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清,胡 海,余筱牧,余家祥,肖康延
(武漢市現代物流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5)
近年來,隨著物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國家對于物流業的發展愈發重視,從傳統物流到現代物流,政策在物流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協助指導作用。“十三五”時期,國務院及各部委等陸續出臺物流行業配套政策,支持物流行業發展,重點圍繞物流降本增效,對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物流、運輸結構調整、物流樞紐建設、“互聯網+”物流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規劃要求與政策安排。立足新發展階段,物流政策體系所涉及的政策內容將更為全面,政策重點將更為突出,政策傾斜將更加明確。
自2012年起,武漢市突出規劃引領,相繼出臺《武漢市現代物流十二五規劃》《武漢市物流業空間發展規劃(2012-2020年)》《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現代物流業快速健康發展建設全國重要物流中心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全市物流業進入整合提升、轉型升級的快速發展期,物流業發展速度略高于國家平均發展水平,各項物流發展主要指標均位于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進入“十三五”時期,消費升級與互聯網革命加速推動了物流業的變革,武漢市物流業規模持續擴大但增速放緩,行業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現代物流向物流供應鏈延伸。2016年,武漢市發布《武漢市現代物流業“十三五”規劃》。2017年,武漢市發布《武漢市建設國家現代物流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工作方案》,規劃與工作方案確定了武漢市物流業發展的重點。2019年,武漢市先后出臺《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武漢市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漢市市級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明確對物流建設投資、物流品牌培育、國家級試點示范、城鄉配送與民生服務、行業公共服務等幾項做出資金扶持。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社會物流成本出現階段性上升,武漢市出臺《武漢市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武漢市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通知》,加快推進疫后重振和物流業高質量發展。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武漢市現代物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成為全國集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于一體的“五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全國城市物流競爭力排名中居第6位,在全國物流樞紐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1)武漢市市級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該專項資金最初是由2010年武漢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關于物流業調整和振興的實施意見》提出,每年由財政部門在市級預算中安排2 000萬元專項資金。2012年發布的《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現代物流業快速健康發展建設全國重要物流中心的意見》提出增加到5 000萬元,并建立逐年增長機制。2014年,市交通運輸局聯合市財政局印發《武漢市市級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暫行)的通知》,明確列出了專項資金補助對象,分別為物流園區(中心)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市級重點物流建設項目、國家和省級物流項目的市級配套項目、物流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和人才培養、交通物流規劃編制(修編)、重大課題研究、重點項目策劃和績效考核管理、“漢新歐”鐵路國際貨運班列運營補貼等。
2019年,武漢市政府印發《武漢市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若干政策》(武政規[2019]15 號),聚焦園區建設、行業創新、民生物流、公共服務4個方面,提出了10條獎勵補助政策,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武漢市物流業加快發展。同時出臺《市級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明確物流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推動物流園區建設、鼓勵物流行業創新、降低城鄉配送成本、加強物流基礎性工作等方面。
(2)物流通道發展補助資金。《武漢市集裝箱航運航線發展政策性補貼辦法》(武新港發[2017]26號),規定在多式聯運模式培育階段實行普惠制補貼,范圍包括:港口航線補貼、集裝箱裝卸作業費補貼、集裝箱重箱補貼。2020 年新冠疫情后,武漢新港管委會發布《關于助推港航企業復工復產調整集裝箱航運航線政策的通知》,對原《補貼辦法》進行了部分調整,包括增加對在武漢港范圍內開展集裝箱運輸的主要港口企業疫情期間特別補貼、增加各港區之間集裝箱短駁航線補貼、增加武漢至日本近洋直航航線補貼、調整鐵水聯運集裝箱補貼等,調整有效期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武漢市集裝箱航運航線補貼12 342萬元,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05億t(成為億噸大港),其中集裝箱量完成196.3 萬TEU,穩居長江中上游第一大港。
武漢市交通運輸局與湖北機場集團先后發布《武漢民航航線開發行動計劃(2018-2020年)》《武漢航空發展引導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以及《加快發展武漢天河機場中轉業務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支持武漢民航加快發展,設立武漢航空發展引導專項資金(簡稱航空專項資金)。2016至2019年累計開通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線5條,2020年復開及新開通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線12條。
201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武漢市物流園區(中心)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管理辦法》,指出市國土規劃部門應當按照《武漢市物流業空間發展規劃(2012—2020年)》確定的分期建設進度,將“一港”“六園”“八中心”區域內的物流業建設用地納入全市年度用地計劃。同時,《辦法》對各區申請物流業用地計劃應當符合的條件和要求、物流業用地計劃的申報與下達、物流業用地辦理程序、物流項目竣工檢查制度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要求。
2015年,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為規范本市規劃用地兼容性管理工作,公示了《武漢市規劃用地兼容性管理規定》,2020年為適應國土空間規劃改革的過渡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重新公布《武漢市規劃用地兼容性管理規定》,對武漢市規劃工業用地、物流倉儲用地兼容性進行了明確。
2020年,武漢市人民政府發布《武漢市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到保障物流項目用地需求,對國家物流樞紐、鐵路專用線、冷鏈物流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和市級重點物流項目,實施項目用地預報和預安排制度,優先納入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和供應計劃予以保障,特別重大項目實行“點供”和市級兜底保障。
201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印發武漢市引進物流龍頭企業總部在漢落戶扶持政策和扶持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實施辦法的通知》以及《武漢市扶持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實施辦法》,從辦公用房補助、稅收開辦補助、投資項目補助等幾方面積極引進物流龍頭企業在漢設立企業總部。《2020年度中國物流企業50強》顯示武漢有3家企業入榜,24家企業在漢設有大型物流基地園區,4家企業在漢設立分支機構。
2019年,武漢市政府印發《武漢市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若干政策》(武政規[2019]15號),明確對被認定為國家3A級以上的物流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截至2022年4月,武漢市A級物流企業達到295家,A級物流企業總數位列全國城市第一位,其中5A級17家,5A級企業數量高居中部城市首位,全國排名第四位。
(1)通行優惠政策。2017年,武漢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停止征收“九橋一隧一路”車輛通行費的通告》(武政規[2017]46號)提出:自2018年1月1日零時起,停止征收武漢市“九橋一隧一路”車輛通行費。2018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培育壯大新動能的意見》(武政規〔2018〕17號),提出了進一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包括繼續落實省高速公路通行費“兩免兩惠”政策,對持有通衢卡的貨車實行通行費優惠15%,對進出陽邏港等主要港口的集卡車實行通行費優惠50%,繼續實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和普通郵運免費政策。
(2)新能源便利通行。2017年,武漢市發布《武漢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工作實施方案》和《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確提出實行差別化的交通管理措施,給予便利通行。2019年發布的《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大社會用車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力度,繼續實行差別化交通管理措施,新能源汽車在市內行駛時不受車牌尾號單雙號限制,對從事城市配送的新能源物流車輛允許在三環線內通行。2019年9月1日起,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加強我市載貨汽車交通管理的通告》(武公交規〔2019〕81號)開始施行,通告指出三環線主線及區域內道路全天禁止外埠載貨汽車通行,但部分區域對新能源貨車不限行。
從武漢市物流業政策覆蓋面上看,物流配套政策缺乏系統性,部分政策真空。2013年,武漢市制定了物流業用地管理辦法,但未建立全過程用地績效管理,導致倉儲用地無法得到有效釋放,存在協議供地不開發、已批未建、已建用地績效低與物流項目落地難等現狀問題。同時對于物流業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包括農村物流、冷鏈物流、綠色物流等國家當前大力支持的領域,少有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關于激勵物流行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完善。
2019年,《市級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以及《武漢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武漢市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確了申報專項資金的具體要求,但一些標準要求較高,導致企業難以享受優惠政策,尤其作為市場主體的中小型物流企業只能享受到大范圍內的行政審批簡化政策,未能享受到對于企業初期發展至關重要的資金、場地、資源等相關優惠政策。
武漢市統籌國際大通道與口岸能力不夠,尚未有統一的部門統籌推動武漢市國際大通道以及口岸設施建設,對國際物流通道(如航空)針對性、全鏈條的獎勵未形成合力。在各區物流管理體制上,物流服務管理主要歸口區交通運輸局(物流服務中心),但因物流涉及發改、商務、國土、郵政、供銷、開發區(管委會)以及鐵路、機場、港口等眾多部門單位,物流部門職能存在交叉,物流行業管理牽頭部門協調手段乏力,部分重點項目推進緩慢。
建議武漢市對物流用地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制定各類物流用地準入條件,對引入的不同類型物流項目從產業導入、投資強度、稅收要求、土地產出率以及容積率、建筑密度、配套設施等方面進行控制,明確物流用地項目引入標準。推進物流用地績效跟蹤評估,開展物流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強化低效用地退出,嚴格處置閑置土地,引導土地資源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
建議武漢市進一步理順物流與口岸的管理體制,探索整合現有市商務局(市口岸辦)、市交通局以及相關綜保區管理職能,組建武漢市物流與口岸辦公室,作為市政府直屬機構,統籌指導全市口岸和物流相關工作,統籌協調全市水運、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口岸物流管理工作。建議吳家山陸港、天河空港、陽邏國際港等物流樞紐園區探索實施“管委會+公司”的園區運作模式,實現樞紐園區實體化管理。
建議武漢市優化完善《武漢市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文件,提高專項資金用于推動智慧物流、多式聯運、綠色物流、冷鏈物流等重點物流領域發展,重點扶持智慧港口、智慧物流示范應用項目、智慧物流公共平臺等項目建設;鼓勵發展綠色倉儲、綠色包裝,支持新能源車輛推廣應用、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多式聯運通道建設等,突出資金扶持政策競爭力。
建議武漢市深化物流行業“放管服”,從加大放權力度、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促進政務服務便利化等方面深化行業管理“放管服”改革。提升惠企政策的獲得感,創造有利于市場主體發展的政策環境,如結合新形勢下重點發展方向與領域,加大農村物流、冷鏈物流、綠色物流等領域政策力度,制定完善財政支持、稅收減免等相關政策,優化完善現有政策支持體系。