主角,高校被動參與的狀況,將國家教育部門、各高校與軍隊各部門的職責厘清,明確高校應擔負的責任和享受的獎勵補助,充分調動高校積極性。
當前軍士教育軍地銜接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銜接的法規制度標準不配套,未將國家職業教育資源納入到軍人終身學習中去,手段也局限在軍網,但這類教育仍局限在軍內的軍士教育資源共享,基于互聯網的app 仍然處于測試狀態,學習內容不夠豐富,知識更新的時效性不能滿足需求,知識轉化的方式方法研究不夠,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軍士終身學習提升自我的發展水平。當前的繼續教育工具不能適應大多數軍人碎片化時間多、空間多域的實際情況,軍士退役后的軍事教育學分還不能融入國家職業教育“學分銀行”,退役軍人的職業教育政策辦法、機構優選等還不明確,這些都限制軍士在服役期間的成長進步和退役后與社會銜接認可的紐帶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